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永亮
展览现场
采访者:周永亮
受访者:李津
李津天性散淡、诙谐,爱玩、爱吃、爱喝酒、爱女人,还有点玩世不恭,他的作品多艳情和吃喝题材,这正是李津的创造。3月29日,“集食行乐—李津个展”在台北百艺画廊开幕,这是展出的近20件力作,大部分都在台湾完成,正如展览主题“集食行乐”一般,表现出宝岛台湾的“饮食男女”。
邂逅台北
正如“集食行乐”的题目一样,“这次展出作品基本上是围绕着食品,但不是纯粹的食品,有吃饭的人,人与美食是这样一个概念,饮食男女。”
其实,台湾对于李津来说是熟悉而陌生的,通过歌曲、书籍、电影等了解了台湾的很多方面,但又没有亲自到过台湾。直到在2012年,台北百艺画廊推出了出李津、李华弌联展,“当时的作品不是特别多,主要还是试探他们作品在台湾的接受情况”,也为今年的展览提供了依据。此后,百艺画廊总监禚宏顺开始策划李津在台湾的个展,因为台湾游太多的美食,而这与李津的创作不谋而合。
当然他并不会按照某个套路,而是更多的表现某事某地的感受,所以必须在当地生活、体验过。“我创作的方式希望更接地气,更符合现场的感觉,所以我还是选择在台湾呆了半个多月,一边体验生活,一边画画。所以我画的题材大多是跟吃喝、娱乐有关系。基本上这个展览的主调都是以食品、美女、娱乐,就是我涉足的题材就是这样的,跟在北京画还是有一点区别。”
2013年元旦左右,李津在台湾生活的半个月中,吃遍了台湾美食:从老牌烹饪翘楚国宾大饭店到新派台菜代表青叶料理,又或是从食材和艺术品质同样尊贵的寒舍食谱到店面不大却同样精致讲究的大隐酒食,再从道地的日料牡丹园到新派日料旬採……
在台湾的半个月,台北市连续下了15天的雨,这是李津所没有经历过的,让他感触良深,“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果然名不虚传”。孟庭苇在《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中这样唱道,“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别在异乡哭泣;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梦是唯一的行李……”
“总体上,台湾给我的感觉是,西方影响和中国传统融合得比较好,有当代、国际化的部分,也有延续传统的部分,他们延续的传统对他们来比大陆要容易,因为他们相对没有断裂过。因为我到那儿很秩序,又很生活,看到那么多文字都是你熟悉的,心情是不一样的,但还是很亲。”李津这样描绘在台湾的感受。
食物和女人一直是李津关注的重点,“我突然发发觉当地美女的感觉更像林青霞等女星,我觉得这是审美上稍微的调整,包括他们讲话的声音都不太一样,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包括当地的食品、水果等是首次亲身体验到。所以,李津在创作中也诙谐地运用了周杰伦的歌词、槟榔西施、邓丽君等台湾雅俗共赏的文化符号。
对于此次在台北的展览,李津觉得非常成功,“从展出效果到销售都不错,我也没有想到那么多台湾人喜欢我的作品。”台湾著名艺术家范姜明道、文学家许悔之、收藏家陈筱君、史金生、王色琼,以及娱乐圈的庾澄庆、方文山、柯震东等都来到现场。
饮食男女背后的人文情怀
对于李津,我们现在成为“当代艺术家”,“我根本没想过自己的创作是否属于当代艺术。其实我是被拉到当代艺术领域的。“我大学毕业去了趟西藏,那时画坛流行表现西藏,陈丹青、艾轩画了很写实的西藏,或者模仿美国的怀斯,但没有一个人用很表现、自我、主观的方式表现西藏。”
当时李津特别想画人和动物的关系,那时在拉萨街头会看到牧民骑着马,赶着牦牛走,他觉得人与自然特别和谐。那时正处青春期有足够的激情,就把这个东西画在水墨上了。
“李津笔下的女人,有感而发,象他画的男人一样,表情也是懵懵懂懂的,傻得可爱,丑得诙谐,肥得诱人,作为李津的心理意象和性爱中的理想女人――充满了肉欲和艳情,崩紧的衣服,被撑开的衣襟,掩不住和突出的是肥艳和肉体的引诱,这是一种特殊的美感——带点邪恶感的肉欲,为相拥而美,而非时尚女性的骨感美,骨感美女作为衣服的架子,是为时装而美,为看而美。所以,李津笔下的性感肉感的女人造型,有种触摸的感觉,仿佛李津画女人的过程,不是在纸上,而是他触摸女人的过程。”栗宪庭这样评价。
其实,饮食男女并非是李津一开始就关注的。“以前对水墨有个特别简单的理解:跟传统拉得越远、越对立,就越有当代性。很多人因此转向画抽象。但后来会发现,你跟传统是远了,但跟西方又特近,很多人找到的所谓新的语言,实际上还是用水墨嫁接西方的一种模式,这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进入21世纪之后展开,李津有感于商品社会下人性的异化,创作了《能吃就吃》、《洗澡图》等作品。2012年底李津在今日美术馆举办个展,美女、美食组成一场笔墨“盛宴”。画面中,超级写实主义的萝卜、清蒸螃蟹,玩世不恭的画中人(李津以自己和夫人等作为模特创造的人物),一反历代文人画中雅人形象,反映着当前活色生香的社会。
“我的主题基本延续多年的主题,就是跟个人生活有关。”但却有所区别,根据不同地方、感受,李津都会有所调整。“不变的还是总体的一个审美追求,我还是觉得第一艺术品应该鲜活,不能画符号,感觉是画的人,是有性格的人,这是最重要的,我们讲人物画要传神,无论是我画高兴的表情还是木讷的表情,但是有表情的,我觉得在特别平淡的生活背后还是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情绪和人文情怀,至于具体表现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你的画太民间、粗俗,这个不重要,但是我不认为民间不好,因为生动好多是民间的特点,在这背后最好有一点你看事物的观点。”
对话李津
记者:我们想了解一下您这次在台湾展览的情况?
李津:这个展览从开始策划到现在应该有差不多两年多的时间,去年年底的时候,我为这个展览专程到台湾创作,我创作的方式希望更接地气,更符合现场的感觉,所以我还是选择在台湾呆了半个多月,一边体验生活,一边画画。所以我画的题材大多是跟吃喝、娱乐有关系。基本上这个展览的主调都是以食品、美女、娱乐,就是我涉足的题材就是这样的,跟在北京画还是有一点区别。
记者:区别在哪?
李津:我突然之间发现我在台湾画的很多美女的形象感觉更像是林青霞等女星,我觉得就是审美上稍微的调整,台湾人讲话的声音都不太一样,潜移默化还是影响了我,包括我画的一些食品、水果。对于台湾,都是以前在电影等文艺作品里边出现过,这次我在现场都体验了,所以还是不一样。这个展览相对来讲现在可以说是很成功,因为无论从销售到展览的影响都不错,我也没有想到那么多台湾人喜欢我的作品,应该是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我的创作,另外画廊始终很重视这个展览,包括细节、包括装框子、布展,很多细节真是下工夫了。
记者:创作和装裱都是在台湾做的?
李津:对。有一部分创作是在北京完成的,但是画完之后没有裱,都是带到台湾装裱的。所以我也体会到台湾一些裱工的水准,我以前不太清楚装裱的情况是不放心装裱的。
记者:效果如何?
李津:效果非常好。我也在北京做过展览,在展览的布展、灯光运用、整体的氛围上,台湾人还是要更精致一些。
记者:您2012年的时候也在台湾展览过,那次展览是哪些作品?
李津:那是一个双人展,作品没有那么多,跟李华弌的一个联展,那个展览当然也很重要,首先画廊主左先生是通过这个展览摸一下情况,投石问路的感觉;第二个展览做的时候,感觉是他心里更有数,他对展览的结果是很早就知道,也能够把握。
记者:您在台湾生活了半个多月左右,这次展览也过去了,台湾给您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李津:台湾给我的感觉是,西方影响和中国传统融合得比较好,有当代、国际化的部分,也有延续传统的部分,他们延续的传统对他们来比大陆要容易,因为他们相对没有断裂过。因为我到那儿很秩序,又很生活,看到那么多文字都是你熟悉的,心情是不一样的,但还是很亲。。
记者:这次展览以食作为一个主线。
李津:对,基本上是围绕着食品,但不是纯粹的食品,有吃饭的人,人与美食是这样一个概念,饮食男女,还是围绕这个题材做,他们写的东西语言也很好,那个语言很像台湾人写的东西,又挺诗意的。
记者:今年还有其他的展览计划吗?
李津:接下来是在香港苏富比空间的个展,这个可能是我今年的重头戏,我也要很努力。
记者:您的作品是什么样的主题和题材?
李津:估计还是做这些,还是饮食,做这种场景,可能会画得更过分、更夸张一些,因为我现在基本上画的很多东西还是直接来源于生活的,离生活比较近,但是我想后边苏富比的展览尽可能更自由、更表现一些。
记者:谢谢!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