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百战归来蔡国强:终于实现“天梯”、“绘画故事”、家人和故乡

2017-03-01 09:23:07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作者:赵文睿

   
即将在本年度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的“光映现场”放映的纪录片《天梯:蔡国强的艺术》纪录了蔡国强的艺术生涯。

4.jpg
蔡国强


  采访者:赵文睿


  受访者:蔡国强


  即将在本年度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的“光映现场”放映的纪录片《天梯:蔡国强的艺术》纪录了蔡国强的艺术生涯。我们得以在影片中直观地见证过去逾20年间,蔡国强从初出茅庐时的青涩发展成为具有独特和成熟艺术语言的国际艺术家的历程。


  从1994年的英国巴斯,2001年的上海,2012年的洛杉矶,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落空。直到2015年在泉州的惠屿岛,这座金黄色的天梯终于拔地而起。由凯文·麦克唐纳(Kevin Macdonald)执导,邓文迪制片的纪录片《天梯:蔡国强的艺术》即以天梯为线索,串联起了蔡国强的艺术人生。该片获得了2016年圣丹斯电影节(Sundance Film Festival)评审团大奖的提名。也许对这番历程最贴切的象征便是天梯,搭建一座天梯的梦想在蔡国强的脑海里盘旋了20余年。在他的想象中,那会是一条500米长的绳梯,由热气球将它拉起升入天空。点火后,一座璀璨的天梯就会在夜幕中出现,“连接地球和宇宙”。人们似乎可以踏着这座天梯,攀升至永恒和无限。但对蔡国强而言,这座梯子似乎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奢望。

1.jpg


2.jpg
《天梯》实施过程, 实现于惠屿岛海边, 福建泉州, 6月15日清晨4点49分, 历时约2分30秒,火药、导火线、氦气球,500x5.5 m,2015年,摄影:蔡文悠,图片来源:蔡国强工作室


  尽管《天梯》代表了蔡国强不断的攀登、前进与超越,但“回归”似乎是蔡国强近期动向的关键词。蔡国强的故事始于泉州,在经历了大半个地球之后,最终又回到泉州。泉州对他而言意味着家人。蔡国强的艺术充满着焰火的壮烈和炙热,然而家庭的温情却是他创作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去年9月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市博尼范登美术馆揭幕的“我的绘画故事”也聚焦了他人生中两条并行的轨迹:艺术和家人。


3.jpg


  蔡国强《罂粟系列:幻觉第一号》(2015),荷兰博尼范登美术馆个展“蔡国强:我的绘画故事”,展览现场,2016年,摄影:蔡文悠,图片来源:蔡国强工作室


  另外,在近两年持续的总结和回顾中,蔡国强又重新拾起了对彩色火药的探索。这番回归却成了他绘画创作的新阶段,在重燃年轻时的画家梦时也尝试在当代绘画的困境中突围。蔡国强正筹备他今年10月将在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国家美术馆(Museo Nacional del Prado)开幕的绘画个展。在这番沉淀之后,我们又会看到怎样的蔡国强?不久之前,《艺术新闻/中文版》采访了在纽约工作室忙碌的蔡国强。


  Q:和往年不同的是,你在2016年并没有开展大型的项目和展览。梳理似乎是你今年工作的核心。是什么促成了你的这一举措?


  A:2016年确实没有做大型的爆破项目,一大契机是投入对绘画的研究和探索,尤其从去年为横滨美术馆个展“归去来”创作的巨幅火药绘画《人生四季》,重拾彩色火药开始。直接成果是去年9月29日在荷兰博尼范登美术馆开幕的个展“我的绘画故事”,回顾梳理我几十年未间断的绘画发展和思考,也为未来的展览和发展方向做准备。重拾彩色火药的探索,成了我的绘画新阶段。大有“百战归来再画画”的感慨,是我释放未竟的少年时的画家梦想,也是对当代绘画困境的反思。


5.jpg
蔡国强《人生四季:春》(2015),图片版权:横滨美术馆


6.jpg

蔡国强《人生四季:夏》(2015),图片版权:横滨美术馆


  Q:你从这番梳理中收获了哪些启示?它们会对你将来的工作产生怎样的影响?


  A:我是从三个层次来梳理和思考绘画的。首先是作品视觉上的辨识性,比如风格、技法或材料是否一眼能看出是某人的;作品也还要有穿透力,简单讲就是有魅力,这些在传统上都是讲究,都关乎“怎么画”。第二,是与材料、技法等相适应的内容,包括绘画的主题,即“画什么”。一般来说,此二者构成了绘画的基本。第三,更重要,是绘画的问题,即“为什么画”。这关乎你对绘画的态度、理念所带来的对绘画拓展的方向。“为什么画”的探求或许反过来可以帮助“怎么画”和“画什么”的思考和拓展。大家知道,绘画常被宣布已死。但是,绘画若还存在问题,就有精神,就不会死。问题是在你的画上,对绘画提什么问题呢?哪怕画里依赖对人类社会环境等问题的提问,也要面对如何把这些内容上升到成为绘画的问题。


7.jpg
蔡国强《人生四季:秋》(2015),图片版权:横滨美术馆


8.jpg
蔡国强《人生四季:冬》(2015),图片版权:横滨美术馆


  当然,也许有人说,这是个假问题,因为今天绘画已经没有问题了。绘画从客观、具象的描写,到成为主观、情感传递的重要载体等,各种手法和观念似乎都做过了。人们还会说,绘画不可能适合任何时代的。普遍认为多媒体艺术更适合网络时代,那么绘画还能与时共进,拓展出今天的特色吗?又或者,恰恰因为这个时代,才更应珍惜和凸显绘画本体固有的荣耀和尊严?那么应该被珍惜的是什么呢?如果是感性,那今天的感性如何创造出有别于过去的呈现?总之,绘画的困难,我越清楚,就越兴奋,严重到引起“高潮”……说到底,尽管我们在思考和摸索怎么画、画什么,和为什么画。可是,面对今天为什么还要画画,经常没有一个像样的回答。其实就是,爱画画!


9.jpg
左图:蔡国强《自画像》,1983;右图:蔡国强与作品《升龙:为外星人所作的计划二》,日本,1989年,图片版权:蔡国强工作室


  Q:你在1994年于英国巴斯首次尝试天梯的创作,到2015年终于在家乡泉州将其实现。这个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A:1994年在巴斯,我想在城市的一座山头用热气球拉起一架500米高的梯子,伸向天空。实施前夕,却被告知航空局还需一项特别申请。1个月后终于拿到许可,再回去,却碰上恶劣天气,热气球一升空就被吹倒,连五、六十米都上不去,只好作罢。


10.jpg
1994年,蔡国强首次在英国巴斯尝试《天梯》,但因天气因素没有成功,图片版权:蔡国强工作室


  2001年,上海APEC会议,又想到《天梯》方案。一切就绪,911发生了。因为布什也来上海,那晚要“净空”,任何有动力的飞行物经过领导人头顶的天空都会被导弹自动打下,《天梯》的汽艇也会被打个粉碎,因此,计划再次搁浅。


11.jpg
2001年,蔡国强为上海 APEC 城市景观焰火所作方案《天梯》效果图,未实现,图片版权:蔡国强工作室


  2012年,我想在黄昏时,从洛杉矶“好莱坞”山旁的格里菲斯天文台(Griffith Observatory),点燃一个向宇宙升起的梯子,全洛杉矶的人都看得到。那里曾是登月宇航员受训,学习在返航途中仪器失灵时,如何用肉眼看宇宙星空,辨别方向,回到地球的地方。可是天文台来信说,那座山几年前曾发生大火,要做《天梯》,必需让那一带所有居民签字同意。而这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12.jpg
《天梯》实施过程,2015年,实现于惠屿岛海边, 福建泉州, 6月15日清晨4点49分, 历时约2分30秒,火药、导火线、氦气球 ,500x5.5 m,摄影:蔡文悠,图片来源:蔡国强工作室


  2015年,故乡泉州的惠屿岛,我在国内技术专家和当地数百村民的帮助和见证下,再次一搏。几天等待、通宵准备,终于让直径22米、6200立方米的巨大白色气球,牵引高500米、宽5.5米的梯子,升入空中,在黎明破晓前引燃。把《天梯》作为献给百岁奶奶和家乡的礼物……


  Q:是什么激励着你持续20余年对《天梯》进行探索和尝试?


  A:《天梯》的精神包含的是我少年时代仰望天空、摸云摘星的梦想,也是和宇宙、和看不见的世界对话的渴望。更重要是我自己很想看到它,它的不容易实现,反而诱惑我更想做成。


  Q:《天梯》的实现离不开惠屿岛当地住民的支持,你的大部分其他项目也都需要多方的协助。如何看待你作为艺术家与团队的关系?


  A:艺术是帮助我回到社会的隧道。社会是人组成的,与人合作即能更好地回归社会,合作过程让我感受与人们群策群力的乐趣。艺术和艺术家是有限的。但与不同文化、地域的人合作,可以获取无限的能量。


  Q:纪录片《天梯》的想法是如何萌生的?


  A:工作室以前的项目经理、如今已成立自己电影工作室的导演夏姗姗,很早就提出,应该把我的艺术人生拍成纪录电影。2014年我与好友们去看俄罗斯索契冬奥会的飞机上,文迪和熊晓鸽一拍即合,当场决定联合好莱坞团队,一起做我的纪录片,因为他们喜爱我的艺术,也想让世界更多观众看到美术馆展览的作品后面的人生。此后,文迪很快组建团队,邀请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费舍·斯蒂文斯(Fisher Stevens)参与制片,共同说服同样是奥斯卡奖得主的凯文·麦克唐纳(Kevin Macdonald)担任导演,由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贝尼特·米勒(Bennett Miller)出任执行制片,夏姗姗任副导演、联合制作人,好莱坞导演韦斯·安德森(Wes Anderson)长期御用摄影罗伯特·尤曼(Robert Yeoman)掌镜。


  Q:你会如何形容和制作人邓文迪以及导演凯文·麦克唐纳的合作经历?


  A:文迪很善于把不同艺术家,如导演凯文·麦克唐纳、制作人费舍·斯蒂文斯和我,集合在一起。她狂热地工作,可以打几小时的国际电话,把人“拿下”、把事做成。凯文·麦克唐纳此前其实并不了解我的艺术,也没有来过中国。不过,这样也有优点,他以一个普通的西方观众的视角去试图理解我和中国,这可能带来新鲜的角度。他也比较有文艺范儿,让影片有特别的格调、品质和耐看。


13.jpg
蔡国强与妻子吴红虹,女儿蔡文悠及蔡文浩于荷兰博尼范登美术馆个展 《蔡国强:我的绘画故事》展览现场,2016年,摄影:Harry Heuts,图片来源:荷兰博尼范登美术馆


14.jpg
蔡国强和奶奶在讲故事,中国泉州,2011年,摄影:吴红虹,图片来源:蔡国强工作室


  Q:纪录片《天梯》和展览“我的绘画故事”都花大笔墨呈现了你的家庭。家人在你的艺术创作中究竟占据着怎样的地位?


  A:我的奶奶、父亲、太太、女儿们的画,影响我,我也影响他们,我们一起成长;我在父亲和女儿身上,都看得到自己。我的文化认同感,是与家人和故乡连在一起的,百岁的奶奶象征着故乡。影片中的家国情怀,是我对家人、故乡、祖国土地共通的复杂深沉的感情,糅合爱、责任和摇摆……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