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藏家刘益谦看来,我们正面临着80年代末以来最为严峻的一次通胀,房子不能买,股票买了不涨,资金没有好的去处,加上艺术品市场相对狭小,稍微一点资金进来就可以把艺术品市场搞得天翻地覆。
事实上,从之前的传统收藏家主导江湖,到如今的大资本人士分割天下,艺术品拍卖市场正在经历“改朝换代”。传统收藏家开心地获利了结,新兴企业家进入,市场正进行着资源的再分配。艺术品也已经不再仅仅是收藏圈内的交易,而成为更大背景下的一种投资工具。
基于有投资的观点,有资本的介入,新的观念,新的想法,相对新的游戏规则就可能出现。台湾中华文物学会副理事长王定乾说:“如今不要考虑艺术品市场和价格,应该考虑手上的东西是不是有价值,投资收藏有没有遵照市场"供需"规律和收藏的规律。”
尽管今年秋拍刚刚过半,节节攀升的艺术品价格,一夜之间创造的财富神话却让人们更加觉得从事艺术品收藏更加遥不可及。在市场繁荣的背后,真的只是少数人的游戏?旅美画家、收藏家王义强说,“如果收藏者能腾出时间学习一下,看看书、跑跑图书馆,了解以后再动手,用心学一点的话,进入这个行业不是太难,也不要把它看得太难。”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后“亿元时代”意味着收藏从一开始就要理性地选择艺术品,别拿老虎当玩具。
专家看法 荣宝拍卖公司总经理刘尚勇
“市场或进入资本干预期”
荣宝拍卖公司总经理刘尚勇认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在经历了去年的亿元时代以后,市场格局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将来一段时间里,市场可能要进入“资本干预时期”,也就是说谁的画应该值多少钱恐怕要由资本说了算。
资本正逐渐打造它们认为有一些价值的板块,比如前几年当代艺术板块是资本打造的,宫廷艺术或皇家收藏板块,也是产业资本或金融资本打造的。还有“红色经典板块”以及近现代大师的板块,都是在资本力量推动下逐渐形成价值板块,而这些价值板块越来越坚硬,越来越坚挺,也越来越凸显它的优势。进入这些板块艺术品就变得非常值钱,没有进入板块的恐怕就要在很长时间之内它的价值得不到体现。
定价权是市场里的核心权利,定价权在中国艺术品几十年的表现我认为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行政干预时期-消费干预时期-资本干预时期。解放初的时候,一直到“文革”时期,属于行政干预时期,谁的画值钱谁的画不值钱由领导说了算。改革开放以后全部回归市场叫“消费干预的时期”,谁的画值钱谁的画不值钱是由消费者说了算。定价权的三次转移,从行政干预到消费干预再到资本干预,可以大体看出艺术品市场正在发生的变化。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管理系教授龚继遂
“稀缺性和流通性需兼顾”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管理系教授龚继遂认为,作品太少是不行的,不够市场分配和竞争;但如果作品太多,分配得不好也不能盈利。盈利好的是两个,就是作品又多又争相收藏的,比如张大千和齐白石的作品。喜欢张大千的藏家分配在台湾、香港、大陆,不可能形成围标联盟,很容易使价格上去。
据我了解,浙江曾经有资本持续地收购过画家王震的作品,砸了很多钱,有明显的坐庄行为。王震有2万件以上的作品,散到日本的就有4000多张,没有形成广泛流通的群落。
我认为好的投资品,比如逝世30年的画家甚至在世画家的作品要有一定的比例在博物馆,一定的比例在文化领域,一定的比例在社会各个年龄阶层或财富阶层,才有可能因为年龄交替、经济的形成而产生转手交易。有一定的稀缺性和市场的流通性的作品的未来是有前途的。本报记者 范旭光
收藏建议
符合大众审美的艺术品较“靠谱”
收藏家刘益谦认为,艺术品被资本发现才有其投资价值,全球的艺术品都是如此。关键是什么样的艺术品能得到资本的认同?
刘益谦认为,一个资本追逐的艺术品,投资理念符不符合别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才是问题的根本。以收藏海派画为例,如果十几年都在收藏海派画在今天不是升值,而是贬值。“当时我35万买的一幅海派画,嘉德18万就给定槌了。”所以,收藏的艺术品符不符合大众审美观,收藏行为能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同,才是艺术品后市能不能上涨的关键。
今年秋拍的价格普遍比较高,整个市场气氛比较火爆,这与大经济背景息息相关。建议收藏者应该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艺术品的上涨。不管什么样的市场,风险永远存在,任何热爱艺术品的收藏者、投机者、投资者切记风险。
(编辑:李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