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化 时评 狂言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段驰:啥叫“平行展”?

2013-04-24 17:10:40来源:新闻网    作者:段驰

   

  据媒体曝光,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国人举办的就有六七个,这还不算参加其他国家的。这着实令人匪夷所思啊,感觉睡醒之后做了一场春梦。《羊城晚报》上有一条更刺激人们脆弱的脑神经的消息:有业内人士估算,六月奔赴水城的中国艺术家或超过2000位,占整个双年展艺术家的半数以上。
  据媒体曝光,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国人举办的就有六七个,这还不算参加其他国家的。这着实令人匪夷所思啊,感觉睡醒之后做了一场春梦。《羊城晚报》上有一条更刺激人们脆弱的脑神经的消息:有业内人士估算,六月奔赴水城的中国艺术家或超过2000位,占整个双年展艺术家的半数以上。难怪有人干脆放豪言说“占领威尼斯去吧”。由此可见2013年威尼斯的号召力有多大,以前还不知道威尼斯双年展的童鞋们、艺术票友们,可以一下子知道威尼斯双年展在中国艺术家心目中的地位了。
  在写下面的文字之前,一个让我觉得苦闷的现象是需要说的。自从中国有那么多展览,那么多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以后,本将于今年在国内举办成都双年、艺术长沙却显得低调的多,这甚至让人怀疑这两个艺术盛会是不是干不下去了。现在恐怕不光是“人去楼空”,Money也跟着展览走了,国内的艺术活动还会有人给钱做吗?这让没有钱买机票的我情何以堪啊?好吧,你们做的展览都是在人家的门口做给别人看的,这种说法让我有些许安慰。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馆的参展艺术家一般不会超过二十个人,不算艺术团体在内,1999年的第48届威尼斯双年中国馆参加艺术家是史上最多的一届,共21个人。除了每年参加国家馆还有那么多艺术家,他们怎么办?参加不了国家馆展览没关系,因为还有“外围展”,不知道“外围展”也没有关系,它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平行展”。其实当艺术家参加外围展时是很纠结的,因为“外围展、外围展”,听起来让人觉得和威尼斯双年展没半毛钱的关系。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猜测,为了避免让人误会外围展和威尼斯双年展没有关系,所以制造了“平行展”这个名称,这个名称确实更具融入主题展的意思,而且当展览的地位遭到质疑时,还有辩驳的余地。从今年大家都使用“平行展”这个名称的情况看,这个名称还是挺好用的。
  不过,作为威尼斯双年展中《中国独立艺术展:未曾呈现的声音》展览的策展人王林并没有承认“平行展”就是以前的“外围展”。他干脆把“外围展”和“平行展”从“本质意义”上区分开来,这一开始也让我感到困惑。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平行展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外围展’,它强调原创性和学术性追求。所以有三个基本要求,一个是由自由策划人申请,第二个是由非营利机构主办,第三个是要在组委会指定的场所举办。提出申请以后,得到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和主席以及他们艺术、建筑部门的艺术总监批准以后,才能实施,才能使用威利斯双年展的LOGO,成为威尼斯双年展的正式组成部分。”而据我了解的事实是,以前说的“外围展”,其实都需要申报,并得到组委会认可,等申报被批准后才可以在海报和画册上使用双年展的标志。王林老是偷换概念,说什么平行展是需要组委会认可的,似乎以前叫“外围展”的时候是不需要组委会认可的。好像叫了“外围展”就不原创、不学术了似的,切!所以,什么“外围展”,什么“平行展”,其实都是一回事。威尼斯那边没有变,变的只是我们自己对应的中文变了。为什么要变呢?猫腻就在这里。所以,改名的动机无非是为了混淆视听,挂羊头(平行展)卖狗肉(外围展) 。
  熟悉威尼斯双年展的人都知道,威尼斯双年展历史上从来就只有主题展、国家馆,外加一个外围展,从来就没有什么“平行展”的机制。连国家馆,本质上来说,也是外围展的一种形式。威尼斯历史上被认可的“威尼斯双年展参展艺术家”,从来都是界定为参加主题展部分的人。甚至那些参加国家馆的人,都是介绍为“XX届威尼斯双年展XX国国家馆参展艺术家”。至于那些多如牛毛的“外围展”,以我之前数次参观威尼斯双年展的经验,还没有看到谁刻意要标榜自己是双年展的什么“正式组成部分”呢!反之,我之前在威尼斯看过很多很不错的外围展,人家都是要彰显自己的独立性,并刻意保持自己和主题展(被体制化了的!)的距离。因为在西方的知识界,和“体制”保持距离是大家自觉的“做人”基本准则,谁都不会用攀上体制性来给自己脸上贴金的,而反体制倒是一种“政治正确”意义上的葵花宝典。所以,我说的意思呢,就是在西方做事情,你要想别个还认可你是一个独立知识分子,谁都不敢违反了这条“政治正确”的路线,包括奥大叔竞选总统,至少在口号上也不可能偏离。但是为什么在中国,大家还唯恐自己没有“被体制”呢?本质上还是因为中国还是一个集权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文化还是一种等级文化、集权文化,你攀上官了,攀上权势了,攀上政府了,就一定是最牛屄的了。我想,这就是为毛这些中国去的外围展非得要挤破头攀上个什么“正式组成部分”,并创造性地搞个“平行展”概念出来的原因吧?
  关于“平行展”和“外围展”的叫法与关系,黄笃在艺术国际在线访谈上的回答很坦诚,他说:“我个人认为,以往的威尼斯双年展好像没有什么平行展的概念吧,近来是否改变了,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以前它有卫星展的概念,也就是外围展的概念。平行展好像是陆蓉之提出的吧。是否一厢情愿,我也无从而知,具体我不是太清楚。现在大家都这么称呼了,已木已成舟!”现在木已成舟了,大家只能那么干了,不然跟不上潮流。
  《羊城晚报》对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很关注,4月12日又发表了一篇关于威尼斯双年展的文章《威尼斯双年展的外围展示是一种商业策略》,作者朱其是这样说的:“自费外围展被冠以一个好听的名字‘平行展’,像是被威尼斯组委会邀请的,与主展的地位并列的学术活动。事实上,外围展是由私人或私人机构租场地做的展览,包括中国这次大规模的所谓‘平行展’。”
  对于这样大规模的展览,朱其的评论很直接:“中国艺术的威尼斯‘朝圣’,背后主要是资本推动的因素。资本借助威尼斯双年展在中国残留的‘麦加’效应,来影响媒体和资本。这两个领域的从业者对威尼斯还保持一定的膜拜。”在这样的优厚回报之下,即便策展人向你要十万,甚至三十万四十万,恐怕也有不少人愿意掏腰包。
  “平行展”确实比“外围展”好听多了,但叫法的改变让我听不出一点学术的意味,咀嚼出的更多是商业利益的金钱味。假如有那么一两个动机纯洁的,那就难能可贵了,值得学习和传颂。
  写到这里突然联想到另外一个现象,中国为什么有那么艺术家聚集到北京,这不仅影响到了北京的住房,还影响到了北京的交通。坚守在北京难道就意味着入流了?自古中国有“三教九流”的说法,民间按社会地位划分,九流中最上流的都是贵族和圣贤。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是否就意味着入流,入上流?好吧,威尼斯双年展是一个国际性的交流平台。倘若是一个国际性的交流平台,为什么有些人有意地把“外围展”改为冠冕堂皇的“平行展”呢?是策展方还是威尼斯主办方为之“正名”,起码到目前为止,在国内没看到过合理的说法。
  另:俺以前在威尼斯看到的外围展,大多都是艺术家的个展和小规模的群展,像这么大规模的、兴师动众的搞法,确实是俺们财大气粗的中国人发明。要是说起来,其始作俑者应该还是吕澎吕大爷吧?不过,人吕大爷又独创一个“特别邀请展”,似乎比“平行展”更牛一点吧?

  (编辑:陈家坪)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