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晓峰
最新的消息是展览主题“被破坏”,我的直接反应又是一场中国式的博弈,某些权力部门非常无聊,也向奥利瓦这样的国际策展人提示了中国艺术的复杂性,一个老外在中国谈精神,谈心,谈中国抽象,是有风险的,是策展人的固执,还是中国人自己非常拙劣的自尊?这里面的玄机,大有文章可做。
现在看,这个几乎要被写入中国当代艺术教科书的人物——奥利瓦,在世博会前夕突然又折回中国艺术界,不单戏剧感非常强,甚至令人有一种谈不上的“伤感”。我们当然不愿理解奥利瓦对中国艺术界的行动是一种“闹剧”或是某种艺术权力“折腾”,但奥利瓦是不是像中国足球界外籍教练米卢或是阿里汉造成那种短暂而神奇的快乐,或被踢回原形,还是值得参照与反思的。
中国当代艺术还是有几分“迷信”,奥利瓦一个名字就让整个艺术界“神经”起来,10多年之后,大概奥利瓦能确信的是,中国当代艺术这次环境变了,但他绝对想不到人心也变了——“忽悠”中国艺术已经不太容易了。
我想这跟我们在曾经的紧缺信息时期造成的后遗症有关——也说明了艺术圈十足的名利场,任何一个名人都能将一场正常意义的展览提高到一种高度,或者争议,而这种争议正是这些展览所需要达到的效果——但是对于艺术层面的真实讨论,都被这些不是艺术本身的争论掩盖了,而最畸形的是越争论越是成功,这就是历次大型展览的弊病——但愿,奥利瓦是一个中国艺术界思想人为禁锢的一针非常及时也是极需的“瓦解剂”,以此促进对中国原有艺术结构的新认识!
不过,还是要提醒,无论谁来做中国当代艺术本来是一个极正常的行为或现象,但是奥利瓦还是动了中国艺术家的神经。这种现象还是值得艺术界注意的。
中国艺术界虽然再次面临迷茫,但是这次外国策展人充当的角色已经变化了,不再只是过去那种强势的要求中国艺术必须“对号式入座”进场,这之间越来越要求搭建一个可以充分对话的平台——这是中国艺术自身发展要求的角色变化。它不在希望自己只是一种角色辅助,而是可以通过策展人正确的表达中国艺术的方向,而不是策展人带领中国艺术的方向,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个变化,则仍然说明中国艺术界需要弥补的工作实在太多了!
最大的表象就是这次来自奥利瓦的质疑声音开始全盘出现了,这在10多年前是不绝对不可能的。这是中国艺术界的有点幸福,但是不幸福的是,中国艺术界仍然将奥利瓦“干预”中国艺术当做一种过强的信号,我更愿意理解为这只是国际策展人对10年之后中国艺术做的新思考或者一种试探性的“选择”,而不是媒体鼓吹的,中国抽象将可能走向国际舞台的前沿。
能不能再次走红国际艺术界,都不是奥利瓦说的算,而问题的核心仍然是中国艺术家是否有艺术创造力,并借助这样的机会释放出中国抽象艺术的张力与独特性出来。
奥利瓦是检讨中国艺术在过渡到国际艺术界层面的一个契机。我们如何在国际策展人面前完全中国艺术新的形象,而不是简单的将一次展览简单的等同于还可能回到过去那种“一夜爆发”神话似的时代,这是艺术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奥利瓦不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救世主或者方向盘,10年前不是,10年之后依然不是。10年多前,他借助一个超级平台推出一个中国板块,成就了一批成功艺术家,10多年以后,我的猜测更多的是还一个“心愿”。他需要否定或修正他的10年之前患下了“错误”或偏见,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正确”或奥利瓦对中国艺术的“善良”。只不过,奥利瓦现在拿到的依据和判断是“抽象”艺术——问题是奥利瓦之前的依据又何在呢?
奥利瓦这次中国“变脸”,足以说明中国艺术存在更多的可能性,也彻底推翻中国艺术界一厢情愿,中国的艺术样式并不是一种,而是多元的,只不过策展人等操作系统在某个时期的选择,那些当时被隐匿的艺术风格,并不是没有机会,也再次证明了艺术是多元的。
当然,当年他也不是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他是有目的来挖掘中国艺术的,而不是中国艺术非得依赖他挖掘,问题是中国艺术界对这个问题始终没想明白,老觉得没有这班老外,中国当代艺术就将这么样,历史的车轮由强力的人推动的,这个是没有错的,但是也别忘了推动车轮的还有人民们——奥利瓦只是当时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推动了一件事,但是那是那段历史,现在回过头来看,是不是排斥了当时其他艺术的可能,而不是非得放大这个人物——究竟是撘上谁的缘分,真还不知道呢。
我觉得对这样一个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中具有所谓标志性人物的人,则是中国艺术迎来一个自身反省的机遇!这个层面上的意义,并对这个展览是不是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另一个基点,并不重要,因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权威性基础近些年已经被解构,并不是只是在一个声音和立场上讨论一种艺术。所以大可不必看重奥利瓦这次对中国抽象艺术的判断,重要的是看看奥利瓦是如何没有进步,仍然带着他原有的意见进入到中国这个早已经变化的艺术“场域”。[NextPage]
如果这个展览需要告诉公众的意义则,不是入选的艺术家的作品有多么的“伟大”,而应该在于奥利瓦有多么的不足,通过这样一个展览,通过奥利瓦这样一个国际策展人这个平台,告诉外界,中国艺术传递的只是一种信息,而不是当年的全部,这也是中国艺术界在30年之后,要向国际界传递的声音和信息,任何现成的展览,都只是中国艺术的一个方向,并不是全部,这点对中国艺术未来的方向太重要的——因为过去建立在成功标准的艺术史,太在意外界评介系统对本土艺术价值的界定了,以此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定制的符号,而让中国艺术界没有了艺术追求的精神独立性。
而策划带有本土需求的中国抽象展览,大意也是希望改善这个现状,本意是好的,但是中国抽象通过奥利瓦这样一个策展人,而将展览定在中国美术馆,这种看似极其错位的艺术活动,这种角色,不禁不让人有这样的猜测——是不是像中国足球那样,搞个职业策展人当外援教练或职业裁判,为了公平需求,还是眼球效应?
奥利瓦的身份问题,有几个信息可以来推敲一下:
其一,难道经历了10多之后,仍然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恐怕这条曾经的中国艺术成功定律,现在已经不吃香不太四面开花了。
其二,奥利瓦这种外聘策展人来中国操作本土艺术家的展览,倒是提示了另一个可能,以后是不是鼓励成一种策展机制,让国外的策展人来策划中国艺术家的展览,甚至以后中国艺术作品的评论以及理论书写,都由老外来完成,这是不是总比国内那些信誉早已扫地,还无耻的装模做样做一个像策展一样的人,做像评论家一样的人,做像写艺术史一样的人更有说服力?
其三,奥利瓦做这个展览是不是只是出于个人的情结,做展览本身是次要的,了解只是对中国艺术曾经的情怀,这个奥利瓦不知道有没有中国情结。但是我们可以质疑的是,他只是一种国际的视角,并不是一定要改变中国艺术形状或性状的,如果改变了,只是中国艺术太没有定性了,被蛊惑了,被诱惑了。策展人工作最大的蛊惑就是让艺术家变化,这是值得权衡和思考的。
如果中国艺术界还有那么点清醒和检点的话,则需要通过奥利瓦这个符号,这个平台,这个话语与对话窗口,让国际艺术界将中国艺术的变化和思考充分的对话出来,以此向外界表达中国艺术的“意见”,对国际艺术界“说不”的声音——中国艺术界需要建立一种对话机制,而不是面临身份被选择的结果。
回过来谈几句抽象的问题。中国现实语境下的抽象,仍然是有问题的,特别是当通过展览这样一个气场,想通过一次有限和有线索的整合是非常不抽象。抽象的问题还是在于它的不定性和多方向,是艺术在解放和破坏现有观念更可能走远的一种方式。但是当形成一种代表权威性策展人意志力的价值判断时,这样的展览精神就值得质疑,而反过来看,如果通过15个参展艺术家来看中国抽象的现状,则是一个很好的线索,而不是事先赋予展览一个“伟大”、“天上”这类大而空的话语,可能更能让人接受,更能让人愿意看这样展览的核心建构。
当然,奥利瓦这次做中国抽象,可能是被中国精神煽情的结果,当然本意和立足点都没有问题,问题是通过中国抽象来理解中国艺术家精神,这个问题还是值得讨论的。中国精神是虚和实的一面的,如何在这个找到第三种,或者更多可能的艺术表达,则不是简单的判断和做法,就可以归纳到抽象的层面。这个中间的理解有许多工作要做,这也是理解中国艺术的复杂性。中国艺术很多时候表现得很明显的是环境艺术,而今天的抽象艺术,在思考精神这个层面,它的高度是不是概括了当下的精神,并且是独特性的精神书写或表达,这仍然需要进一步讨论。
中国的抽象根本上不是谈精神以及心理的问题,这些都是抽象的一个具体过程,也是抽象艺术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所有的艺术都能触及这个社会的精神或心理状况,尤其是在精神和心理上占据重要解释作用的抽象,谈这方面恐怕是多余的,中国抽象除了精神,还能谈什么,精神怎么谈都是问题,这个都是接近理解中国抽象艺术的实际问题。
之所以中国抽象能够成为热点话题,在于其自身是一个围城,也是一个迷宫。任何表达和见解在抽象面前显得更抽象,但是中国曾经的精神和古人如今又需要被链接起来的心境,让中国抽象的土壤与基础,以及表达的独特性与未来的可能性,似乎又是那么的顺里其章。
(编辑:崔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