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艺术深圳”成功举办首届后,市场就对深圳寄予厚望。这两年不断有新闻称深圳会是下一个艺术市场激发点。笔者认同这个观点,只是笔者觉得比起深圳,台湾艺术市场更值得关注。在大家习惯在内地掘宝时,忽略了台湾这个本应该与香港市场齐平的“黑马股”。
市场
台湾在全球艺术市场中的位置仍旧十分显赫。在Artprice的排名中,2014年台湾当代艺术的销售为全球第六,总值近1千万英镑,低于德国的1千零90万英镑,远高于新加坡的5百万英镑。
台湾作为国内首个提出和实行“艺术银行”的城市,其市场发展成熟度本身就优于了国内的艺术市场。台湾虽然只是个小城市,但对文化发展及其重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台湾的艺术市场就已经逐渐形成,拍卖行业已开始崛起,一度吸引苏富比、佳士得两家国际拍卖公司入台成立亚洲第一家分公司,而同时期内地的拍卖行业还未起步。
2013年,龙应台宣布启动“艺术银行”
台湾的税率低于大陆,高于香港。台北艺博会总监王先生介绍道,艺博会产生销售的税率为5%,然而2013年前是不收税的,并且古董等在台湾可以自由交易,而大陆对1949年前物品的交易则规则严苛。
台湾藏家向来沉稳、熟练、灵活且投入,他们会对收藏投入很多时间。台湾藏家较其它地区来讲更为保守,在购买一件作品前愿意花费长时间进行学习和了解。大部分藏家对新媒体和装置艺术的兴趣不高。但的确存在一部分藏家对先锋艺术情有独钟,他们是最早一批购买赵无极和常玉的艺术家。很多从业者认为,台湾仍旧是中国艺术市场的风向标,无论是传统艺术,现代艺术还是当代艺术领域。
扎实的本地藏家群体,良好和便利的艺术群众基础以及优质的民众艺术环境应该足以使台湾成为展示和销售艺术的高地。的确,很多在北京开设画廊的台湾人已经在调整业务方向,回台湾扎根。大陆画廊如芳草地等也已经在台北开设空间,并广泛参与台北艺博会。
台北 芳草地画廊
但是对台湾市场的乐观不足源自对过往机会错失的悔恨和对邻居发展的恐惧。“台北本可以成为像柏林一样的艺术聚集地。这里的一切都相对便宜,去哪里都交通便捷,但唯独缺少推动发展的政策帮助。”亦安画廊合伙人如是说。
评语:台湾市场起步早,成熟度高于深圳,藏家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而对比之下深圳是从“艺术深圳”开始才被市场广泛关注,大多艺术商人都处于试水心态,要走向成熟的市场还需要时间去深耕。目前,台湾缺少的是政策支持。
艺博会
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ART TAIPEI)作为台湾已经亚洲最资深的艺博会之一,已经成功举办第23届,从2007年开始聚焦当代艺术领域也要将近10年。2015年,新一届台湾画廊协会理事长王瑞祺上任接手台北艺博会之后,为ART TAIPEI带来了再次转型。同时作为亚太画廊联盟的首任主席,王瑞琪为ARTTAIPEI带来了又一次扩容,本届也打出了“亚太艺术汇聚台北”的口号,在参展的150家画廊中,串连北京、新加坡、韩国、澳洲、印尼、香港画廊协会与日本艺术经纪人协会画廊成员,参与2016台北艺博。其中包含台湾画廊67家、欧美画廊11家、日韩画廊42家、中国及香港画廊19家,以及东南亚画廊11家。
而从上一届开始,策展人王焜生的加入,也开始为ART TAIPEI加入了更多学术性,在博览会期间将举行多场讲座和艺术家论坛,包括蔡国强艺术纪录片《天梯:蔡国强的艺术》纪录片的首发,以及日本艺术家舟越桂同收藏家姚谦对话等……而对本土艺术原创力的关注,也让其在艺博会中加入了“台湾制造——新人推荐”版块,在画廊和年轻人之间直接搭建桥梁,将台湾年轻艺术家引上市场的道路。而关注当代前言的王焜生也在本次博览会开设了“影像特展”单元。
国际爆破艺术家蔡国强亲临ART TAIPEI现场与观影民众进行交流
台湾画廊谷公馆负责人谷先生表示,艺术台北在组织者和藏家年龄结构偏老龄后,对当下最新的“国际性”的捕捉并不敏锐,而整场弥漫的日韩艺术已经是“过时”的艺术形式。在他看来,在文化和经济都日益全球化的情况下,真正的国际当代艺术并未在艺术台北亮相,而这对未来台湾藏家的培养,甚至是艺术家创造力的培养上都是非常可怕的滞后。
2016 ART TAIPEI 现场
而另一边,某位放弃了ART021而选择了艺术台北的上海藏家则认为,是台湾藏家和艺术消费观念更加成熟的表现。他认为更为成熟的台湾画廊市场培养起来的藏家,目前已经进入了艺术消费的阶段,他们对于类似草间弥生和奈良美智的日本“小清新”艺术的消费是基于未来藏家趣味之上的收藏,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内地收藏趣味的未来。而类似于日本物派和韩国单色绘画家和具体派,这种从东方文化内部生发的当代艺术,也更具有文化根基,未来也将会是内地艺术市场的趋势,在他看来更接地气的艺术台北对于内地市场依然具有风向标的作用。
评语:台湾在艺博会这个方面则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作为发展较早的艺博会,面临老龄化的局面,但是藏家素养和视野的开阔性又都是亚洲领先的。对比之下,深圳则要显得更具活力。不过台湾艺博会有转型的趋势,在策展人王焜生的加入后开始注重年轻的艺术家和新艺术形式。
画廊
台湾的画廊业虽然还算年轻, 但相比大陆却又成熟不少。其画廊市场的发展可分为6个时期:60年代的起步期、70年代的发展期、80年代的成熟期、90年代的收获期、1998-2004年的蜕变期、2005年至今的再生期。根据《艺术家》杂志数据统计,1971年台北、高雄两地共计有6家画廊营业,1990年台北、台中、台南、桃竹苗地区共有画廊71家,1992年全台增至画廊119家。目前台湾画廊协会“在册画廊”有110家,全地区画廊总数超过400家,市场整体结构相对合理。
由于近十年“西进大陆”的主流策略,从而导致画廊业一方面对台湾本土艺术创作的推动较弱,一方面则是大陆和国际艺术资源的大量引入,整个台湾地区的艺术生态发生很大的变化。针对于此,近期台湾地区的艺术界不断通过强调公共展览场馆的社会性议题,在鼓励文化艺术交流的同时,关注本土艺术的发展问题。作为一种反思,2010年以后的台湾画廊业也开始热络台湾本土艺术家尤其是青年艺术家,希望通过一些相对学术性的策划来推动青年艺术的创作潮流。此外,台湾画廊业也在学术是市场价格的基础支撑方面取得更多的共识,很多画廊主能够在学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三个维向上进行思考,并且主动参与公共美术教育,试图找到和社会公众保持良性互动的平衡机制。
评语:画廊方面,台湾要绝对优于深圳。近两年在“艺术深圳”的带动下,深圳本土画廊才刚刚开始良性发展,而在这之前多为“黑画廊”,要么是草根画家“自产自销”,要么是以卖行画为主原创作品极少,作品不具备‘收藏价值’。而台湾画廊已经经历了6个时期,进入了稳定发展。
双年展
1998年,台北市立美术馆首次邀请外籍策展人策划台北美术双年展并更名为“台北双年展”。举办九届以来,不仅提升了台湾当代艺术在国际间的能见度,更成功地将台北纳入亚洲乃至全球当代艺术的网络,成为促进国际文化对话的驱动力。
“台北双年展”从简单的意义上解读,是一个有关“当代”艺术安置在某种扩大的“全球社会”的概念裡的手段。这个大转型历经了十八年的时间,九届的“台北双年展”就跟这座城市一样,经历着一段评估、改变、扩充与成长的时光。
长期以来,“台北双年展”试图建立一个联结本地和国际社群的直接网络,一个以美学、道德、社会、经济为共同出发点,不带任何意识形态或预设立场或既定目标的社群网络,同时藉由国际性的展览平台积极地从深度、广度两方面回应当代艺术之趋势与潮流,创造双向沟通的对话机制。
从“新展望”、“台北美术双年展”到当下,台北市立美术馆在构思台北双年展计画方面,将一本对所有可能性均採取完全开放、弹性灵活的态度。“台北双年展”目标在于扩大对话网络,思想交流,意见交换,并在本地氛围中寻找有效路径,创造更丰富的交流契机。
顺带一提,台湾在本土艺术家方面也比深圳有绝对的优势。比如非常著名的雕塑家朱铭,以及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的代表艺术家谢德庆和吴天章。据今年香港苏富秋拍结果显示,如不是加大了台湾背景艺术家的拍品数量,中国现当代艺术部分将更为弱势。
评语:台北双年展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被国际承认的艺术双年展之一,足以证明其影响力和学术份量。而深圳只有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在艺术这面还比较薄弱。加之台湾本土艺术家资源也要更胜于美育普及不够的深圳,所以深圳要实现整体发展还需要时间去培养去积累。
结语
从各方面来说,台湾都是艺术品市场可挖掘的一块宝地,并且有成为亚洲艺术市场中心的潜力。如今台湾正通过重回大陆拍卖市场的视野,为拍卖行业寻找到新的突破口,努力实现化被动为主动。下一步,业界能否把属于台湾的份额留在岛内,进而成为香港、京沪拍场以外的另一个华人拍卖重镇?可拭目以待。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