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化 时评 狂言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白日”里的包子和围巾

2014-04-09 15:04:41来源:文汇笔会    作者:毛尖

   

    《白日焰火》在柏林拿了金熊后回国公映,上周的公共话题就是刁亦男、廖凡和桂纶镁:桂纶镁一点不像东北妞啊,廖凡拿影帝也算熬出头,刁亦男在艺术和商业之间找到平衡了……

    编导刁亦男在访谈中说,《白日焰火》会让人发现一部杀了八个人的电影也可以是文艺片,文艺片和商业片的界限不必那么刻板。这话呢,我认同一半,因为认真追究起来,在银幕上带头杀人的,还是文艺片。远的不说,新浪潮始祖电影《断了气》开了多少地方的杀戒!一代帅哥贝尔蒙多一出场,就轻松干掉警察。阳光明媚,杀了人的贝尔蒙多轻松上路,投入恋爱,最后,女友告发他,女友让他逃,他拒绝,临死,对女友说一句:你最差劲了。

    手上沾血的文艺前辈多了去,文艺片和商业片的界限不在杀人,在态度。不过《白日焰火》中,角色设定用的是黑色电影的调调,廖凡是“中年侦探”:潦倒,但是没有被磨损,有残存的荣誉感,没枪也够硬;王学兵是黑色女人的宾语:生是她的人,死是她的鬼。但是,作为黑色电影的核心人物,桂纶镁连微黑都算不上,她的致命吸引力不是主动释放,本质上,她是需要保护的饥渴族,爱上廖凡后,她开始用口红,跟所有的小女生一样。
   
    因此,与其说这部电影是文艺和商业的平衡,不如说这是一次类型间的平衡实践,既黑色又小清新,既侦探又反侦探,廖凡最后的舞蹈之所以带来震撼,因为这个“黑色侦探”在那一刻既完成了类型片任务,又摆脱了类型片制约,但是,王学兵和桂纶镁限制在各自的说不清的框架中,两个角色没有爆破。
    
    据导演自己说,《白日焰火》最早成形的角色是王学兵,人物来自霍桑小说,一个男人离家出走二十年,但其实一直租住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窥视着自己的妻子。电影中,王学兵为妻子桂纶镁顶罪,成为活死人,他的全部生活就是跟踪桂纶镁,但是这个角色在让出主角位置后,完全沦为一个概念。说实在,王学兵沦为概念不奇怪,他的戏很少,但桂纶镁的戏那么多,整部影片的灯光就是围着她在调节明暗,压抑了全场的戏也是为了她,但她却至始至终不清不楚,像背景的哈尔滨,不像大城市,也不像小城镇。
   
    桂纶镁的暧昧和哈尔滨的暧昧一样,我觉得有一半是导演的文艺架子放不下。其实,整个影片最打动我的是两个镜头。一个是,廖凡和桂纶镁好了后,两人一早在小吃店早餐,他们要了两小笼,导演给了小笼很长的镜头,雪白的冒着热气的包子,是我看过的电影中最好吃的早餐,可惜的是,桂纶镁只是涂了下口红,一个包子没吃就走了。还有一个镜头是,桂纶镁案发后被带上警车,喜欢她的干洗店老板虽然品貌猥琐,但是,最后时刻,只有他惶惶然出来敲警车,想给桂纶镁送条围巾。
    
    这两个镜头跟影片的主导情绪没有什么关系,相比整部影片的白日焰火冷文艺气息,这两个镜头几乎太温暖,但我觉得,中国的艺术电影如果能多几笼这样的包子,多几条这样的红围巾,那么,艺术电影对抽象、暧昧和存在这些大词的追求可以有所附丽。这部影片没有成为艺术片标本,廖凡的温度功不可没。

    (编辑:项蕾)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