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博
采访者:陈博
受访者:范迪安
近日,由中国政协文史馆油画研究院、岭南美术馆主办的“写意江山——中国写意油画名家作品展”在岭南美术馆展出。包括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等十位艺术家的近70幅油画作品组成了此次画展。这位我们熟知的美术史论家、批评家范迪安,在繁忙的行政、艺术理论工作之余也开始参与绘画的实践、参与油画精神民族化的命题探索,在展览之余的有限时间,记者对范迪安馆长进行了简短采访:
记者:今天展览的主题定义为“写意江山”,但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均是油画,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重要精神“写意”与外来引进画种“油画”做了融会。“写意江山”,他包含了哪些更深层次的含义?
范迪安:说几个层次,一个是“写意江山”,这个展览是写意油画的一次规模不算大,但是也算是比较精心组织的一次展览活动。参加展览的都是中国油画画坛上一批重要的艺术家,我算是客串,在这个展览中可以看到油画家们实际上是抱有一种发展中国油画的一种学术理想,用这样一种追求来推动油画的写意性的探索。因为中国油画已经跨越了二十世纪,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可以说几代油画家在吸收西方油画经验的过程中越来越体会到中国油画应该是一个具有文化价值、文化意义的一个专用名词。
其中几代艺术家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做出很多努力,不仅仅是运用油画的语言、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同时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确立要着录更多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把中国人自己的感受世界、感受自然、感受生活的方式、方法,尤其是把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的本质能够更多地融汇到自己的探索中去,使个人油画的语言表达和体现整个中国自身的文化精神能够找到更好的结合。所以写意油画这样一个学术命题就成为新世纪以来中国油画界一个很执着的一个追求,以戴士和先生为首的这样一个油画家的团队,在十多年来非常鲜明地提出了“写意油画”的这样一种理念,由此也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形成一种学术性的新气象。
记者:那么,这次写意油画展在多大程度上体现着这一油画在精神上本土化课题的最新成果?
范迪安:这个展览应该说只是一个缩影,只是一个小的反映,但是从中可以看到各位油画家都是在努力使油画的表现力和我们传统的写意精神、写意的气象能够有更好的结合,所以有了这么一个展览。应该说油画的表达在今天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在当代一个新的文化形势下,中外艺术之间的交流非常活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文化关系、艺术关系越来越密切,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更有自己清醒的文化自觉,就是要在学习经典、学习他人经验的基础上要能够更好地为中国油画呈现自己的面貌。
中国油画产生自己的文化面貌,写意油画是一个大的学术课题,不仅仅是这个展览中的画家努力这样去实践、去探索。其实整个油画界,整个美术界也有许多老中青的几代画家朝向这样一个学术目标,所以通过一个展览向公众展示一批新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来推动写意油画这个理念能够得到美术界更多的共识,也能够给我们广大公众带来一些新的文化信息、新的学术信息。
记者:为何要在中国精神与西方媒材间探索这种可能?拉开距离不也是一种方式吗?
范迪安:现代以来的中国文化总体上来说是在中外文化相互碰撞和交流的这样一个文化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此需要在中外的交流融合之中不断地凸显中国文化自身的价值特色。特别是这样的文化理念,面对今天非常丰富的艺术发展形式,中国的油画如何能够更加彰显自己的文化魅力,需要找到来自本土文化传统的支持。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其中最为有价值的也是为人类的艺术做出重要贡献的就是我们在写意方面形成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本身就是具有民族文化的,可以说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所以,写意的传统和当代的表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一大批油画家的追求。
从这个展览中大家可以看到,一方面画家都能够很好地把握对于自然的朴素,能够表现自己中国的人文历史、自然风光,也包括表达现实社会中的生活与人物,但是所有这些表达的语言应该更加具备中国性这样一种表达,所以民族化、民族性,实际上是整个油画界、美术界长期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一个一般的口号,更多的是内化为艺术家自己的一种意识,由此具有一种努力探索的动力。
记者:文艺工作者身上应担负着民族责任感。
范迪安:可以这么说,虽然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毕竟是思考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但是在理论上的一种文化自觉,在实践的过程中借助于自己的一种学术与见解,这是会使作品呈现出不同面貌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当写意这样一种追求贯注在画家的实践中的时候,画家的笔下就会自然流露出对于所画景物,所要表达主题真诚的一种情感,也在描绘的过程中把中国绘画的写意方面和油画的媒介、材料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把一种学术上的认识转化为实践探索的一个过程。
记者:您是如何看待“写意油画”这一课题走进广东、走进东莞的?
范迪安:这些年写意油画的学术团体,在许多地方都开展写生的活动,但这次到广东的活动,到东莞的活动也特别有它的意义,有它的特别意义,因为广东拥有非常丰厚的近现代以来的人文历史、革命传统,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历史故事。这些都对我们有一种精神的激励,就是广东近现代以来的风起云涌的这些重要的历史,我觉得对大家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
另外,广东作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整个的社会建设的面貌日新月异。在城市建设、乡村家园建设这方面都拥有非常独特的视觉方面的一种现实景观,这对于画家来说是最直接的打动。所以这次展览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画家既拿来了以往的作品,也在东莞写生了将近一周时间,这样就有最新的作品参加到这个展览中来。
这个团体在东莞写生的几天,我就注意到同行们可以说是兴致勃勃的,一方面很急切要了解东莞的更多的人文历史和今天的自然风貌,另一方面也是想能够更多地在现场能够感受、提炼出生动的画面,所以写生的活动就成为这个展览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也是画家们的一种真切的文化情怀的体现。
记者:刚才您就这次展览、这次展览的学术主题,以及广东的一些人文历史对写生团的吸引谈了很多。就您跟人,您在我们这些学生眼中更多地是一位美术史论家、批评家,但是在我今天来到展馆之后却看到很多您的作品,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的绘画历程吗?
范迪安:我作为从事美术理论的一个文艺工作者,许多年来都是看画家同行的画,评画家同行的画,而我主要是从事写作的生涯。因为我自己也是从小学画出身,后来工作之后才从事理论研究和管理工作,总是有一种绘画的志趣不能消灭、不能磨灭的想法。这些年也越发感觉到有两个因素促使我可以尽可能在绘画实践上使一点气力。
中国油画的发展特别需要探索具有自身文化追求、文化理想的这样一条发展道路。一方面是受到许多探索精神的感染,因此我觉得参加一些画家群体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我更好地贴近我们美术的创作群体,更好地了解画家同行的思想追求和艺术表达,也就是说我把参加油画的写生活动当作一种学术交流,当作我自己研究的一种契机。
第二方面我也觉得能够动动笔,做一点绘画的实践,也有助于更深度地来思考油画的语言、油画表达的追求,乃至油画发展的学术课题。还有就是从事理论工作,有时难免陷入苦思冥想的境地,动大笔做点儿写生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调解,也是一个抒发自己情感、情怀的一点契机。所以我也会陆陆续续参加一些我们油画的写生。
记者:您有着非常宽广的美术史视野,但是在风格的选择上您会不会遇到一些困扰?
范迪安: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其实一般地说来,一个画家都是以自己的风格为人所识或者是来形成自己的形象,但是我们的确还没有做过多的考虑,或者说也没有到达考虑的程度。我认为其实风格是一个人全部学思、兴趣、性能的一个综合体系。风格可以从学中来,但是更重要的是自然的流露,所以看许多古往今来的艺术经典也好,看当代画界同仁的作品也好,我都越发感受到不可以急切地追求所谓的风格,风格实际上是长期积累的自然结果。最重要的是自己对于艺术的真诚和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之中投入自己的情感。当然,在具体的作画过程中也需要我们来思考如何能够表达好你所在场的、面临的这个具体的物象。它可能是一个社会场景,也可能会是一个自然景观,在现场之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要以概念先入为主,不要在感受的框架中有过多的艺术史风格作为前提,我觉得重要的是要能够放松自己。但是,自然而然的平时看画、读画的积累,面对一个特定景物所感受到的一些最重要的特征,他需要用一种具体的语言表现,这方面也还需要研究,所以我把这个作画过程看成是更多的真诚面向自然,也同时能够增进一些思考的这样一个过程。
记者:谢谢!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