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良
有关80后现象的讨论最早出现在文学界,当时的焦点人物韩寒、郭敬明,因其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大放厥词从而招致文学界众多知名评论家、作家的反感和强烈指责。在这场文坛精英与新生代对垒的较量中,虽然势力严重倾斜、失衡,结果却出乎意料,80后用其网络上的绝对优势及非常的手段笑到了最后。这场不对等的抗衡中传统势力的观念被无情颠覆并惨遭践踏,把持文坛权力的文学界巨头们威风扫地灰头土脸地败下阵来,从此80后以其张扬、浮躁、反叛的名声一鸣惊人、蜚声于社会,亦然成为社会倍受关注的熟面孔,并由此被社会精英们粗暴地定义为失落的一代、无为、垮掉的一代。如今伴随着80后的成长与成熟,80后中脱颖而出的精英骄子们开始在各个领域出类拔萃,这股异军突起的新生代势力逐渐膨胀、强盛,并昭示出强大无比的发展潜力,实力和能力的体现证明80后已经不可藐视。伴随着时光的冲刷和粉饰,80后已不再是人们眼中垮掉的一代,而是在各个领域中突显能力和作用,青春、阳光、希望的一代。
追溯80后现象的根源难免仍要扯回到历史事件中,80后张扬轻狂的言行举止以及非同凡响惹人争议的问题现象决非仅自身本体因素所致,而要与历史现实发生联系。众所周知,造就垮掉一代的群体恰恰是那些对他们有成见和非议人群中的50后、60后出生的父母。传统文化及人生价值观的传承之所以从80后这一代人开始产生断层并被根本改变,这意味着需要剖析和了解80后的生存环境及历史年代中的社会政治背景。80后所出生的年代,正处于中国改革开放大变革的初期,人口首先是中国社会改革的第一目标,独生子女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由此产生。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改变了传统历史长河中家庭成员的结构,从而造就了80后特殊成长环境的优越性及优越感的存在,确切地说造就了他们特殊性格、品质生成的因素。孤独的成长环境和经历让这一代人无法与前几代人一样能够拥有常人的品性,他们孤僻、冷漠、自私、胆怯、唯我、懒散等突出明显的个性化品质使他们的行为表现难免与众不同。而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电脑网络时代的到来。80后孤独的成长环境中似乎多了这样一些物质元素,一些让他们倍感兴奋的文化物质。冰冷的电子机器在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日日夜夜,无形之中成为了他们心猿意马的朋友,80后热衷于玩游戏、看卡通书籍、漫画片、暴力、恐怖电影、QQ聊天、博客……,他们在电子产品的陪伴下成长,毋庸置疑他们注定会对这些产品产生依恋,他们会天性一般地热爱卡通、喜欢幻想、搞恶作剧、自由散漫、唯我独尊、我行我素……这是他们本质里喜爱卡通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拥有独生子女的新家庭中,80后自然成为了至高无上的宠儿,家庭中名符其实的“小黄帝”。无奈和可悲的是,平民百姓家庭中的“小黄帝”除了缺少贵族气质之外,其它不良品质应有尽有。
上述议论并非蓄意贬低和诋毁80后,而是客观地说明,他们在享受特殊待遇时,有意无意之间促成了体内不良品质的滋生,无懈可击地说家庭环境及相关一些因素造就了80后孤傲、张扬、反叛,唯我、自怜、冷漠的双重性格。这或许是上几代人不敢、不愿、不忍客观面对和接受现实的主要原因吧。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过,众多确凿事实说明造就80后品质弱点的主要原因非自身主观因素所致,时代背景、客观环境等其它人为因素是其主要原因。
80后不平凡的成长背景和环境等因素注定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受磨砺和锤炼。他们是与改革开放同步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成长经历溶含了改革开放的体验,正因如此,他们身上呈现了那个时代积累下的一切焦虑。80后有着较为突出的思维能力特点和与众不同的观察视野,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众不同,崇尚物质消费的现实性理念使他们与上几代人追求理想抱负和政治信仰的思想理念产生了对立,这或许是人生价值观中水火不相容的隔阂。80后不再注重伦理、秩序等公共性观念意识的培养,而喜欢按照自由散漫,不受伦理约束、不受思想束缚、不受观念限制的方式随意表现自己。他们的语言表达中不再强调附庸一致的言辞,而是突出表现自我、强调本体的个性化特征。事实证明,80后唯我独尊的语言昭示了他们桀骜不驯的个性品质和反叛意识,他们思维中放任自流的意识形态和不受伦理观念束缚的思想观念常常与现实产生冲撞并引发矛盾纠葛,这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使他们的艺术张力及表达呈现令人困惑的膨胀、张扬、迷惘、孤傲的情绪。
卡通画是80后最具代表性的语言符号,毋庸置疑卡通与80后的成长有着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卡通的语言中不仅融合了他们成长的某种成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了他们情感中的某些属性特征,80后的生活情趣锁定在卡通符号里面,卡通语言的内涵价值也由此变得丰富、具体。无论挪用还是复制,卡通形式的表达被80后艺术家们随心所欲地惯用。
卡通以一种单纯的符号封存着80后的情感和记忆,仔细揣摩会发现这种符号保留着感性的温度,80后对此流露出的兴奋让我们深刻意识到符号的意义和巨大的视觉冲击力量,符号保存了时间性记忆、娱乐性成分、文化性积淀、语言文学式的叙事撰写,我似乎可以这样认为卡通形式上的单纯客观体现80后本质中仍然保留的那分单纯与可爱的元素,极其夸张的语言中那种喜爱幻想的成分变得肆无忌惮、意无止境,仿佛艺术带来的愉悦完全是凭借丰富的想象达成的。卡通艺术的表达让我们看到80后的品质中仍然固守着他们青少年时期单纯的情感,某些方面他们给人的印象就是永恒中的美与真。
80后的艺术语言中偏爱卡通,分明表明他们对卡通的依恋超出了理性的边界,感性的表达和眷顾让他们无所适从地服从于思维中某些定式约束,并在这种定式的影响下屈从于思维想象中惯性的诱惑,这种诱惑无疑是一种抗拒理性思考的阻力,是思维潜意识中的与理性思考相抵触的一种习惯性联想,当然这样的联想中有着可能是灵魂中纵情放歌自由畅想的魅力,因此,诱惑似乎无法抗拒。无论怎样,驰骋于80后思维空间里的狂想元素来自于虚拟世界中的自我表达,仍然与成长过程的孤独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牵连。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和成熟,现实与幻想交织而成的思考不断使这个连贯的思绪得到拓展,同时也使他们的表达变得完全自我、放荡不羁。
80后的思维中卡通已经成为了代言自己的虚拟主体,他们的精神诉求似乎滞留于虚拟的空间中,没有精神依托和归宿、没有集体式的政治抱负和信仰倾向,他们的艺术内涵显得轻浮、失落,没有根基,缺少对社会性问题的关注和表达,他们社会身份中丧失了责任感,他们的思想似乎仍然单纯,因而他们的语言也显得直白和单调。并非他们脱离不开符号的约束,而是他们的诉求需要这个载体转化为直接的艺术语言。我感觉有些时候他们甚至分不清现实与虚拟的边界,现实中他们很孤独,可虚拟世界中他们的生活是异常的充实。另外,他们的语言很多时候是没有感觉的符号,类似混沌的概念在他们的意识中是分辨不清的。而虚拟常常导致他们不能客观地认知自己,这或许也是他们精神空虚、意欲膨胀的因素。他们习惯于模仿漫画中的人物,并无形之中将自己引进了动画的场面。80后给我的感觉,始终处于彷徨的游离状态,思维游离于梦幻与游戏之中,唯我的意识使他们的大脑思维中少了参与社会的责任,似乎他们的身份概念中缺少社会成员的公共属性,因而他们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总以一种特殊的姿态袖手旁观。80后的艺术表达建立在这样的状态基础上,他们常常将语言抽象化,意喻隐含其中,然而这种抽象的个性语言在公众眼里显得另类和怪异。
80后语言中的抽象概念似乎有些含糊不清,我主观认为这是艺术语言与表达内涵纠葛不清的混沌所致,变异、怪诞、荒谬的表达无非是他们头脑中司空见惯的一类恶作剧,因而艺术语言中的夸张和曲解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艺术产生了高深莫测的变化。80后的艺术是在“玩”与“乐”中生成,“玩”艺术是兴趣所致,当然这种超然的态度巧然迎合了精神对艺术的诉求,“玩”是一种高级的艺术品味,超然“玩”艺术的思维意境使得80后的艺术风格别树一帜并令人刮目相看。把玩艺术趣味并非故弄玄虚、哗众取宠。80后奉承精神自由,思维遐想是他们开放的思想空间,他们的思想品质中没有政治狂热的诉求,故而精神上少有政治负担和压力;文化上不刻板地追求完美因而少了冠冕堂皇的儒雅,但他们的艺术风格并不脱俗,突出个性是他们呈现出的最为赏心悦目的表达。在我们接触的作品中会无形中发现80后的思维空间与常态似乎存在着断层和隔阂,超前时尚的消费意识不断派生出更有想象力的观念使他们的作品有种无意识的失重感,自我欲望的膨胀和满足更让这样的意识变得虚无飘渺、时隐时现,很多80后艺术家将自己描述成没有重量的物体,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飞行、飘浮,这种主观意识状态驱使下的描述,意味着客观精神状态的失常和空虚,极度膨胀和自我良好的唯心意识观严重背离了现实,凌驾于现实之上的感觉建立在空想或幻想的思维中。
80后的艺术创作唯我、自恋,自我形象常常是他们基于创作的原型,行为举止和意识幻想更是他们依托表达的本体元素,作为艺术个体他们的语言显示了极其丰富的内在特性,很多作品中鲜活的当代性元素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这表明他们超前意识的艺术表达不仅有创造力、亦有艺术性、思想性,80后的当代性艺术品质中充斥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些前卫性内涵,这种观念性较强的表达能力使得他们的艺术不断被市场推崇、不断被现代艺术所认同,从而渐渐地由后台走向前场。
(实习编辑:范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