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化 时评 狂言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张爱玲眼里的胡适

2009-10-26 11:44:22来源:网友推荐    作者:

   

作者:房向东

   1954年的秋天,张爱玲在香港给胡适寄了本她的小说。胡适是大好人,据说,凡有人给他寄书,他必定仔细阅读,认真回信。插一句题外话,所有的信都看、都回,精神可嘉,这也是他成为“半部书先生”的一个旁证,天天忙于应酬、社交,他如何将学问进行到底呢?

  胡适在1955年1月25日致张爱玲的信中说,她这本书他还“仔细看了两遍”,从他所提意见的具体程度上看,此言不虚。在信的结尾,胡适说:“你在这本小说之前,还写了些什么书?如方便时,我很想看看。”也不知道胡适是不是装蒜,在张爱玲写信给他之前,他仿佛不知道有一个作家张爱玲的存在。这一点,我不大相信,好歹,张爱玲这名字当年也是如雷贯耳的。如果胡适真不知道张爱玲,如果仅仅把她看作一个文学青年,而能认认真真写此回信,他还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君子。倘若胡适已经知道了张爱玲的大名,却故意问她还有别的什么书,似有一点薛宝钗一眼猜中了元春的谜底,却假装不懂一样的做派。

  张爱玲对胡适是恭敬的,“确是如对神明”。张爱玲的文章《忆胡适之》中谈了她一次拜访胡适的经历。张爱玲在胡适面前像小姑娘一样,或许有些拘谨,比较少言。夏志清说,她“不善辞令,为人木讷,谈话并不投机”(《五十年代的胡适》)。胡适善长揣测人的心思,总能找到谈话对手感兴趣的话题,哪怕这个话题是自己不感兴趣的。面对张爱玲,胡适先是从当年的大陆谈起,他以为这会引起张爱玲的兴趣。张爱玲与胡适的观点相近,她从“一九三几年起看书,就感到左派的压力,虽然本能的起反感,而且像一切潮流一样,我永远是在外面的,但我知道它的影响不止于像西方的左派只限于一九三零年代”。但是,张爱玲“顿了顿没有回答”。估计换了别人,话匣子立刻打开,顺着胡博士的话题,滔滔不绝,乱扯一通了。张爱玲却让胡适不尴不尬,“我一默然,适之先生立刻把脸一沉”。毕竟是谈话高手,他很快“换了个话题”。胡适说:“你要看画可以到哥伦比亚图书馆去,那儿书很多。”张爱玲实在“太不会说话”,“那时候我虽然经常的到市立图书馆借书,还没到大图书馆查书的习惯,更不必说观光”,因此,“我不由得笑了”。胡适出手,张爱玲接不到球,让胡适多少感到扫兴吧!但胡适毕竟是一个交际能手,“适之先生一看,马上就又说到别处去了”。这一回,他说了什么呢?他讲他父亲认识张爱玲的祖父,“似乎是我祖父帮过他父亲一个小忙”。写到这,我想虽然不能以此作为确证,但我更相信上面说的胡适不知道张爱玲其人其作,有一点匪夷所思。胡适还说,不久前在书摊上看到张爱玲祖父的全集等等(编者按,张爱玲祖父即晚清名臣张佩纶,系李鸿章的女婿)。

  张爱玲的这段回忆,给我的感觉是,胡适为人稍感圆滑,投人所好;甚至不无巴结地没话找话,希望能与之谈得投契。我想,胡适这样殷勤,累不累啊?可是,因为张爱玲的性情等原因,有点鸡对鸭讲,有点热脸来贴冷屁股。除了拘谨,显然,这里张爱玲不由自主地有了一点贵族的优越感,她并没有因为将成为胡适的朋友而津津乐道“我的朋友胡适之”,她沉默着,淡淡地微笑着。

  从张爱玲的见胡适,我对张爱玲有了一定的好感。她还相当纯粹,没有薛宝钗那样的修炼。否则,接上胡博士的话题是轻而易举的,至少可以来一番“今天天气哈哈哈”,何至于如此尴尬。

  读张爱玲回忆胡适的文章,正如夏志清所言,“二人关系,见面后反而疏远了”。这让我想起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萧红在文章的开首就写到:“鲁迅先生的笑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一下子,不仅萧红和鲁迅的距离是那么近,读者和鲁迅的距离也是那么近!为什么会这样呢?萧红在另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万年青”》中说,“我第一次看到鲁迅的时候,好像看到了家乡的山水,又好像看到了儿时的保姆,因为是他一个读者的缘故,反而忘了他是一个作家”。鲁迅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亲和力的人,虽然他有林黛玉一样的坏脾气,但他让人近;不像胡适,“他不特‘出门如见大宾’,就是闭户静坐,也是衣履整齐,威仪整饰,从没有蓬头跣足的习惯和箕踞偃仰的姿态”(沈刚伯:《我所认识的胡适之先生》),虽有薛宝钗一样热情的仪表,但学者当得太像学者了,对人热情到了不热情也要热情的程度,终还是让人觉得远了,远了……

  虽然,“我的朋友胡适之”几成附庸风雅者的口头语,胡适的“朋友”也确实遍天下,胡适晚年还是多次感叹,老鼠和狐狸都是成群结队的,而狮子和老虎则独来独往。其实,又有多少人知道作为“狮子和老虎”的胡适内心深处的落寞呢?谁知道呢?

  (编辑:魏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