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余启平:诗意般的梦境

2015-01-13 11:51:29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

   

作者:Ellen


余启平


红房子系列 《觅境之咏》余启平

  采访者:Ellen

  受访者:余启平

  余启平于2015年1月10日在上海大韵堂艺术馆举办个展,展出近年创作的三个系列力作,分别为“红房子系列”、“禅修系列”以及“怀旧系列”。这三个系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余启平创作的面貌和对艺术的追求。他以独特表现力将传统方法与荒诞意境结为一体,作品让人感觉很美,但又不是简单反映客观现实的美,而有一种诗意般的梦境。这其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和记忆,为此记者采访了艺术家余启平。

  记者:余老师,您好。请谈一下创作红房子系列的缘由是什么?

  余启平:红房子系列和我的毕业创作有关。我于1984年在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当时我们班只有五个同学,大家分配到不同的地方去写生,体验生活。我被分配到了苏州。苏州是江南水乡,到处都是白墙黑瓦,有的是民国时期的建筑,有的是明清的建筑。而新建筑出现在文革以后,这时期的房子就盖的很粗糙,没有用水泥和石灰涂抹外墙,它们是用红砖垒起来,盖的很简单。这些红砖房夹杂在过去的白墙黑瓦之中,雷雨过后夕阳照在红墙上,显得特别红,和白墙反差很大,留给了我很深的记忆。

  后来我开始创作红房子系列也是源于这段经历,但是我画的还是主观的东西,画我想像中杜撰出来的画面,我并没有画现实中的这些红房子。因为我觉得靠自己想象画更有意思,我会画想象中的山水,想象中的村庄,它们就是我梦境中理想中的家园。

  记者:为什么在您的红房子系列中风景都是空无一人?

  余启平:我觉得这样会单纯一点,但不是简单。在没有人的时候,想象的空间会更大。如果画了人或者动物,有时会把人的注意力集中到人或者动物上面。但有时候我在起稿时,还是会画上一个人或者一匹马,这样会让整个空间显得更空旷更安静一些。

  记者:您后来画了一系列怀旧系列,画面中可以看到很多穿着中山装的人,这一系列包含的是您怎样的记忆?

  余启平:这段记忆来自我小时候,已经是在文革后期,当时我们的服装都是简单的中山装,中山装其实很好看,我一直想表现棉布的衣纹皱褶的形式。而那时一个是蓝颜色,一个是绿颜色,除了女人不穿中山装以外,我父亲、叔叔、伯伯等都穿中山装,工厂里面的女性也是穿着中山装的劳动服。它是个时代的标记,是我小时候生活的诠释。

  现在来看,对那个时代带有点批判和调侃的意味。那个时代的老百姓在政治潮流下的无奈,那时艰苦的生活,都是我所想表现的。但这种批判并不是直接,而是间接,是用一种更幽默的形式,唤起大家对当时生活的回忆。

  记者:在禅修系列中,您的这种幽默和诙谐就更明显了。这是您对生活的态度吗?为什么在禅宗这样一个较为严肃的主题中用诙谐的形式?

  余启平:禅修系列与禅宗并没有关系。画得太严肃的话,反而宗教气息太重。所以我加入一点调侃,实际是折射对社会生活的看法。我觉得我们人生活在世界上特别无奈。艺术家很渺小,不是政治家,他改变不了周围的环境,也改变不了周围人的的思想,改变不了现实当中的一切,只好靠画笔,画一点自己觉得好玩的东西,有时候通过画笔调侃一下,充其量而已。

  记者:从最早八、九十年代到现在您的创作有哪些变化呢?

  余启平:变化不是很大,我一直尝试着走不同的路,比如有一段时间我受到意大利中世纪壁画的影响,想把意大利中世纪壁画的东西变成中国传统的样式,就是形式感上要有中国传统的线条、颜色特点,但是构图、造型上有一点中世纪的呆板。中世纪很没有黄金分割,人物画得很呆板,我想把它用过来,所以我一直觉得创新和突破和艺术家作品是一个矛盾体,到死为止他都会纠结在这个问题里面。

  记者:为什么您说创新和突破是矛盾体?

  余启平:每次起稿就在想,我这个是不是和以前得有点雷同,是不是还继续这样画下去,当在质疑自己的时候就在想,那是不是要改变一下风格。但是改变风格的时候又在想,会不会给自己在技术上造成困难?有时候很想突破,但是突破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这几年画出来的东西可能都是无用是失败的,那么敢不敢去承受,这是对每一个艺术家的考验。大家都想突破,但是有的人为什么突破不了,因为他总是在自己的自留地里面翻来翻去,很难有变化。但是,如果把自己的风格改变的很突兀,也不愿意,只能在自己原来的,或者在别人熟悉的认知框架里面做一些小小的修补。所以要创作出完全和自己不一样风格,不一样模式的作品,这是需要勇气和胆量。

  记者:您未来还会有新的改变吗?

  余启平:肯定有,但是需要时间。新的改变会给我们带来创作的动力。所以我有时也会写生寻找灵感,但不是直接对景写生,而是通过自己的眼睛、照相机拍一些自然景色和事物,感受一下,然后通过我的大脑转变成为要画的内容。或者从平时看的电影、广告、书籍,前人的作品等都会变成想象的空间,这是创作的欲望就会很强烈。

  记者:好的,谢谢老师,也期待您新的作品。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