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译著的错误———以《中国香港动画》一章为例

2009-09-12 22:15:40来源:北京文艺网专稿    作者:

   

作者:殷福军


    美国坦普尔大学约翰A兰特(John A.Lent)教授主编的《亚太动画》一书是由几位来自不同国家、分属于不同学术研究领域的作者通力合作的结晶,它通过对动画历史事件的阐述,客观地描述和分析了亚太地区动画及其产业发展的整体状况,介绍了推动亚洲动画发展的关键性人物,在动画界产生较大反响。该书中文译本作为“高等院校动画专业基础系列教材”之一,由张慧临翻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目前,《亚太动画》中文译本不但成为国内很多院校动画专业本科生的教材,同时亦被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指定为动画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书目。

    但是,我在精心阅读《亚太动画》中文译本之后却产生了矛盾心理。一方面,对像我这样既读不懂英文原著,又意识到该书对自己研究工作的重要参考价值的人来讲,其中文译本理所当然会成为我的案头必备理论参考书。张慧临继专著《20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2002)出版后又独具慧眼,将这部著作翻译出版,奉献给国内动画学界的精神和学术态度是值得钦佩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我认为《亚太动画》中文译本也可能是一部翻译错误百出、翻译不够严谨的译著。它在为使用者提供理论参考的同时,也为读者尤其是致力于动画研究的学者带来极大的不便。

    《亚太动画》中文译本共十六章,内容涉及15个国家动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8个亚洲动画先驱的工作及生活状况、日本动画在国外的播映情况及其影响,发展中的亚洲动画,亚洲国家为北美、欧洲和日本等进行动画加工等诸多领域,是一部翻译难度较大的经典学术著作。其中第六章《中国香港动画——画格之间的“艺术”运动》“更多地谈到香港动画的多重性的角色,同时探索和调查了在香港的社会背景下,传播边缘文化的重要性。迄今为止,几乎没有文章涉及到这一点。”[1]有鉴于本章内容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加之国内动画人对香港动画发展状况比较陌生,因此本文仅以第六章为例谈该中文译本中存在的翻译错误和学理问题。

    一、人名片名等翻译错误

    本章开头一句:“‘总是在事物的边缘和两者之间……’——选自Leung Ping-Kwan的诗《香港印象》”。(第128页)众所周知,Leung Ping-Kwan并没有写过这样一首诗,这句话出自他的诗集《形象香港》(City at the End of Time) (Hong Kong: Twilight Books Co.; Departmen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2)。

    第129—130页:“由谭鑫锋(Tan Xinfeng)于1948年导演的《树精》(Prince of the Big Tree)是香港的第一部木偶动画电影。”文中多次提到的香港导演“谭鑫锋”中文名为“谭新风”,1950年代曾先后导演了《南岛相思曲》、《生财有道》、《黄金潮》、《一日夫妻百日恩》、《江湖铁汉》等多部影片。木偶片“《树精》”中文片名“《大树王子》(Prince of the Woods)”,该片由香港立群电影制片公司“1950年”出品。

    第130—131页:“《木棉花仙子》(Princess Hibisus)是有据可查的香港第二部动画电影也是一部木偶动画片。该片长100分钟、35毫米彩色胶片拍摄,黄玉导演,长城电影制片公司1957年出品。影片的故事是宋代学者陈勤琳(Chen qin lin)将他的闲暇时间全部用于呵护他栽种的花木上。”经查,《木棉花仙子》中文片名《芙蓉仙子》,英文片名“Princess Hibiscus”,导演“黄域”。影片讲述了花仙芙蓉和日夕栽培她的凡人“陈秋林”的曲折爱情故事。秋林公子亦非“学者”,乃一 “书生”也。

    第132页:“ 《老夫子》电影系列(1981、1982、1983年)执行导演:胡树儒 香港导演服务公司”。众所周知,《老夫子》系列动画电影共三部,均由“香港电影公司”(Hong Kong Film Services)出品,导演也并不相同,更无执行导演一说。《七彩卡通老夫子》导演:蔡志忠、谢金涂、胡树儒;《七彩卡通老夫子水虎传》导演:王泽、谢金涂、胡树儒、吴为章;《山.T.老夫子》导演:本多敏行、蔡明钦。文中提到该片的主角为老夫子、大白薯、小陈、张小姐和许先生(第132—133页),可见译者对王泽的漫画《老夫子》及其系列卡通电影并不熟悉,主人公老夫子、大番薯、秦先生、陈小姐、林小姐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

    第134页:“《小倩》(1997年出品) 导演、剧作:徐克 电影工厂发行”,此后还多次提到导演徐克。1991年,徐克萌生摄制动画片《小倩》的念头,遂找来台湾宏广公司合作,后来又注入日本资金,邀请香港极富经验的动画制作人陈伟文(Andrew Chan)担任导演,自任监制、编剧(故事及原著剧本),制作全程历时近五年时间。该片由电影工作室有限公司摄制,(香港)嘉禾娱乐事业有限公司发行。

[NextPage]

    第137页:“广告动画人Dick Wong提交的二维16毫米动画片《蘑菇天堂》(The Mushroom Paradise)获得1995年‘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奖’的动画片最高奖而使得这一届奖项备受瞩目。”实际上Dick Wong导演的这部动画片中文片名“《植菰者之乐园》(The Mushroom Paradise)”,用“35毫米”胶片拍摄,描写一场植菰竞赛,竟变成了一次群众趋炎附势的大行动,盲从附和的结果,令到乐园天地变世界乱。还有,“另一位香港动画人是Wong Ying,他经常被香港各种动画比赛邀请做评委。现在,他的其中一个电影项目《奇迹的年代》(Age of Miracles,1995年,导演:Peter Chen)由于突出的特效获得金马奖提名。”事实上,在香港电影史中并没有《奇迹的年代》这样一个“电影项目”,该片港名 “《麻麻帆帆》”,台湾片名“《鬼婆婆》”,“1996年”出品。

    第142页:“公司成功的电影之一是《伞的故事》,该片讲述了Leung So Kee家族从事手工制伞业的真实故事。”文中所述“《伞的故事》”中文片名“《人间有情》”,英文片名“The Umbrella Story”(导演:高志森),影片通过一家老字号雨伞厂“梁苏记”的起落,反映了数十年来香港的社会变迁,具有相当浓郁的人情味。还有,张婉婷导演的《宋家王朝》(The Soong Sisters,1997)被译为《宋氏姐妹》,改编自马荣成同名漫画的电影《风云雄霸天下》(The Strom Riders,刘伟强导演,1998)亦被译成《风云争霸天下》。

    第146页,20世纪末香港动画实况一节指出:“总结起来,近来在香港动画界发生了一系列重要事情。徐克导演引入三维动画打开了香港动画的新局面;《暴风御者》展示了大规模的数字技术的应用在生成特效方面的威力;《麦兜》的成功证明了电视动画系列片的可行性”。影片“《暴风御者》”的英文片名虽未附录,但经过细心研究后亦不难发现:“《暴风御者》”中文片名“《风云争霸天下》”。其因有二:首先,当时香港CG电影制作处于起步阶段,《风云争霸天下》在戏中出色的计算机特技运用,就已成为此后同类电影的一个指标,意义非常重大,影片“高难度的特技镜头闯入1998年中期的电影排行榜……引领了香港电影的潮流”(142页)。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非此片莫属。其次,《风云争霸天下》英文片名“The Soong Sisters”,如采用“直译法”翻译其中文为“《风暴骑士》”。虽然前文曾将该片译为“《风云争霸天下》”(第142页),但脱离了前后文会话语境(根据马荣成的漫画改编),亦很难使人联想到《风云争霸天下》。还有,第146页:“而近些年来,香港电影改编香港的系列漫画成为一个潮流,值得一提的是系列片《年轻的和危险的》。”这里所说的系列电影“《年轻的和危险的》”应该是指依据香港漫画家牛佬所绘制的漫画《古惑仔》进行改编的电影作品《古惑仔》(Young and dangerous)。

    二、对机构团体名称任意翻译

    第134页:“由电影工厂、香港PolyGram公司、Win氏娱乐公司、Cathay亚洲电影公司共同投资四千万港币的影院动画片《小倩》是香港电影史上的另一座里程碑”。实际上这部动画片是由“电影工作室有限公司”、“PolyGram K.K.”(注:不翻译)、“永盛娱乐制作有限公司”、“国泰亚洲影片私人有限公司”四家公司1997年共同投资出品的。

    第136页:“回溯到1970年代,凤凰电影俱乐部与城市议会已经举办了‘香港独立短片节’,在香港艺术中心的支持下,现已更名‘香港独立短片与录像奖’。近些年来,每年参赛的独立动画片大部分来自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工艺设计大学。” “凤凰电影俱乐部”中文名“火鸟电影会”[2],“城市议会”中文名“市政局”[3],“香港独立短片与录像奖”应称为“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4]。据查,“香港工艺设计大学”应译为“香港理工大学”。

    第138页:“刚刚兴起的Menfond Electronic Art公司位于香港的香港岛中部的有利位置,该公司的目标是通过与法国PMMP公司合作制作电视系列动画片《内部迁移》(Internal Transfer)而成长为国际化的动画公司。《内部迁移》一片的故事和形象来自于Jean Moebius Giraud的著名漫画。香港广播电视(RTHK)成为促进动画发展的领头羊。”“Menfond Electronic Art & Computer Design Co. Ltd.”中文全称“万宽电脑艺术设计有限公司”,不能拆开单独翻译其中一部分。“香港广播电视”的译法是有误的,其中文名为“香港电台”(香港公营广播机构)。此外,亦没有找到“《内部迁移》(Internal Transfer)”和“Wong Ying受香港浸会大学的资助创作的《向Rothro致敬》”(第137页)这两部动画片的蛛丝马迹,不知是作者弄错片名还是翻译出现了问题。众所周知,万宽电脑艺术设计有限公司早期是通过与日本公司合作而走上国际化道路的。

    第141页:“为亚洲动画广告服务方面相当知名的动画公司是电脑魔术有限公司(Film Magic Ltd.)”。“电影魔术有限公司”中文名 “天极电影制作有限公司(Film Magic Ltd.)”。[NextPage]

    第142页:“香港动画人的另外一个重要的雇主是中央数字图像公司(Centro Digital Pictures)。Golden Harvest和Wharf有线电视共同投资的机构推出高端数字技术。《伞的故事》赢得1995年台湾金马奖的最佳视觉效果奖。”“CENTRO DIGITAL PICTURES Ltd.”中文名称为“先涛数码影画制作有限公司”,该片是亚洲首部运用数码特技的电影,特技效果在国片中堪称创举。台湾金马奖亦只设立“最佳视听科技奖”而不设“最佳视觉效果奖”。 “Golden Harvest Company”中文全称“嘉禾娱乐事业有限公司”,“Wharf有线电视”应为“九仓有线电视有限公司”[5]。

    三、两点重要补充

    第一,本章有两处重要错误需要指出:第129—132页作者用大量篇幅谈“香港的第一部木偶动画电影《大树王子》”和“有记录可查的香港第二部动画电影《芙蓉仙子》”。据笔者查证这两部片子根本不是动画片,《大树王子》是一部木偶舞台纪录片,而《芙蓉仙子》则改编自川剧,由广东木偶艺术剧团团员表演,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木偶戏”[6]。广东木偶艺术剧团亦称“杖头木偶《芙蓉仙子》于1957年与香港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合作拍摄成国内第一部木偶艺术彩色电影”。香港动画人历来没有把这两部片子引入香港动画史,香港人心目中的第一代动画先驱是卢寄萍(Lo Ki-ping)、区晴(Au Ching)和黄迪(Dick Wong)先生。这是作者把木偶电影当成动画电影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我认为译者应该加以注释,以免误导读者。

    第二,本章除袁建涛(Yuen Kin To)、谢立文(Brian Tse)、麦家碧(Alice Mak)、李志达(Li Zhi Da)、张婉婷(Mabel Cheung)、马荣成(Ma Wing-Riders)等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外,大部分外文人名和部分专有名词没有翻译过来,这不符合国人的阅读习惯,读者看起来相当吃力,更容易使他们记忆不清。这当然与译者的专业知识有关,不熟悉香港动画的人,翻译香港人的中文名有很大难度。一般香港人的“英文名”是指其中文名对应的“粤语拼音”,相当于国内的汉语拼音,还有一些人会另起一个英文名,所以一个香港人至少会有两个名字。如,“袁建涛”对应的汉语拼音“Yuan Jian tao”,粤语读音 “Yuen Kin To”,英文名“Toe Yuen”。下面本人将自己熟悉的“英文名”一一翻译出来,以供参考。

    Leung Ping-Kwan(梁秉鈞,第128页)[7]、Ackbar Abbas(阿克巴阿巴斯,第133页)[8]、Frankie Chung(钟智行,第135页)、Andrew Chan(陈伟文,第136页)、Neco Lo(卢子英、第137页)[9]、Jason Lam(林纪陶、第137页)[10]、Dick Wong(黄迪,第137页)[11]Wong Ying(黄英,第137页)、Peter Chan(陈可辛,第137页)[12]、Mark Rothro(馬克罗斯科,第137页)[13]、Jean Giraud(让纪劳,第138页)[14]、Victor Wong(黄宏达,138-139)、Eddy Wong(黄宏显,139)[15]、Toe Yuen(袁建涛,第140页)、Percy Fung(冯子昌,第141页)[16]、John Chu(朱家欣,第142页)[17]、John Z.Sinawri(约翰辛纳维,第144页)[18]、Kay John(庄基,第145页)、Wu Keung(邬强,第145页)、Fredric Jameson(弗雷德里克詹姆森,第145页)。

    结语

    综上所述,《亚太动画》中文译本仅第六章就出现翻译错误、任意翻译和漏译等多达数十处,全书亦可见一斑。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首先是译者不了解香港动画产业的发展状况。因此,我认为要翻译好一部专业性强的学术著作,不但要求高水平的外语,也要求能够胜任翻译工作的专业知识,特别是《亚太动画》这样针对某一特定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的翻译更需要翻译者要具备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否则只能降低经典著作本身的价值。其次,译者缺乏正确的、严谨的治学态度,仅采取简单粗暴的“直译法”(外文——中文),没有参考中国国内动画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造成翻译工作实际上与翻译的专业领域严重脱节。我们经常谈国内的学术研究要与国际接轨,但是同样我们也应该注意国外学术著作的翻译要与国内的研究接轨,否则翻译和研究两套体系,互相之间都陌生。

    此外,该中文译本在动画专业术语方面也没有与国内学术界沟通,这些过于专业的内容,翻译者最好是向专家学者虚心请教。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为译稿把关是一本著作要做到准确和高质量的翻译的重要手段,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应该有义务为自己专业的学术经典翻译工作把关。如果大陆的动画人对香港动画的发展状况不太熟悉,可以聘请香港的动画专家把关。而该中文译本就忽略了这个关键环节,不但译本翻译错误百出,甚至从一些名词的翻译分歧也不难看出校对者也没有认真地精确校对和统稿,从这个方面来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对这本书的编审工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本文并非仅针对《亚太动画》中文译本,这也间接地反映出了当前国内学术著作翻译的普遍状况,尤其是在动漫等新兴学科领域,积极引入国外经典学术专著的中文译本是弥补国内理论研究成果匮乏状况的重要手段。但是如何确保国外“经典著作”的中文译本仍系“经典著作”,我认为当务之急是需要目前的翻译机构和出版机构确立一个规范的学术翻译、提高学术翻译质量的有效体制。 [NextPage]

    注释:

    [1]参见《亚太动画》中文译本第129页。

    [2]火鸟电影会,香港电影文化团体,创立于1973年。该会成立后主要放映世界各地优秀影片,介绍电影新潮流。该会早期的委员和会员后来大都已成为电影、电视的编剧、导演、摄影师、制片人。

    [3]香港市政局(1883—1999.12.31)是香港政府为香港市区(港九)提供食物卫生、清洁街道、文娱康乐设施、管理食肆等市政服务的法定机构,亦是香港三级议会的一部份,执行部门为市政总署(前称市政事务署),市政总署署长同时担当市政局行政总裁。

    [4]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IFVA)是由香港艺术中心自1995年起主办的活动,现已成为香港影像媒体的创作摇篮,历年来已造就不少当今在香港及国际上举足轻重的电影及媒体创作人。

    [5]九仓有线电视有限公司(Wharf Cable Television Ltd),1998年10月31日改用现称“香港有线电视有限公司” (Hong Kong Cable Television, CATV)。该公司是香港第一家多频道的收费电视公司,亦是现时香港第一大自制频道、拥有第二大频道数目及第二多用户(达83万)的收费电视台。

    [6]《港产电影一览》(1913—2006),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8:167.

    [7]梁秉鈞(Leung Ping-Kwan,1948—),廣東新會人,笔名也斯,現居於香港,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講座教授,在詩歌、散文、文學評論、文化研究等方面均有造诣。

    [8]阿克巴阿巴斯(Ackbar Abbas),香港大学荣誉硕士、哲学博士,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全球化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及UCLA访问学者。

    [9]卢子英(Neco Lo),香港资深动画人,曾连续四年夺得香港独立动画片展最佳动画奖。1995年起连续担任“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动画组评委,并在本土动画长片《I-CITY》(2005)中担任艺术顾问。

    [10]林纪陶(Jason Lam),资深电影工作者、影评人、动画师。1977年参加火鸟电影会,1982年进入徐克的《新蜀山剑侠》特技试验组,1986年加入无线电视的翡翠动画,1988年起该做电影编剧。

    [11]黄迪(Dick Wong,1934—),原名黄宝德。1962年加入中华漆厂卡通部任动画师,1964年与人合组东方卡通电影制作公司,1986年自组宝德卡通公司至今,1995年动画片《植菰者之乐园》获第一届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动画组金奖。
[12]书中将“Peter Chan”写成“Peter Chen”。

    [13]馬克罗斯科 (Mark Rothro,1903—1970),著名的抽象表現主义画家。生于俄国,犹太人,于1913年移居美国,是表現主义团体“十”的创始成员,美国最重要的战后画家之一。

    [14]Jean Giraud(让纪劳,1938—),原名“Jean Henri Gaston Giraud”,笔名“Moebius”(墨比斯),是法国国宝级艺术家、漫画家。(注:书中将他的名字写成“Jean Moebius Giraud”。)

    [15]黄宏显,香港万宽电脑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总经理,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参与制作之电影作品有《玻璃樽》、《流星语》、《星愿》、《决战紫禁之巅》、《老夫子2001》、《蜀山传》、《无间道》、《千机变》及《头文字D》等数十部。(书中将“Eddy Wong”写成“Eddie Wong”。)

    [16]冯子昌(Percy Fung),天极数码影视制作有限公司 (香港) 制作总监。1976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1977年加入电影特效行业,1978年成立3D动画公司,多年来不断为香港业界引进最先进的系统和技术。

    [17]朱家欣(John Chu),先涛数码企画有限公司的创办人及主席,被誉为亚洲区计算机动画、电影数码特技及后期制作的先驱。

    [18]约翰辛纳维(John Z.Sinarwi,1945—),印尼华侨。1970年代后在英国伦敦任专业动画师。1986年在香港创办Quantum Studios(Hong Kong),积极开拓动画广告业,该公司训练出许诚毅、钟智行等多位举足轻重的年青动画师。近年来专注于教育事业。(注:书中将“John Z.Sinarwi”写成“John Z.Sinawri”)

    二○○九年八月二十日 于呼和浩特

    作者:殷福军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编辑:林青)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