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在文化环境中坚守学术姿态

2013-11-12 15:15:37来源:中国文物网    作者:朱悦嘉

   


贾方舟

  采访者:朱悦嘉

  受访者:贾方舟

  记者:请问您是怎样定义策展人这个职业的?

  贾方舟:策展人这个概念在西方实际上是体制化的一种身份。一个大型学术性展览,需要请策展人来策划,展览主题的确定,艺术家的选择,包括整个展览的安排都是在策展人的指导下完成。策展人作为西方当代艺术体制中的重要一环,它体现了一种以学术为本的展览形态。通过策展人策划的展览,体现出策展人对当代艺术一些问题的把握,有价值的分析和见解。

  记者:在中国许多批评家同样承担起策展人的角色,请问您认为批评家承担策展的初衷是什么?

  贾方舟:我们中国的策展人体制,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上世纪80年代还没有出现策展人的概念,批评家的第一身份多为编辑。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从编辑到策展人,批评家身份的转换》,这个转换就是在80年代批评家大部分从事在编辑岗位上,他们在编辑文字的同时也写批评文章,担任批评家的角色。但是89年的政治风波,迫使《中国美术报》等刊物停刊,使编辑的批评家角色没有了话语权。

  在这种情况下,批评家想对当代艺术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只有通过策划展览的方式,来体现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对当代问题的看法。所以策展人身份就从批评家转换到策展人,这是在中国特例环境中产生的一种需要,是时代所然,同样也是一种学术需要。

  记者:从最初的批评家到今天的策展人,您是否觉得一个好的策展人,应该两种身份兼顾,您是怎样看待策展人与批评家之间的关系的?

  贾方舟:批评家和策展人相比较,批评家的身份更单纯一些。一个人可能文章写的很好,他就可以做一个批评家,批评家更多的是一个案头工作,表达他对当代艺术的把握和评判。而策展人策划和操持一个展览,无论从主题的确立到艺术家的选择,从资金的筹措到各项展事的落实,需要有和方方面面的人周旋的耐心以及干练的办事能力。但是策展人最重要也是必须有的一个能力,就是他必须具有批评家的那种批评眼光,策展人必须是具有批评家素质的人,才有可能做到。因此也可以说,策展人是既有案头做学问的能力,又兼具实践能力的批评家。

  记者:在中国整体的艺术背景下,策展人的责任和使命是什么?策展人在整个艺术生态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贾方舟:策展人在当代艺术整体发展过程中担当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个角色类似于一个电影导演的角色,一个展览做的好坏,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策展人的经验、眼光和对问题的把握能力,这就如同一个电影,电影的好坏与导演有关。

  策展人起到的作用,在总体艺术发展过程中,诸多的策展可能会构成这个时代艺术上的一种气象,体现出这个时代艺术上大体方向和艺术作品呈现的各种可能性。

  记者:中国的策展人,还面临着哪些问题和挑战?

  贾方舟:中国的策展人面临的问题我想主要是中国目前还不是一个策展人的体制。中国存在着一个官方、非官方,体制内、体制外,直流艺术和民间艺术这样两条线上的一种发展态势。目前策展人更多的活动空间还是以民间为主,面临的问题一个是来自官方意识形态的限制,另一个是来自民间市场资本的诱惑。所以今天的策展人必须随时保持一种警惕,面对市场的诱惑保持清醒,尽可能不让自己受到市场的牵引。

  记者:对希望或是喜欢从事策展的中国年轻一代策展人您有哪些寄予和期待?

  贾方舟:希望他们能够把握自己,能够在比较复杂的文化环境中,坚守一种学术姿态,以学术出发去做好这一份工作。

  (实习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