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婍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目录:
序1
第一章 呼兰河边长大的女孩
呼兰河畔的乡绅之家
老祖父的后花园
叛逆小姐的生活
一场缺乏爱情的包办婚姻
第二章 放任自流的时光
私奔,到北平读书
被废掉的一纸婚约
幽禁在乡下的问题女孩
在对的年华里遇见错的人
第三章 三郎,我在爱情里找到你
怀孕少女文艺范的求救信
一艘改变命运的小船
穷哈哈的文艺青年
流浪青岛
第四章 上海,那曾经的温暖和阳光
远离生死场,寻梦上海
早生华发的女孩
鲁迅最欣赏的东北才女
第五章 为什么红尘总有离殇
苦涩的爱情
寻一处可以疗愈情伤的地方
我不是少女,我没有红唇了
北平那年的暮春时节
第六章 缘,聚散了你我
邂逅端木,恨不相逢未嫁时
延安向北,西安向西
三郎,我们分手吧
重组的婚姻能走多远
第七章 流浪的脚步在天涯
只有一张逃命的船票
重庆,不见日光的米花街
栖居北碚,为寻找一丝安宁
第八章 凋零在浅水湾的梦
一部《呼兰河传》写尽悲欢
终点港湾玛丽医院
生命中的最后一个男人
永远的浅水湾,永远的萧红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生死场》
这是《生死场》开篇的一句话,书中,乡村的底层人物如同动物一般生生死死,他们和动物一样是乡村的主角:小说中作为丈夫泄欲工具的金枝,得了瘫病经常遭丈夫虐待的月英,心灵扭曲摧残孩子的妈妈,只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却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阶级的赵三……萧红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形象逼真,呼之欲出,因为这些人物都生活在她的老家福昌号屯里,她只是把他们的故事娓娓讲给你听,她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东北女子,有时候讲得声泪俱下,有时候讲得没心没肺,有时候讲得让听者无语深思。
书稿在1934年初秋时节完成,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也几乎同时完稿。
稿子完成后,他们觉得应当请一个巨匠级的大师帮他们指导指导。
于是,萧军想到了鲁迅。
萧军喜欢偷空到位于广西路上的荒岛书店读书,书店老板孙乐文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这里成为青岛“左联”的活动点。孙乐文有一次偶然说起在上海内山书店看到过鲁迅先生。这句话给了萧军灵感,他想给鲁迅写封信,说说稿子的事,这封信就寄到了上海的内山书店。
这封信是以萧军的名义写的,他在信里面以一个文学青年的身份向鲁迅请教,还想请鲁迅看看他和萧红新完稿的两部长篇。
写这封信,萧军第一次使用了“萧军”这个笔名。
信寄出后,他们不知道鲁迅是否能收到那封信,收到信后,是否在意他们这些不甚知名的文学青年,抱着仅有的遥远的一丝希望,等待着,却等来了鲁迅的回信。
萧军的信是1934年10月初寄出的,鲁迅10月9日收到,当天夜里就给他们回了信。
对于他们想让自己看书稿的事,鲁迅在回信中说:
我可以看一看的,但恐怕没工夫和本领来批评。稿可寄“上海、北四川路底、内山书店转、周豫才收”,最好是挂号,以免遗失。
没想到鲁迅不但回了信,还答应看他们的书稿。萧军和萧红高兴地把信件拿给周围的朋友们分享,收到信的那一天,成了他们的节日。他们仿佛怕寄晚了鲁迅会反悔似的,第一时间就把《生死场》的抄稿和一本从哈尔滨带出的《跋涉》打包寄出,随信还寄去一张他们的合影,就是在坊间流传最多的那张他们自己认为最帅气的照片,这张照片当时曾做过哈尔滨文学杂志《凤凰》的封面。照片上的萧军穿俄式绣花亚麻衬衫,腰间松松地束了一条带穗头的腰带,萧红则是一件短袖斜条纹绒布旗袍,两条辫子只有齐肩长短,用丝绸发带扎了两个大大的蝴蝶结,看起来那蝴蝶结有些夸张。
11月27日,鲁迅回信了,约他们三天后的下午到内山书店见面。
得到这个消息,她们的心破轨地狂乱跳着。鲁迅在这些文学青年心目中不是一般的偶像和巨匠,他是一个神,是他们这些草根作者认为高不可攀的大人物。现在,这个高不可攀的大师级人物来信,说要和他们见一面,他们觉得自己很幸运,很幸福,要把这份激动和朋友一起分享。他们找到张梅林,告诉他,鲁迅先生要和他们见面了。
等待,心焦而忐忑地等待着和一直景仰的鲁迅见面的日子。
11月30日下午,按照约定好的时间,他们提前了一点时间来到内山书店。这样做显得礼貌一些,他们觉得,不能让鲁迅先生来等他们这样的小字辈。
走进书店,却发现鲁迅居然先他们而到,正坐在那里等着他们,这让他们更加不知所措。他们设计了许多和鲁迅见面的情景,在他们的预案中,没有设计他们迟到的应对措施,所以,一时间两个人都有些慌乱。
鲁迅从座位上站起来,腋下还挟着个带花纹包皮的小包袱,走过来平静地问:“是刘先生和悄吟女士吗?”他穿了一件黑色的短长袍,短长袍有些瘦,藏青色的西服裤子的裤管也有些窄,在瘦窄的服装束缚中,更显出他的瘦。
萧军和萧红步调不很一致地点着头,原先设计的那些问候语全忘到九霄云外了。
鲁迅和蔼地笑笑说:“我们走吧!”
还要走?去哪儿?他们不敢多问,跟在鲁迅后面走出书店,向附近一家咖啡店走去,那是霞飞路一家白俄开的咖啡店。
外面的天空有些阴霾,上海的冬天,这种没有阳光的日子很多。阴冷的天空正刮着冷风,鲁迅走在前面,不时咳嗽几声。萧红先是盯着鲁迅那双穿着黑色橡胶底网球鞋的脚,而后把目光向上移,她注意到,他背影消瘦,再加上本来个子就不高,在粗大威猛的萧军衬托下更觉瘦小,就是这个瘦小羸弱的身影,引领着他们走上文学正途。
走进咖啡店的雅间,萧军萧红诚惶诚恐,鲁迅看出了他们的心思,率先打破沉默,轻松和他们谈笑。在他们心目中带有传奇色彩的一代大师鲁迅,原来这样平和,善解人意,咖啡室的气氛立即柔软轻松起来。
萧红发现,坐在自己面前的就是一位善良平和的老者。他貌不出众,面色略显苍白,脸颊消瘦,因为消瘦,本来就高的颧骨更显得突出,一双眼睑显得浮肿的大眼睛,口唇上留有浓密的隶书的一字胡须,这胡须最有特点,根根笔立,又粗又黑,因为没有修剃那胡须显得有些凌乱,脸色不太好,一片苍青而又近于枯黄和灰败,但是他的目光是智者才有的,总是半眯着,你会发现他的目光很锐利。
后来,许广平回忆鲁迅和萧军萧红初次见面的情景,这样写道:
阴霾的天空吹送着冷寂的歌调,在一个咖啡室里我们初次会着两个北方来的不甘做奴隶者。他们爽朗的话声把阴霾吹散了,生之执著,战斗,喜悦,时常写在脸面和音响中,是那么自然,随便,毫不费力,像用手轻轻拉开窗幔,接受可爱的阳光进来。
(实习编辑:王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