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张健:没有传承 创新就无从谈起

2014-07-02 09:53:47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

   

作者:张桂森

  采访者:张桂森

  受访者:张健

  在前不久2014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中国馆“山外山”展出的艺术家中出现了一个业界熟悉的名字——张健。这位水墨艺术家便是来自三尚画廊的掌门人张健,以艺术家身份参与展览虽然不是头一遭,但入选双年展,而且还是建筑双年展,听上去倒是很新鲜。在中国馆“山外山”里,张健特别创作了“山外山”(五行)系列作品及部分小幅册页作品,在张健最近几年创作的水墨作品中,精心选择了近30张作品入册,包括《墨悲丝染》与《松烟旧雨》等几个系列,借以展示其在水墨领域的实验与拓展。关于创作,张健其实一直从未间断。自幼10岁起,张健便开始学习书画,并在少年时进入浙美附中深造。对他来讲,时间需求不需要太整体,即使出差中,他也喜欢带着笔墨在酒店画画。在张健这里,绘画是一种生活习惯。

  记者:是一个怎样的机缘,让你作为参展艺术家参与到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部分?

  张健:当时中国馆的策展人做的一个方案,主题是“山外山”,是关于中国建筑的一百年,从1910年到2010年的历史。库哈斯为国家馆确定的主题是“1914-2014:吸收现代性”,所以此次双年展的主题就是围绕建筑的一个历史,以前都是展示每个国家的建筑师们的作品,这次是展示的是一个传统传承,把整个世界各个国家这一百年的历史呈现出来。中国馆整个展示的方式是通过我们的理念,包括“家国天下”这样大的理念,从一个房子到一群房子,在展厅里边建了一个中国概念的小庭院,包括廊这些元素都在里边,做成了这么一个格局。

  中国馆的主策展人姜珺当时考虑到在这个房子结构里的绘画元素,他找到了我,把这个主题思路告诉我。姜珺的“山外山”是一个意象化的命题,本质是天外有天和道法自然。西方法则以科学为根本,东方法则以玄学为根本,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自然法则。姜珺取法其中的以阴阳五行为代表的相生相克法则,一套可以脱离于具体的形物而存在的关系法则,通过设定一个生长周期的几个运动阶段,找出阶段间的互动关系。然后我根据这五行创作了书画“木火土金水”五张画,是一个整体,又是一张画。

  宋以后的绘画有几点非常重要,一个是挂画时画放在什么地方?比如今天晚上做一个盛大的活动,一张画是挂在什么地方,那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包括在室外,我们以前古代绘画庭院外边有屏风,屏风上有画。怎样放置是建筑师整体设计的一部分,画家、艺术家是要跟整个的设计师联合在一起,这也是建筑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包括当时北京的香山饭店,建好了以后想要有张画挂在显要的位置。一般大的公共建筑都是要请艺术家,是设计师和艺术家的一种结合,这也是一种传统。还有包括像上海的大剧院,请了朱德群画了非常巨大的一幅画,建筑落成了以后需要一个内容的填充,这个视觉的填充是需要艺术家一起来完成。这次中国馆的总策展人有这个意图,我也觉得很有意思,结果反映还挺好。

  记者:以艺术家的身份参与到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收到的评价是怎样的?

  张健:中国馆内容展示的方式在专业圈里边评价是非常高的,我们文化整个内涵是含蓄的,不是很张扬的。整个馆把它做成一种叠山的方式,整个建筑理念是一种更自然融合在一起的。策展人运用的材料是一种新颖简单的材料,很朴素的。而我作为一个平面艺术家来参与建筑展,总体来说建筑师觉得我的绘画在这次的建筑里边太合适了,非常协调。现场我还展示了一个册页,现场的册页也是非常被关注的,因为册页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一种展示方式。一般我们大的收藏家都收藏手卷,第二个是册页,第三个是中堂的大画。一般来说大部分的收藏家都收藏手卷,比如说像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都是用手卷的方式表现,册页是整体的内容,像陆俨少的“诗意图”,一百张做成一个册页。册页的交流方式比较独特,我画了一本册页,我给你看,就一张一张这样翻,展示方式是比较特殊的。

  记者:您展示的册页是一个怎样的题材?

  张健:册页是比较个人化的,是我最近的一些作品,主要有两个内容,一个是《松烟旧雨》,一个是《墨悲丝染》。这两个内容是我这两年从一些地方找到一些老的墨和纸,以此来表达,有一种特殊的效果,是用丝绸、用卷来画的,手法不同。比如说像去安徽,目前的造墨和纸,安徽代表目前最高的水准,但近几年纸的普遍质量有点儿下降,没有像以前这么好了。这次展览里边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传承和创新,这两个内容是永远的内容。如果我们没有传承,很多东西就无从谈起,这个传承是思维方式的传承,审美的传承,其中也包括材料的传承。

  记者:您现在会花多大时间的比例在创作上呢?因为此前,您更多曝光在媒体面前的角色是一个画廊老板的身份。

  张健:怎么说呢?我是10岁开始画山水画,后来进了浙美附中(现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学的是山水,整体还是以这个专业为主,山水和书法。毕业以后又进了出版社,但绘画对我来说一直没有放弃。这是一个工作而已,画廊、出版也是我的工作。

  绘画一直没有停,可能只是没有展示得这么多。这两年相对我来说,也比较驾轻就熟了,工作也有条不紊的进行。画画的时间可能就更多一点,我们画廊现在的工作比较简单,也培养了一些人,他们是可以独立工作的,我基本上是属于在大的经营思路上的调控,不一定会很忙。

  记者:在创作上,哪位艺术家对您的影响较大?

  张健:我的印象还是传统的影响比较大一点,特别是像五代的山水画,像李成、郭熙的这些山水画,相对来说对景致的描写和意象的表现比较深入。再一个影响是明代的画家龚贤,这个画家对我的影响很大,在学校的时候,我大概前前后后临摹他的画临了很多年。中国的山水画,从一开始画一个石头,画一棵树,它表现并不是某个地方的一个风景,一开始就是表现是一个气势,或者是一种韵味,是一种格局。表现的形式是具象的,但是思维的审美是抽象的。后来到文人画的兴起,比较偏向于文人,比如说一张画题上一首诗,画几个梅兰竹菊,写了很多诗来抒发和表现,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还不是“画家”,但从元以后,美术史的编写方式都是以文人画为主。

  记者:您怎么看待最近掀起的当代水墨热潮?包括近两年又重新被提及的新文人画?

  张健:当代水墨这一块,我在2005-2006年时,跟中国美术馆和上海美术馆合作,做了一系列的水墨展览,我一直是比较关注的,也在比较深入的研究。当代水墨经历了几个过程,一开始提出了一个实验水墨,但是实验水墨这一个词现在慢慢不是太提倡,因为实验这个词显得有点儿不自信,有一点像“革命”的样子。这里边的艺术家大致走了两条线路,一个是以写实的现实主义方式来绘画,然后以水墨的方式表现。另一种方式是以西方的审美来表现,这两个我觉得作为一种尝试都是可以的,但不能作为一个主要方向。在这儿之前像林风眠、徐悲鸿,包括潘玉良都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用水墨的方式来表现,包括像徐悲鸿用线的方式描绘中国的绘画,都在尝试。但最关键的是我们的传统里边的审美方式,这个是重要的,也就是一个传承的主要部分。

  “新文人画”这个题目是有条件的,必须得是文人。假如一个人不是一个文人,那就谈不上新文人画,内涵会少一点。以前的文人都是通读史书,又懂得哲学,有的还懂武术、医学,都是通的。但这是一个提法,不是说不可以,就是这个提法首先我们的条件是我们有一个文人特征的。艺术家有的时候不是说是以博学来取胜的,他是凭着自己的直觉、质感、敏感性来抓住当下,艺术家的优势不一定是知识体系很完整、很深入,他也可以是凭着自己的灵感来创作的。

  记者:创作对于您来讲意味着什么?是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吗?

  张健:从小开始画画,那个时候已经表现出了一种喜欢,才会有现在的兴趣。我开画廊可能前十年时间忙一点,但是慢慢工作完成了,熟练了,花在这的时间就可以少了很多。我觉得重要的是绘画对我来说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必须得画,不画不行。我有时老是笑话职业艺术家,说他们画画的时间不多,还没有我多。我的时间还是挺多的,一年大大小小的作品大概有200张。

  记者:您很早就开始做关于水墨方面的一些展览,当时的反映和效果如何?

  张健:我是05年到的北京,当时第一个展览是做的台湾的艺术家于澎,他的一个山水画的展览。当时在北京的反映还是有所反映,但杭州的一个画廊来做一个水墨的展览,好像显得有点儿不合时宜。

  记者:当时应该是当代艺术的油画、雕塑比较火?

  张健:对。但是时过境迁以后,现在很多画廊都在参与水墨。

  记者:尤其是近两年。

  张健:在我眼里其实没有什么水墨和油画的区分。水墨只不过当时的市场不是太明了,不是太关注。我这个画廊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展览,不会太迎合市场,可以这么说。而且当代水墨我不单是关注中国的当代水墨,我还关注整个亚洲的当代水墨。比如说像日本的井上有一是我们这两年一直在在经营,推广的。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