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衣草之雾:第一号》 杰克森·波洛克 美国 1950 年 221 × 300cm 布面油画 藏于国家美术画廊
我们可以体会到,在以前欣赏西方绘画时,对画家在作画时的创作本身要素关注很少,比如画家的创作方式、运笔方法以及创作时的精神状态等。而波洛克的作品打破了这种欣赏模式,他将自己作画的本身也构成了绘画的一部分,使我们在欣赏他的作品时能够很清晰地看到他作画时留下的痕迹。
波洛克深受“潜意识”绘画方式的影响,作画时非常随心所欲、一挥而就,虽然这其中也贯穿着画家有意识的支配,但是画家有意把它放到了一个很次要的位置。在作画时,他常常把画布钉在墙上或放在地板上,把整个画布当成了一个表演的舞台,自己手执画笔深入其中,腾挪跳跃,尽情挥洒。由于作画时要在画布面前走来走去,所以被人称为“行动绘画”。他自己曾说:“我的画不是出自画架,在作画之前,我几乎从不把画布绷紧。我宁愿把未绷紧的画布钉在坚硬的墙上或地板上,我需要坚硬的表面的那种反抗力。在地板上画,我感到更轻松。我觉得与画更接近,更像是画的一部分。因为那样一来我就能绕着画走动,先从画面四边入手,然后逐渐接近中心,完全是在画中。”
《薰衣草之雾:第一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作品。它长3米,宽2米多,是一幅巨画。在欣赏时,我们很自然地就被卷入了这种宏阔的场面中。画面上缠绕、纠结在一起的色彩布满了所有的角落,用指甲、平头针、钮扣或者硬币等各种东西刻画出来的线条星罗密布,看上去仿佛是一片繁密茂盛、零碎杂乱的野草地。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作为一幅画,其中又充满了一种总体的和谐、均衡的协调,还有一种深层次的潜在的艺术底蕴,很有我国写意画的那种挥洒自如、淋漓尽致的洒脱气质。从表现的技术层面看,画中没有什么立体透视的运用和结构布局的精心设计,只是通过在平面上色彩的纯粹运用来表现绘画效果,画家对此曾说道:“颜料有自己的生命,而我试图把它释放出来。”因而,当我们面对这样一幅画,我们不仅惊叹画家的创作方式,也为画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而惊讶。画家一直在追求“潜意识”的直接表现方式来进行创作,虽然也有一些理性考虑,但是在一幅完全没有形象、完全由颜色构成的画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一种潜在的艺术理性充斥其中,仍然能感到一种艺术的冲击力蕴藏其中。
波洛克这种奇特的绘画方式,在他的创作初期,美国的公众普遍无法接受或者根本无法理解。直到后来,他的艺术价值和特殊意义才被逐渐认识。1973 年,波洛克的一幅作品《青色柱子》被澳洲政府以200 万美元从一私人收藏家手中收购,而1954 年,画家买此画时仅6000 美元。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探索,波洛克把创作的本身纳入了人们的欣赏范围,并把“潜意识”的创作行为也视为艺术本身,从而为抽象表现主义开拓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深远地影响了美国现代艺术的发展。
(实习编辑:姬荣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