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消失后的世博园如今怎样了?这一大片位于上海东面的热土,引来了多方的关注。如果建造高楼成为休闲娱乐区,或打造顶级商贸商业区,竖起的都会是上海这座城市并不缺少的元素。
而昨天下午在西郊宾馆举行的“后世博地域规划与发展战略专家会议”上,来自上海文化学术、社会发展、规划建筑界的知名人士自发聚集,提出了把世博园区的空地改造成“世界文化艺术港”的倡议计划。
按计划,在世博区域打造的世界级文化艺术港应包括: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世界原住民文化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世界“水”博物馆、太空馆、科幻未来馆、常年演出剧场群、世界级文化艺术交易平台和专业会展中心等创新布局,初步实现文化艺术产业链的基本整合。
1986年开始持续了三年的上海市文化发展战略研讨活动,至今在很多人记忆当中无法抹去。这项活动几乎聚集发动了上海所有的文化宣传系统,至此后十年二十年上海文化发展项目的思路、基础建筑项目计划都在这次研讨活动中确定下来,包括建造上海大剧院、八万人体育场,设立上海电影节、电视节、国际艺术节等等,这个官方和民间共同参与探讨的研讨活动对之后的岁月影响深远,使上海的文化在当时处于全国很重要的领先地位。昨天的会议上,抽象艺术家许德民等与会者屡次提及十余年前的这次研讨,希冀着能够借助类似的民间倡议,对世博园区今后的发展提供一条可行性的文化发展之路。
文化批评学者朱大可认为,为什么上海的文化产业始终处于一个低迷的状态,这与上海的文化高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艺术港,不仅仅要展出西方文明的精华,也可以让上海以外的中国其他地区正在风起云涌的本土原创性创作来弥补上海本地原创文化的缺失。
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提出,上海需要一个中央文化区,这样可以跟中央商务区遥相呼应。世博园曾经是上海工业的集聚区,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为这一区域转型为文化区奠定了基础。吴建中提出了两点建议,建文化艺术港,不能光考虑全部是工业性的,靠政府投资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希望在管理上改变一些思路,能够搭配一些经营型的文化场馆;还是要创新管理,不要忽略文化可以被投资的重要概念。文化艺术港,做到可持续,就要和科技、经济很好地结合起来。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左学金提出了一个文化聚集的概念,“不一定要规模很大,每一个剧场规模比较小,但是它的多样性很丰富,让观众能有多样的选择”。上海发展文化产业除了空间集聚还要文化人才的集聚,文化人才不光是专业人才,还包括很多业余的人才。“就像在咖啡馆写出《哈利·波特》的作家。这一个园区有没有为创造人才服务的设施,吸引他们来这里创作、交流的设施,也是非常重要的,让文化人才有一个比较好的交流创作场所。”
(编辑:李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