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丙奇
1957年诺奖获得者杨振宁7日在香港中文大学与逾百师生一同为身在美国的前校长高锟庆功。杨振宁说,高锟获得诺奖增加了他对中国本土得诺奖的信心。“我曾经再三讲,我觉得在20年内,中国本土包括香港、澳门一定会有诺贝尔奖级的科技成果出现。”
杨振宁先生确实是“再三讲”,而由于这个“再三讲”,也使得他对诺奖的预测当不得真——有据可查的杨先生预测诺奖至少始于2003年,他曾预言“华人科学家获生物医学诺贝尔奖,我相信这个时间不会超过10年!”之后,每到一处演讲,预测中国人何时获得诺奖,就是他的保留节目。
不谈期限这个本来就是拍脑袋的东东,杨先生的预测还曾为“诺奖”增设了一个奖项,令听众“大惊失色”。2007年10月,杨先生接受“清华北美教育基金会”邀请在硅谷发表演讲时,一如既往地“预测”:“20年内,中国人将获得诺贝尔数学奖。”杨先生可能一时预测得高兴,忘了诺贝尔奖中并没有数学奖。
有意思的是,大家明知这种预测当不得真,却乐此不疲地听着,传播着。媒体一而再地报道杨振宁先生的预测,网友也不厌其烦地参与讨论。显然,杨先生每次演讲以此为雷打不动的主题,也确实是看准了诺奖预测的旺盛需求。
确切地说,这更是一种心理需求,满足于一种想象,或者口欲,手里拿不到奖,就在嘴上过过干瘾。在每年一度的诺奖颁奖之际,大家失落的心需要“抚慰”,杨先生喋喋不休地预测,就是一副安慰剂。这种安慰,在杨先生那里,被认为是“我们要对中国本土获得诺奖充满信心”,但谁都知道,我们早已信心爆棚,只是没有改变国内的教育和学术环境的具体行动而已。
不用说诺奖这样的个人奖励,就整体荣誉而言,中国大学也信心满满,早就踏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早在2003年,清华大学就宣布将按照“三个9年,分三步走”的总体发展规划,将在2011年力争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2020年总体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后年就是2011年,清华大学是不是大半个身子已经挤进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了呢?
当然,清华大学等高校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宣布自己已经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弄一组把自己的名次排得很高的指标即可。前不久,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不就创造了一个“论文数量=科研能力”的公式吗?他指出,目前中国高校科研能力世界第五,其依据是自2004年以来,我国科技论文数一直排在世界第五位。可遗憾的是,这更像自娱自乐,而得不到国际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公认。
少做一些预测,少制订“赶超”时间表,华人能不能获得诺奖,中国能不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早已被事实证明——迄今为止,已有8位华人获得诺奖,而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中期,西南联合大学的办学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准——眼下需要做的是,集中精力踏踏实实地做真正的教育和学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编辑: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