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王旭:谈蹊径,批吴冠中先生!

2009-04-23 10:05:06来源:新浪财经    作者:

   

作者:王旭

   “写画有蹊径六则:对景不对山,对山不对景,倒景,借景,截断,险峻。此六则者,须辨明之。”这是写画之主宾关系和作者处理绘画立意的手段,须明白此要领。苦瓜和尚在论述了画理,法则,笔墨、变化、布置等以后,紧接着强调一画之中的景物主次关系与立意手段问题。用“如冬”与“如春”来表达笔墨之主次,画面之主次,形象而生动的体现了绘画之景物远近层次搭配,笔墨之干湿浓淡焦的技法应用,并且意在强调景物之气脉;用倒景,借景,截断,险峻手段来解决绘画的立意的问题。用“写画”而不是“画画”,重在强调绘画之文学性。为海涛章、四时章,远尘章、脱俗章、兼字章、资任章打下基础。

   “对景不对山者,山之古貌如冬,景界如春,此对景不对山也。”这句话的经典在于“山之古貌如冬,景界如春”上。“古貌” 可指绘画的格趣高雅,也可指绘画之气韵;“如春”重在说明绘画的点睛立意,极富生动,诗意盎然。“对景不对山者”是画之景物的主宾搭配,笔墨的主宾搭配,远近层次的主宾搭配,立意的主宾搭配。也有人说,“山之古貌如冬,景界如春”是一个谬论,冬山上不能生绿色林木,反之,绿山与枯木不搭配。这是对“对景不对山”涵义的歪解。作者在此不是表达寒山与绿林,或者绿山与寒林搭配,而是用“如冬”与“如春”重在说明绘画的立意手段,和笔墨浓淡干湿焦的技法,以及远近景的层次处理。如,以“对树不对山”为例,山在后,树在前,则山用淡墨,树用浓墨,以树为重点表达对象。如果山和树的墨色一样,则远近不分,主次不分了。所以,“对景不对山者”之蹊径法则看似简单,实为理解不易。特别是“山之古貌如冬,景界如春”中的山的“古貌如冬”和景的“如春”搭配上,容易误导读者的思维。事实上,山之古朴要于景之苍茫合;山之秀润,要与景之翠郁合;山之笔法,要与景之笔法合(皴法可不合)。

   “树木古朴如冬,其山如春,此对山不对景也。”这与“山之古貌如冬,景界如春,此对景不对山也。”形成了对立。有异曲同工的道理。

   “如树木正,山石倒,山石正,树木倒,皆倒景也。”这是对一画之中景物之间搭配的处理手段。防治绘画立意死板,平淡板滞而无格趣。同时也隐含着笔墨技法的丰富多样性,有正有偏,有浓又淡,有虚有实等。

   “如空山杳冥,无物生态,借以疏柳嫩竹,桥梁草阁,此借景也”这是文人画之特征。空山杳冥,无车马往来之痕迹,仅有疏柳嫩竹三两株,或一面酒旗高悬桥梁草阁边,让人深处无人之境,却不觉得寂寞。如诗,如禅,如梦,如幻。此画之逸品者。非造笔墨,工布置的伧夫所能为。

   “截断者,无尘俗之境,山水树木,剪头去尾,笔笔处处,皆以截断而截断之法,非至松之笔,莫能入也。”此法较难理解。有人说,这是对景界局部的描写,但局部描写,为什么要“笔笔处处,皆以截断而截断之法”呢?这可能是笔法要与境界相合。景界之收敛,不宜用放纵之笔墨。或者是消去运笔之痕迹,画到无痕,笔法来去自然,富于变化,驱逐刻板做作。否则,画面之猛气和霸气十足。想必“非至松之笔,莫能入也”是运腕的道理。笔墨虚而灵,空而妙。

   “险峻者人迹不能到,无路可入也。如岛山渤海,蓬莱方壶,非仙人莫居,非世人可测,此山海之险峻也。若以画图险峻,只在峭峰悬崖,栈直崎岖之险耳。须见笔力是妙。”此法在于,用笔力之险峻造图画之险峻之法。险峻有自然之险峻和画面之险峻两种。若自然之险峻,则图画时笔法应平正;若图画笔法之险峻,自然之景应少些奇险。总之,笔法要与景物相济。要么锋芒毕露,火气太盛。 图画险峻者,可游,可居为最贵。自然之险峻无路可入也,非仙人莫居,非世人可测只能是可望了,我认为图画险峻照搬自然之险峻,此法并不可取。所以,“画图险峻,只在峭峰悬崖,栈直崎岖之险耳。须见笔力是妙”此法甚为合理,只在峭峰悬崖,栈直崎岖造奇险,并不是画之全景皆奇险。画图让人可望、可行、可游、可居。

    吴冠中先生对“蹊径六则”的理解是错误的

    吴冠中先生在译释“蹊径六则”时这样说:

   “作画有六种门径:此景并非属于此山之景;此山并非属于此景之山。景中物象有正有斜,颠倒错杂;移花接木,调动不同地区之景物织入同一画面;截取景物局部以构建画面;险峻或奇观。”这显然是歪曲了“对景不对山”,“对山不对景”,“借景”的真实涵义。事实上,蹊径六则是写画立意的手段,并非重在讲布置。山与景的结合,不管是“对山不对景”,还是“对景不对山”,都是重在表现山,或者重在表现景(如林木楼阁),主次分明。用笔墨之浓淡或干湿处理绘画之远近层次。近景与远近不模糊,笔墨变化不含糊,立意明确。所以,理解“山之古貌如冬,境界如春”或者“树木古朴如冬,其山如春”不能死搬硬套,否则会贻笑大方。至于吴冠中先生所理解的“借景”,所谓“景中物象有正有斜,颠倒错杂;移花接木,调动不同地区之景物织入同一画面”,是极为错误的。借景是强调绘画布置要多变,彼此有联系,有正有斜,有倚有卧,立意要平中有齐,齐中有平,防止画趣平淡,板滞。纵观全文,石涛之写画“蹊径六则”如作文法,有主次;有重点,有平淡,有高潮;有点睛之笔,出奇制胜,立意明确,表达方式新颖。非工匠所能理解。吴先生将“蹊径六则”说成“非驴非马的拼凑”实在是指鹿为马了。这种理解误人误己,危害下一代不浅。实在是令人厌恶。今人蒙养欠缺,不足以理解古人意,更谈不上与古人意合。

    蹊径本意是指是指小径,这里指门径,门道。本章谈构思构图的艺术处理,移山倒海,移花接木。撷取素材如何构建艺术殿堂是微妙而艰巨的工作,是灵魂工程师施展才华的关键性步骤。石涛极具体地解说如何组织画面的门道,他举了六种情况。“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其实用六百个例子也只是例子,根本上是要掌握艺术组建中形式与内涵的贴切、升华,切忌非驴非马的拼凑。

    作画有六种门径:此景并非属于此山之景;此山并非属于此景之山。景中物象有正有斜,颠倒错杂;移花接木,调动不同地区之景物织入同一画面;截取景物局部以构建画面;险峻或奇观。这六种门径,须辨明:

   (一)对景不对山,如山像冬季一样古朴,却配以春景。

   (二)树木古朴如冬季,山却是春意。

   (三)树木正立,山石倾斜;山石端庄而树木斜倒。均属倒景。

   (四)空山杳冥,本无生意,因此借来疏柳嫩枝,桥梁草阁,这便是借景。

   (五)截断,无尘俗的境界。山水树木,剪头去尾,笔笔处处皆以截断,非至松之笔末能入也。这里谈截取物象之局部以构成画面,这是为了突出局部之体态美,多半选取近景,中景,画面形象生动多姿,石涛作品中这类处理颇多。但截取局部要令人不感觉断截之生硬,故笔墨中要巧妙处理,似乎局部都是自然地进入画面了,故而石涛特别提醒用笔要生动:非至松之笔,末能入也。

   (六)险峻者,人迹不能到,五路可入也。如岛山、渤海、蓬莱、都是非世人可测的仙居,这是山海之类的险峻。画图中的险峻只表现峭峰悬崖、栈道崎岖,须见笔力才能入妙。石涛只以形象的生动作依据而发展其绘画,很少做概念的、形象空洞乏味的图解,故他不会往虚无的仙居而着眼于峭峰悬崖之形象感染力。

  (编辑:范文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