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俊杰
2月28日至3月27日,上海香格纳画廊展览《另一个现场》在M50艺术空间举办。展览有余友涵、李山、王广义、周铁海、丁乙、梁绍基等知名艺术家的绘画草图、纸上素描、雕塑样稿、概念模型、剧本文稿、笔记原稿以及动画手稿。
展出的这40多位艺术家的200余件手稿作品,是在近千张艺术家保存多年的珍贵手稿中精心挑选而出的精品,并且大多是首次公开展出。画廊希望通过草图告诉观众艺术家创作艺术品的真正意图。
在一件丁乙的手稿中,他曾打算在2006年上海双年展展览现场按实际比例建一座“艺术车库”,最终由于预算的原因,该项目并未被实施。毕竟,在美术馆里堆砌起实体建筑,是个很大的挑战。而丁乙一直以来都希望将艺术做成边缘学科,使他的艺术与工业的、设计的、实用的领域结合以产生新的活力。
新媒体艺术家胡介鸣将其工作室中长约5米的白板暂时转移至展览现场。在白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近期的创作思路、工作计划,还有小磁铁固定了一些摄影作品的小稿、工作场景,甚至还有各类材料供应商的联系方式,其工作方式跃然眼前。老一辈的艺术家余友涵的早期手稿此次也是首次展出。其中,有其早期的抽象画手稿,比如创作于1988年的作品《热水瓶》。
草稿比作品更有价值?从某个角度来看,也许正是这样。譬如,从贾科梅蒂、毕加索、马蒂斯等人的手稿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们艺术风格的起源、他们在连续绘制的手稿中的思考以及他们对自己提出的问题。
艺术家在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之初都会有其构思、勾画的小稿子。它可能是在纸上随意的图画、寥寥几笔的文字书写,也可能是一个概念的模型,又或是在满满当当的黑板上增补与删除的信息,然而无论何种形式,在这些手稿中都能完整地展示出艺术家当时的情状,使人与之亲近。所以手稿可以说是艺术家创作的思想库,是艺术家创作的源点,更是艺术探索的动态过程以及捕捉闪念的工具。
事实上,展览的手稿也不仅仅局限在素描或速写上。有些时候,当一幅作品完成的时候,可能由于种种问题,或者现实情况的发生,艺术家会觉得完成的东西并不是自己当初所构想的作品,那么这时候拿出当时的手稿就能帮助他检查问题,因为手稿是最接近艺术家思考的工具,可以发现当初最原始的创作冲动到底在哪里。
“手稿有时比绘画更直接。如果我们说素材是点,手稿是线,那么最后的作品就是构成的面,艺术家通过手稿去勾画自己最初构想的萌发的一个点,再将其实现在作品中,所以手稿对于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来说是很重要的。”参展的艺术家梁绍基说道。
对梁绍基来说,他本身对于材料就很感兴趣,有些时候当他看到一个新的材料,就直接把这个材料拿来“玩”,这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实物的手稿。如米开朗琪罗、罗丹这类雕塑家用泥巴就直接捏作品,而我现在可能随便看到一些金属网,拿来一抓,或者不断堆积,然后就可以不断变化发展……
“去年开始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当代艺术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现在这个时候做这个手稿展,能让观众在这个时候静下心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构思、创作过程,通过他们自己的分析来更清晰认识什么才是真正好的、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另一个我觉得这也给艺术家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可以为他们之后做出更好的作品提供养分。”梁绍基说。
(编辑:李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