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中国语境下的现实主义

2011-05-12 17:47:31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涤非

   


刘小东作品

    采访者:涤非(库艺术记者)

    被访者:徐虹(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

    涤非:“现实主义艺术”随着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各自呈现出怎样的社会意义?

    徐虹:现实主义进入中国经历了不同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文革以及20世纪80年代至今。每一个阶段的环境与人们对现实主义的认识皆不同,所以对这三个阶段的“现实主义”自然就有不同的面貌和评价。“现实主义艺术”是一种复杂、模糊的艺术现象,而它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又加注了不同的因素。从本质上讲,中国从来没有原封不动地全部照搬接受西方文化中的“现实主义”,由于中国的语境,它已经被改造和重新解释了。比如,在20世纪前期,当时的社会气氛要求艺术家关注民主、关注现实,希望中国社会往公正和民主方向发展,而艺术家描写底层人民的生活,描写灾难和战乱带给人们的痛苦和混乱,描写边疆地区的风土人情,都成为那个时代“现实主义艺术”的主要特征。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出于政治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到“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要表现工农兵,突出领袖和政党的丰功伟绩,并对社会生活作歌颂性描述。在形式上,从通俗的写实逐渐发展到“红光亮”,这就成为那个时期“现实主义艺术”的特色。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和20世纪80年代初,对于文革的反思开始,艺术家开始面向真实的人性和人情,面向真实的社会现实,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新的思维方式推向艺术创作与艺术批评,这正是这一阶段“现实主义艺术”的内在要求。

    涤非:为什么“现实主义艺术”在中国能够成为一种主流艺术?

    徐虹: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描写生活现实,描写与普通人实际生活相联系的人和环境,最容易吸引观众的视线,因为看这类艺术,感觉亲切而不必拐弯抹角。一切已经被安排好了,被规定好了,观众只要表示同意和接受就可以了。这样的艺术风格与现实越逼真,就越有教化力量。所以,历史上的宗教题材以及“教化”艺术都需要用这类“现实”的风格,这种风格有利于向大众进行传播。回顾中国20世纪的社会变换和发展,重点在于要发动民众进行社会革命和建设,这是一个巨大的任务,需要全民总动员。所以,革命政党选择“现实主义艺术”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工具和手段,是一种必然。关键是对于“现实主义”的理解,如上所述,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社会环境,对“现实主义”的解释和表达是不同的。

    涤非:以王广义为代表的“政治波普”思潮通过对文革时期现实主义作品形象的再创作,达到一种嘲讽和消解的目的,为什么艺术家喜欢通过对现实主义作品进行再分解或者再改造,从而达到一种对政治、社会的看法?

    徐虹:可以看作是对文革政治符号的挪用和再解释,是对当时的广告符号进行分解和重新组合。很难说挪用的是“现实主义作品”,这是对“现实主义作品”的定义不同。这会造成对作品的解释不同,涉及现实的针对性问题。

    涤非:现实批判的语境是否会遭遇限制,家丑是否可以外扬?比如以政治、社会问题为创作题材的艺术家,把一些国家内的问题拿到国际的大环境去展示和批判,有人说他们是战士,有人说他们是小丑,您又是怎么看待的?

    徐虹:现实问题批判会遭遇限制。作为有个性的艺术家来说,他们可以有自己的选择角度和表现方式。可以评价艺术家的作品做得好或不好,但是否是小丑是另外一种评价标准,我觉得不能作为一个艺术批评的尺度。艺术家有个性化表达的权利,但是表达好或不好,别人接受或不接受将有待历史来评价。

    涤非:每个人都脱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艺术家是发出时代声音的喉舌,您怎么看“80后”艺术家?

    徐虹:我策划的一些展览中也选了一些“80后”的艺术家,我觉得有些艺术家还是不错的,他们对历史和现实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在形式语言上也是吸取了各种资源,也会关注美术史的上下文。总体来说,他们当然还有一段比较长的路要走。对历史的体验与认识不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根据对历史的洞察,他们还将不断地创造自己的艺术价值,所以要真正成为大师级的艺术家大概需要一段时间。关键在于他们能否坚持下去、能否不为市场左右、不为风尚左右,坚持不断思考、不断质问。我觉得中国艺术家如何能成为真正的当代问题的反思者,批判特性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会被市场氛围所笼罩,那就没有希望了。

    涤非:“80后”艺术家比较注重自我的现实,自己内心的现实,对自我的审视也是当代现实主义精神的一种表现,您是如何看这种文化现象的?您是否可以梳理一下这背后的历史原因?

    徐虹:现实主义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真实表达现实,一个是真实表达自己。真实表达自己也是现实主义的一个方面,而且自我是无法脱离社会语境的。因为社会问题对艺术家有所刺激,他将这种刺激,通过情感的形式表达出来。如何表达得更清晰、更强有力,更具有感染力,也是一种评价的尺度。因为从现实主义范围来说,艺术本身是通过个人来表达的,现实不会在每一个人心目中一模一样,画家无法只用一种眼光去表现现实。所以现实主义也必然是个体的或个性的表达。

    涤非:中国语境下的现实主义要怎样继续发展下去?

    徐虹:对于“现实主义”我们也还要不断反思,在中国的“现实主义艺术状态”是怎么样的?它的具体表现有没有问题?我想必须是建立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考察和判断。没有反思就没有建构,如果回顾中国曾经有过前述那三种状态的“现实主义艺术”,可以看到我们实际存在的“现实主义艺术”和我们应该有的“现实主义艺术”的距离。我们可以进行讨论,每一个艺术家可以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来推进认识,等到他们都有了回答,他们的作品面貌也就出现了,我们也将看到这种回答的结果,但是前提就是要进行历史性反思。

    (编辑:李锦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