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艺术银行目前已挂牌运作,成为亚洲地区继韩国后成立的第二家艺术银行,引起国际艺术界关注,其扶持本土当代艺术的作用广受好评,其运营模式与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艺术银行有何不同?而台湾的这种创新尝试是否同样适应于大陆?对于艺术品市场更为广阔的大陆,准备好建立艺术银行了吗?
3月25日,台湾艺术银行挂牌运作,这标志着台湾步入全球少数拥有“艺术银行”的地区行列。事实上,去年台湾文化部门就开始运作“艺术银行”计划,经过一年多的准备,艺术银行正式在台中市银行街开门营业。台湾艺术银行的设立让其本土艺术品租赁业务成为可能,今后,人们可以在公共空间欣赏到一批台湾本土艺术家的作品,并且这些艺术品还会不断流转。
台湾艺术银行如何将艺术品的流转租赁变为现实?其运营模式是怎样的?对台湾的艺术品市场又将起到怎样的作用?近日,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副院长刘双舟拜访了台湾艺术银行负责人张正霖,了解到目前该艺术银行的运作情况。
“自己的艺术家自己疼”
张正霖介绍,成立台湾艺术银行的设想很多年前就有,台湾文化部门负责人龙应台多年前曾受邀参观美国大使馆,一进门便被带到美国艺术家的作品前欣赏。这些作品在进入龙应台视野之前已被带到全球各地的美国使馆巡回展出,除了装饰空间,其意更在于让本土艺术家的作品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得到观众。美国推广本土艺术的做法在龙应台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此后,在龙应台的推动下,台湾文化部门借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做法,在台湾推出艺术银行计划。
台湾艺术银行的宗旨意在鼓励本土艺术创作,连接艺术家与市场,使具有潜力的艺术家被更多人所认识。同时,也能提高公众的艺术素养,让公共空间变成美学空间。龙应台表示:“自己的艺术家自己疼,希望孩子们不要只看到莫奈、梵高、毕加索的复制画作,还要有当代本土艺术家活生生的笔触。”
台湾艺术银行希望能在公共空间展示本土艺术家的作品,让有潜力的本土新兴艺术家有机会被发掘。由此可见,台湾艺术银行是以公益性为主,其运营费用主要由台湾文化部门承担,人员聘用也属于公务体系运作。台湾艺术银行成立专业评委会,作品采用征集方式,艺术家或其代理人提出申请,再由艺术家、产业界、专家学者等组成的评选委员会进行评选。参选的艺术家须是台湾籍,年龄不限,作品要求能反映台湾多元文化特色。被选入的作品将由艺术银行出资购入并永久收藏。
以去年开始收购画作为序,目前艺术银行已累计购入195位艺术家、共计346组作品,其中所使用的素材包罗万象,创作风格也让人惊叹,其中172件作品已分别在台北、桃园、台中及高雄等地与艺术爱好者见面。
这些作品中,更不乏2013年底在ART Taipei崭露头角的推荐新人艺术家:从电脑线上游戏与现实社会中汲取灵感的蔡士弘,被收藏的作品包含《投降后的消毒作业》、《幻术之吻》等;谢怡如的画作色彩鲜艳,有些魔幻鲜明的如梦场景,其《你和我》、《不能消失感》、《未知欣喜》等作品都被收藏。
张正霖介绍,去年首批征件当中,原住民艺术家的参与度不是很踊跃。所以,在第二波的征件过程中,执行单位专门将征件讯息面向原住民艺术家深入传播,希望能更好地反映台湾本土艺术的多元面貌,而目前投件比例的确有所增加。
只租不售模式解决运营成本
公益性质的艺术银行如何维持运营成本是个世界性难题。比如,澳洲艺术银行成立30多年,直到第12年时才转亏为盈。台湾艺术银行目前由台湾文化部门投入7000万元新台币(折合人民币约1200万元)。其中,艺术银行第一年预计投入3500万元新台币购买台湾艺术家作品,另外的3500万元预算将用于装潢展示空间和支付人工成本等相关费用。
张正霖介绍,台湾艺术银行实行的是只租不售的运作模式,通过收取租金支付运作成本。艺术银行利用公开征件的方式,网罗、征集并购入台湾艺术家的精彩作品,并以完善的租赁流通机制,让公营与民营机构都可以经由艺术银行承租画作展出,使得艺术作品可以在各种公开场合露面。
目前,第一批可供租借的艺术品将向公共部门开放,于行政机关办公楼、候机楼、医院和酒店大堂等公共场所展示,今后租赁范围将逐步扩展。租金费率为作品购入价格的0.4%,租期为3个月至1年,租金所得将再用于支付艺术银行的运作成本。
该艺术银行第一拨征件共购入346件作品,作品均价约10万元,最高价作品近百万元,首批购入的作品出租率已达八成。已租出去的作品去处包括台湾四大机场、台湾领导人办公室、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一些企业、酒店大堂的公共空间。比如,马英九就是艺术银行的第一批客户之一。在他办公室的走廊上,挂着大大小小近20件艺术品,都是从艺术银行租来的。
观察首批入选艺术银行的作品,从艺术家的知名度、创作表现与市场价格考虑,相对艺术银行购藏的成本来说,许多作品的租金并不高。比如,袁广鸣的《城市失格——西门町(原型)》,如果以定价10万元的收购资金计算租金,每月的租金仅为400元。但要想租赁这些艺术品,还需依照作品价格、数量、租期、环境风险计算保险费,若作品保险费约为作品购入价格的0.2%计算,则每月另加200元保费,此外,还要承担依路程远近及难易度计算的包装、运输、布展及卸展费用。不过总体计算下来,到艺术银行租赁仍然划算,还可以定期更换其他画作。
台湾艺术银行目前0.4%的租金在世界各地的艺术银行中定价是很低的,面对如何收回成本的疑问,张正霖表示,首先台湾艺术银行并没有将购买艺术品的资金算入成本,“第一批我们花了3500万元购入艺术品,把这笔钱看做国有资本,现在只是这笔钱变现成了艺术品,资金本身并没有流失。所以,我们要做的只是维持日常运营的费用,这样来看,成本就低了很多。”张正霖解释,“澳洲的艺术银行之所以那么长时间才能自负盈亏,主要是因为他们将购买艺术品的费用也算入了运营成本。”
同时,张正霖介绍,之所以确定“只租不卖”,也是不想与民间画廊争利。在艺术银行设立的过程中,台湾艺术界曾有一些担忧,比如,艺术银行买了作品是否出售;如果出售,身处艺术品市场的画廊、经纪人则担心,是否会影响到艺术品价格的波动等,面对艺术界的这些疑虑,艺术银行决定只租不卖,确保既在美术馆之外为公众开辟新的生活美学空间,又不与民间画廊争利。
这一模式的确立打消了台湾艺术界的疑虑,受到本土艺术家的欢迎。目前,第二拨征件今年则吸引1300多位艺术家、4800多件艺术作品投件,预计在下半年加入公开租赁流通行列,更有可能开放给私人租客。
日渐兴盛的国际艺术银行
台湾艺术银行主要借鉴的是澳洲艺术银行的经验,台湾文化部门还曾特邀请澳洲(澳大利亚)艺术银行主任史帝芬斯访台,并开办台澳艺术银行文化论坛,汲取澳洲艺术银行30多年的宝贵经验。
澳洲艺术银行1980年成立,隶属该国“环境水利、文化资产暨艺术部”,经费及运作均需向该部及国会负责,人员聘用属于公务体系运作。成立后的前12年预算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支付,自第12年起开始自负盈亏,以租金收入支持营运。发展至今已拥有超过万件、3500位以上艺术家的作品,其中不乏已成名艺术家早年的作品。截至目前,该艺术银行每年租金收入高达350万澳元至400万澳元,承租人的比例中政府部门仅占30%,其余60%为企业、10%为私人住家。
澳洲艺术银行在成立之初,作品承租人全数为联邦政府,依靠政府资金资助,没有制定自负盈亏的期限,艺术界对艺术银行也有一些质疑,但发展至今,已成为澳洲目前第二大艺术品收藏单位,仅次于澳洲国家艺廊。
澳洲艺术银行主要购买当代澳洲本地艺术家的作品,目的在于支持澳洲本土的新锐艺术家。澳洲艺术银行每年购买400件至600件艺术品,购入作品价格都在1万澳元以下,以一年为一期,一年租金为作品购入价格的5%至12%,单件作品最低租金为110澳元,年租金最低为550澳元。租金可以退税,鼓励公众到艺术银行租借艺术品。
此外,国际上较知名的艺术银行还有成立于1972年的加拿大艺术银行,目前该艺术银行已有超过3000位加拿大艺术家及超过1.7万件的艺术品提供租赁,是加拿大目前较大的当代艺术收藏的公共机构。每件作品一年的租金从120美元至3600美元不等,两年为一租期,最低一年约为1000美元,但也同样需再支付保险、运费等费用。与澳大利亚相同,租金同样可以退税。
在亚洲,韩国的艺术银行是台湾艺术银行成立之前,亚洲唯一由国家单位设立的艺术银行机构。韩国政府于2005年成立艺术银行,第一年即投入25亿韩元,第二年开始增至30亿韩元。作品租金从购入价格的0.5%至1.5%不等,其租借费率第一年是0.5%,第二年起提高为1%,仍高于台湾的0.4%。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