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化 时评 狂言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天天春晚”是喜是悲?

2010-02-05 13:27:04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

   

作者:周志强

  春节临近,不管你是否喜欢,各地春节联欢晚会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录制了。年年春晚,先期待后指责,悖谬地显示出我们对“快乐”的一种强烈诉求:过年,就意味着必须快乐!必须高质量、高水平的快乐!如果不能提供不同寻常的快乐,各大娱乐生产机器就失败了,人们也就失望了。

  但有趣的是,这种对于春晚的失望几乎是无法避免的。放下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指责,不妨说,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已有太多的大型晚会、太多的宏大狂欢,所以,春晚制作者就算是个个来自“潘多拉星球”,人人身手不凡上天入地,恐怕也不能制造出新奇快乐的无数花样来。中国人早已“天天春晚”,所以,也就没法再有期待中的春晚。

  我的一个学舞蹈的学生,在大学教学之余,从事各类晚会的舞蹈编创。她吃惊于自己如此繁忙,既为赚到钱而欢欣,也为从年头到年尾各地晚会不断而困惑:“动不动就一千万甚至几千万元,怎么各地政府一到办晚会就这么热情澎湃?”而聊起北京舞蹈学院那些颇有才华的青年编导才俊,忽然发现,他们目前大多忙于应付各种晚会的邀请,甚至有人干脆办起了晚会舞蹈编导公司,一年下来,利润可观。

  我们只要打开电视机,就会很容易陷入各种晚会的包围之中。晚饭之后,打开电视,拿着遥控器,神游于各类电视转播的晚会舞台上,盯着歌手或小品演员,傻傻地乐呵一番,然后满足地上床睡觉——这已经成为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不妨把这状况称之为“快乐依赖”。在“快乐依赖”中,我们似乎已经没有能力拒绝各类晚会媒体。甚至于,我们还把这种“快乐依赖”讲述为一种生活哲学。当我批评“小沈阳”的市侩主义快乐哲学的时候,就会有人用“老百姓就是需要快乐”、“生活太累了,快乐第一”来与我争论。一位网友说:“我们是老百姓,只要节目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啥低俗不低俗的,你喜欢看就看,不喜欢看就不看,有能耐你也逗百姓开心一下?不要给自己戴高雅的帽子。你也是人……说别人低俗的人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

  显然,在今天的中国,“快乐”已经成为不能被指责的东西,一旦指责,就是高高在上无视老百姓的生活,就是精英主义的伪善,就是假惺惺……

  我不禁要问,我们为什么这么需要快乐?

  我们对快乐的需要,事实上源自一种无法直面现实焦虑的心态。或者说,“快乐”一方面可以化解和消除现实焦虑,另一方面,又可以提供一种“非焦虑感”的幻觉。我们用快乐来替代处境,用晚会来体验现实,用隔三差五的大型文化狂欢节(如国字号背景下的一些大型娱乐、文化、体育工程)来指引我们未来幸福生活的方向。

  换句话说,快乐,已经不仅仅关乎于个人,而关乎于一种集体理解和体验现实的方式。在今天,“快乐制造”已经由原来的娱乐消费文化工程,变成了国家主义文化工程的核心。也就是说,“快乐依赖”来自于快乐的国家主义化、意识形态化,或者说快乐的政治化。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文化领域发生了巨大变迁。突出的问题乃在于,传统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已经较难彻底整合公民的全部政治道德感。其典型的症候就是理想主义文化的空壳化,以及以市侩主义为核心的生活文化的崛起。“躲避崇高”、“告别革命”已经不仅仅只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简单口号,而且还成为了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暗流。人们为了获得市侩主义生存的合理性幻觉,就不断诋毁和鄙视乌托邦主义的政治,拒绝对现实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思想的培养。一种政治化的快乐工程就此开始。

  在这里,娱乐文化,已经蜕变为傻乐文化;快乐主义哲学,也就成为了市侩主义哲学。对于现实的反思和批判,被热闹非凡的舞台狂欢笼罩;被“天天春晚”煮熟了的大脑,早已经没有了冷汗和震惊,而只有傻傻地等待春晚来临的时刻,才能笑得口水四溢。

  快乐依赖使得人们只能消费现实,而不能面对现实;只能为了现实问题发出种种噪音,而无法冷静思考;只能在快乐的时候哈哈大笑,不能在快乐之后表现出对社会的加倍信任。于是,这种“快乐依赖”造就了人们对街头流浪者的恐惧和逃避,造就了对于巨大的贫富差距下生活问题的遗忘,造就了对于陌生人微笑的种种不良猜测,造就了茫然不知如何是好的网络政治嘶喊。[NextPage]

  此种情形下,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图景出现了:一方面,大型资本调用文化生产资源,可以不断地诞生各种各样的“晚会神话”——无论是救灾宣传、集体表彰、国家大型工程的举办,还是各省各市不断出现的各类文化节日、庆祝盛典、辉煌展览,都已经晚会化、春晚化;另一方面,沉浸在民族主义情绪中的公民,却不得不转身之间就要面对各种经济利益和生活权益的琐碎纠缠。“天天春晚”太完美了,以至于我们不能在任何现实生活中印证这种完美;晚会越美好,人们的现实感就越脆弱,对社会的信赖就越单薄。人们会被国家主义神话景观所震撼和感染,却并不信赖地方公安部门对一个刺死官员的女服务员的调查。

  显然,在中国目前宏大的文化生产系统中,原本充满魅力的激情主义政治文化形式,并没有真正获得认同。天天春晚而无春晚,暗示出快乐文化生产的失效,同时也吊诡地制造着社会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机,从而让人们最终对社会、现实和政治失去合理的信赖。天天春晚,这种快乐,或者太多、太单一、太畸形了!

  (实习编辑:崔婷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