作者:米沙·格伦尼
不要再把网络空间当成一种新媒体或新媒体聚合了。它是一块新大陆:资源丰富,但局部地区非常危险。直到30年前,这块大陆还未被人发现、未被开采,也无人居住。
第一批移民是来自圣何塞、波士顿和西雅图的理想主义者和先驱们。他们传回消息,说网络大陆到处是令人兴奋的处女地,正等待人类的进驻。投机者和冒险家们很快闻风而至,通过策划另一个版本的“南海泡沫”(South Sea Bubble),这些人得以发家致富。
遍布这块大陆的神奇物质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兴趣。如今,争夺网络空间的行动已经展开。当民间力量划分界线、规定哪些物质归何人所有、哪块地方可供何人穿行之时,军方和情报机构也在立桩标示自己对网络高地的所有权。
网络空间正在迅速地国有化。在世界某些地区,这一进程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俄罗斯就一直在实施一项名为“操作与调查活动系统”的计划,该计划有个邪恶得可爱的简称——“Sorm-2”。这项计划确保每个进入、流出该国或在该国境内四处传输的数据字节得到备份,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信息储存库,由俄联邦安全局(FSB)负责管理。如果你愿意,你可以通过网络浏览在车臣上演的种种暴行,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人正在网络上监视你的操作。
中国自然有它自己的“防火长城”,用于过滤政治上不正确的网站、色情网站以及其它形式的文化垃圾。但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要求美国放弃对互联网语言和域名的管控权(这一管控通过加州非盈利组织ICANN实施),而美国做出了切实的让步。这一管控将转变为一种联合国式的监管操作。不久之后,中国对其境内互联网架构将具有绝对的决定权。
在西方,网络空间的立法则处在更为混乱的状态。但我们现在看到,有无数法律法规正由立法者或在法庭上确立起来。本周,伦敦Blackfriars刑事法庭在审理一起重大网络犯罪案件后举行了听证会,王室法律顾问哈伦德拉·德席尔瓦(Harendra de Silva QC)在会上明确指出了这一现实。他表示:“我们正进入这样一个时代:人际交流几乎全部要使用互联网——不管是哪一种交流。”
因此,尽管我们确实亟需制定适用于网络空间的法规,但这些法规出现的速度却过快,其背后缺乏协调一致的战略。由于两个关键原因,没有人知道这一进程将会造成什么局面。技术变革的速度意味着,19世纪各国用来瓜分世界的传统手段,例如法律和条约,往往不足以应用到这一新领域中,甚至可能全然无用。
为了打击网络犯罪组织,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和英国有组织犯罪重案局(SOCA)等执法机构都投入了可观的时间和财力。但美国互联网犯罪投诉中心(ICCC)近期报告称,网络犯罪所造成的损失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攀升,因为犯罪分子能够以闪电般的速度根据新的管理办法调整作案方式。
在商业领域,与版权有关的重要法规,如英国的《数字经济法案》(Digital Economy Bill),不太可能抵挡住第二大变数——互联网一代即将成年——的影响。事实将证明,禁止文件共享的法律很可能会像当年促成撒切尔(Thatcher)政府下台的人头税一样不受欢迎。此外,这类法律看起来也是完全不可能执行的。
欧洲各地正涌现出名为“互联网党”或“盗版党”之类的政党,他们认为网络完全是人类DNA的一部分。这是变革的一个前兆。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 House)研究员雷克斯·休斯(Rex Hughes)指出:“网络新旧两派势力展开的冲突中,旧势力总能赢得最初几个回合,但最终他们会消亡。”休斯目前正负责一个网络安全项目。
不过,最大规模的战斗发生在网络战和网络间谍领域。去年6月,美国把网络空间定为陆地、海洋、天空和太空之外的“第五领域”,也是第一个人工领域。这是一项具有象征性的举措。北约(Nato)的律师们正试图解决如何把战争法应用于网络空间的问题。伴随这场新军备竞赛的是歇斯底里。上月在美国参议院举行的一次听证会上,前美国国家情报总监、海军上将迈克·麦康奈尔(Admiral Mike McConnell)断言:“如果今日国家要打一场网络战,我们将会战败。”
另一方面,“匿名化”现象既大大方便了网络犯罪,也有利于情报机构查遍网络的各个角落,以找出何人应对何事负责。
若不是因为德席尔瓦所说的“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或多或少都借助于网络”,上述这一切都微不足道。各国政府正一心想着需要控制互联网,但迄今却未想出如何控制才不致扼杀网络先驱们的崇高目标——先驱们只不过是希望方便普通人之间的交流。但愿这一目标不会被扼杀!
(编辑:崔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