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作品——点·动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平台上,新媒体技术通过展示和应用,对它的受众群体进行了最大范围的教育普及。最近一段时间,中澳新媒体艺术展、中法新媒体艺术展、“延展生命”国际新媒体艺术展等大规模高层次新媒体艺术展览相继举办。一时间,新媒体艺术借助展览媒介以席卷之势再度进入大众视野,从一种圈内人玩的小众艺术,成为日渐为大众所关注并接受的新兴艺术门类。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敏锐地认识到:“新媒体艺术是从20世纪到21世纪的时代转折中发展最为明显、也是发展趋势最有力的艺术领域。”因此他早在2008年就引进了“合成时代”国际新媒体艺术展,并于日前宣布将“新媒体艺术三年展”纳入制度建设的轨道,成为新媒体艺术殿堂化的推动者。那么,新媒体艺术新在哪里?它是对传统艺术理念的颠覆,还是继承或延伸?在当代艺术生态格局中,新媒体艺术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尽管从形式上看,新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有其实验性和先锋性等特征,呈现了一种不同于传统艺术形式的全新概念,但是从艺术的本质来看,新媒体艺术仍然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延续而不是颠覆。因为其创作的核心理念仍然是艺术家借助某种媒介语言生成意义,表达思考和感受,引人共鸣。最为人们所接受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它们往往是以艺术的观念提出问题、生产意义以及建构想象,满足人们对于精神世界以及感知体验的探索。
新媒体艺术的“新”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摄影摄像技术是新的媒介传播方式,彼时的新媒体艺术主体是指录像艺术,即实验影像、观念摄影、影像装置等影像艺术形式。进入新世纪后,随着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艺术的主体逐渐转向为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要表现方式,涉及艺术学、心理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众多领域。艺术的发展绝不是孤立、片面的,它必然不断吸取其他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自己。各个历史时期有其自己的时代技术。例如石器时代的打磨技术、青铜时代的冶炼技术、近代的电器技术、现代的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尼克拉·歇菲尔说:“艺术创造过多,换句话说,不得不使同样的形式漫无边际地重复着,因此,必须将手段和形式同时加以改变。”正如青铜时代的青铜铭文艺术,纸媒介时代的绘画艺术,以及今天数字时代的新媒体艺术,技术进步为艺术的流变推波助澜,媒介的拓展不断发展出新的艺术形态,这也成就了今天多元化的艺术生态。
翻开艺术史,超越架上绘画和雕塑等利用一切可以表达的媒介进行创作的艺术理念,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上半叶的超现实主义以及达达、波普等现代艺术思潮,在普遍关注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问题这一方面,新媒体艺术与其他当代艺术门类的最终落脚点是一致的。正因为如此,“生态主义”“大众文化”“女性主义”“身体政治”“公共性”“传媒文化”等当代文化语境中的热门话题,成为新媒体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实际上还深层地反映了艺术界对大众认知方式转变这一文化语境的一种回应。如果说传统的艺术形式注重对物象瞬间的描摹,那么新媒体艺术更加注重以视听综合手段营造“场”的氛围。任何艺术的所谓“创新”,更多体现为形式上的创新,而真正打动人心的,其实一直都是那些千百年来不变的东西。新媒体艺术不过是艺术媒介延伸的自然结果。
新时代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媒介的更新,也带来了观念上的更新。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意思是说媒介本身就是它的内容,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引入都会带来一种新的尺度,新媒体艺术的出现更新了艺术的概念。它的发展体现了一种对技术的无限开放性。艺术家经过不断地实验和探索,逐渐发展出个性化的表意语言,这几乎是所有艺术家共同走过的道路,不管是早期的摄影家、录像艺术家,还是新媒体艺术家,大多表现了一种对于技术的高度敏感,从摄影胶片到数码像素,善于追踪技术并通过实验摸索迅速展示出新的表现语言。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共同努力,符合这个时代审美趣味的新媒体美学标准正在逐渐形成。半个多世纪以来,新媒体艺术家们创造了图像时代的视听世界,大大拓展了当代人的感知经验。
对于近期举办的展览,尽管很多观众抱有“像是进了科技馆”的疑惑或诟病,但我们回过头来梳理一下就会发现,其实所有新兴的艺术形式,在刚开始的时候都是始于形式上的探索和变革。另外,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也有来自自身特点的制约。拼“新”的技术、烧钱,使得这个艺术门类的门槛较高。在这种情况下,赞助者、基金会制度的建设,将成为新媒体艺术获得良性发展的基础。相信假以时日,新媒体艺术定会快速发展并最终成熟起来,与其他艺术形式一起成为艺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美丽浪花。
我们理解了新媒体艺术的本质,也就明确了发展方向。毕竟,炫奇、炫技并不是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决定性因素。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既体现了艺术媒介的拓展,也丰富了艺术的内涵。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还会有更新的艺术形式,可能还叫新媒体艺术,也可能是谁也没听说过的一个新概念。
(编辑:符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