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琛
兼谈学术的“不合作”态度
如果说经历过童年时期对“文革”遗留痕迹的模糊印象,如果说在少年时代清晰地记忆着对政治的整整一个时代的热情,如果说从少年走向青年时期,恰好赶上了中国从政治的禁锢下走出封闭状态的热烈憧憬期,如果说又在逐渐膨胀的青年期,遭遇了理想热望与冷酷现实的对撞后,如果说在需要释放青春热情的时期恰好又被各种各样的可能选择诱惑后,那么,“60后”这一代人不得不暂缓和延迟了对世界的表达和宣泄的时间,在中国选择从政治意识形态向经济起飞的时期暂时,搁浅了自我的塑造和理想的实现。
在又一个历史选择时期,这一代人缓慢而温和地选择了释放自我的途径和宣泄的通道。
从“圆明园画家村”集结了一批崇尚自由,人权和民主的艺术青年,到选择自我的放逐和浪迹天涯的道路后,脱离体制的游离,脱离政治的散漫,脱离政治统管下的自我,将一个个自由的灵魂和心灵带领到只有山水自然,只有灵魂和心灵,只有思想和自我意志的世界。
虽然,远离体制,远离政治,远离制度,但是在自由的心灵间思考和在体制的禁锢下选择自我的飞翔,是一些处于主流和边缘状态之间/处于生存夹缝中的艺术青年的理想的话,那么在游离于体制和商业化的社会之间后,重新选择回到社会的正常轨道,在游离于政治之外,选择了回归社会秩序后,那些自由艺术家的参与和抉择是怎样的呢?
一,回归祖国大陆的“六四”青年
从那个政治禁锢年代中走出来的人,对制度的宽松和自由的热烈向往是让人不可理解的。那些经历过“文革”的人对压抑和人性的释放采取的是一种热烈的向往态度。在进一步采取激进的手段试图获得更多对人权和民主的获得时,几千年中国土地上培养出来的对人施加的“铁腕”手段,再次选择对人性的复归采取“打”“压”的措施。而中国的发展仅仅依靠获得人权和民主是不够的,在政府采取极端措施后,再次将葆有热情的中国人民引导向一个以经济为主导的商业发展社会。
于是,投机倒把的人,一夜“暴富”的人,依靠政治特权获得商机的人,依靠不法手段获得资本原始积累的人们,在社会制度转型时期,赢得了“掘金”和“淘金”的社会机遇。
在中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后,中国强大的宣传攻势和国际形象使得中国人身份迅速提升,使得因为政治原因流亡的人们,为了自由,民主和权利争取西方世界的“避难”环境,为了获得制度认识选择出国留学的人们,再次选择了回归祖国。
虽然在海外,但因为获得身份特权和机遇选择的幸运后,大部分人嬴得了在国人看来难以获得的政治“话语权”。但是,当他们在重新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后,他们再次遭遇了尴尬的困境。比如,在自由社会和国家获得的人生自由,公民权利和民主制度,在转型的发展变迁中的中国,他们再次遭遇了一种选择的困惑和迷惘。
如果说,中国的快速发展在国际上对华人地位的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了中国人对未来/对世界的热情,但是再次回到祖国的海外华人面对的中国问题仍然是:制度带来的腐败,金钱对中国人智力的谋杀,在追求物欲过程中中国人普遍显现的道德沦丧,还有中国人为了追逐目标的不择手段和残忍不惜。海外回归者,他们面对中国的尴尬现状发出了无奈的感叹:机会太多了,只是尚未出现基金会----
在西方体制下讲究的“规则”,“良心”和“道德底线”---这些由宗教信仰带来的人的权利,自尊,道德崇尚在中国成为不值得一提的廉价“东西”。而在快速发展的经济起飞时期,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也丧失了太多作为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国度应该拥有的品质和品格。
二,回归主流意识形态的热血青年
曾经处于边缘状态的热血青年在长期处于被忽略被蔑视的状态后,积极地选择了重新站在主流的队伍行列。他们曾经遭遇的苦难,他们曾经被忽略的立场,他们曾经被抛弃的命运再次地将他们经过痛苦思考之后,选择了植入主流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领域。
当一代“左”的思想意识和思想,在转变的历史时期,不能再次发挥曾经强大的意识形态作用后,当一代经历过“上山下乡”/“战天斗地”生活的人们站在时代的选择面前时,当他们被主流意识形态打压/抑制后,再次选择站立在时代前列,使他们焕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热力,好象他们曾经经受的所有苦难,经历的所有痛苦,遭遇的所有挫折,经受的所有考验都转化成了一种激发他们再次向上的社会源动力。
他们站在了时代的阵列里选择了进入主流社会,参政议政和参与政治的决策和制定。当他们作为一代当权者时,他们选择怎样的立场和态度,选择怎样的主张和意识,选择怎样的方式和方法,选择怎样的表达和声音,也就决定了当下的文化潮流和意识导向。作为一个特殊政治时代的青年,他们复杂的心理和强大的“改天换地”的雄心使得他们必须毫不犹豫地站在时代的前列,表达他们历经沧桑的理想选择。
时代是让他们青春焕发,还是让他们再次地粗壮地表达属于自己的声音;是让他们重新焕发青春选择理想和宏大愿望的再次起航,还是让他们选择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声音;是让他们在释放了政治时代的所有热情让他们达到了人生事业的顶峰;还是让他们站在泰山顶上“一览众山小”,或者还是终于抒情地吟唱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歌”?
三,回归社会秩序中的艺术流浪者
当“圆明园画家村”的终结者被逮捕入狱,当现代艺术大展的“枪击者”选择流亡生活,当拥有艺术憧憬的理想青年或者自杀,或者出家,或者遁入江湖,或者进入主流,或者选择从商后,艺术原野上茂盛的野草和野花,鲜花和玫瑰,绿色葱茏和繁华似锦全部衰败和凋敝后,那些曾经葆有艺术理想和抱负的青年则将各自的选择隐没在了社会的洪流中,隐没在大江大海的潮起潮落之中----每一个在内心思考过自身和社会命运的人,每一个在社会的激变面前选择过自己人生的人,每一个在时代抉择面前思考过国家和未来的人,都会在每一个社会潮流来林时,拥有自己的态度和选择。
如果现代艺术的提倡者某种程度上带有与主流意识形态直接冲突的政治目的,带有集权制度下的冲撞态度和极端行为的话,那么淹没在现代艺术洪流中的许许多多流浪青年,他们追随理想和信念时,他们追逐自身的价值和人生抱负时,他们追逐自己的未来和命运时,又有谁真正地在替他们思考,选择和决断呢?替他们站出来说话和作出明辨是非曲折的表态呢?似乎历史从来都是这样,不置可否地淘洗着岁月,冲刷着记录。
自由的不羁的艺术流浪青年们在各自经历了不可重复的命运后,在经历了本应不属于他们的磨难后,在遭遇了种种的不公平和非议后,他们再次选择出现在一个有着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社会时,他们也因而拥有了更加高贵的尊严和地位,他们也因而拥有了超越年龄和岁月的历史感,他们也因而拥有了不属于这个时代的睿智和理性。“激情燃烧的岁月”和不可再重复的“北风那个吹”时代已经远远地被他们抛在脑后,他们思考的是当下的喧嚣和热闹幕后的虚假,强权制度下真实的人性选择,被灰尘掩埋被尘埃遮蔽之后的历史真实,被泡沫化被炒作高调宣扬被政治“妖魔化”后的艺术本来面目。
什么是时代的选择?什么是时代的主张和叫嚣?什么是大潮退去之后的宁静?什么又是被捧红的“明星”?什么又是被意识形态包装后的“稚嫩”?什么又是被选择淘洗后的精练表达呢?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范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