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桂芳
前不久,网友送给学者余秋雨一个称号,“华语世界第一文盲”。余秋雨打算抱着“忍一时风平浪静”的态度来面对,但是网友们开始在余秋雨的博客里留下大批的恶评。近日,记者打开余秋雨博客发现,其博客上所有文字、图片和评论统统被删除。(12月26日《广州日报》)
骂人是一件很爽的事情。尤其是大家一起赤膊上阵,更尤其是痛骂大家都觉得该骂之人,一时吐沫四溢、口水横飞,豪气干云。这两年,余秋雨先生的形象可谓天地翻覆,大地震后的含泪劝告,一波三折的诈捐门、拥有上市公司股权身家过亿的传闻,为南京钟山风景区撰写的阿谀碑文,使其基本成为供网友调侃和嘲骂的对象。
这些事件我都有关注,也曾情绪愤然,但终究没有下得了笔去“含泪痛骂”,或者匿名在他博客里画一坨苍蝇。这倒不是因为我是余先生的粉丝,只是,我总以为,当骂的是关涉公共利益的蛛丝马迹,至于道德砍刀,还是慎用的好。
大学的时候,我读过余先生的书,客观地说,其文学造诣或价值是摆在那里的,不因人品而一损俱损;至于此后其粉墨登场的种种,值得警醒的倒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与之相关的制度设计:比如“诈捐”,我们骂爽了,慈善捐赠机制还是岿然不动;比如入股事件,与资本运作体制相关的环节并未因我们的含沙射影而透明公正起来。
余大师或许该骂,但我以为,怎么“骂”、“骂”得是不是靠谱,是很考验这个社会舆论素养真实面目的。讽刺挖苦、人身攻击,是很多人最擅长的伎俩,但将心比心,骂人的人,是不是就天然具有道德优越感呢?很遗憾,就在余秋雨关闭了博客后,还是骂声一片,骂得很难听,让人看了直冒冷汗。
余秋雨已将博客上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评论统统删除,我倒觉得这是一件很可爱的事,证明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其实我们都是一介凡夫俗子,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会脸红,会生气,会小气,会在意别人的评说。
大师其实也是凡夫俗子。那么,我们在道德与人格层面,还是站在地上说话的好,因为,指不定那天你跌倒了,也会面临其他人都飘到空中鄙视你的危险。真要关心余先生,不如看看是什么样的制度环境,让其一登场就搞得我们很郁闷。
(实习编辑:崔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