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随记光阴》

2012-09-14 16:53:54来源:新华读书    作者:

   

  基本信息

  作者:乔海燕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9-1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知青的个人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

  作者乔海燕经历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本书中一篇篇故事的主人公原型,都来自于作者亲历的历史。这些人里,有为朋友而甘愿下乡的好人,有在被禁锢的时代仍保持独立思考的思想者,有躺在戏台下方就为看女演员裙子里有没有穿内衣的生产队长,有年轻时理想飞扬却被社会的正反两面都推开成为落伍者的女医生……

  在大时代掀起的狂风巨浪中,他们载沉载浮,没有名字,没有面孔,没有身份,但透过本书的文字,他们的七情六欲、生死悲欢、卑鄙高尚,他们的悲悯、辛酸、无奈、荒诞、希望、幽默,都真实鲜活地呈现给读者,折射出时代的动荡变迁对小人物命运的左右和影响,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对普通人苦难命运的终极关怀。

  本书写作风格以白描为主,画面感强,丰富饱满,举重若轻,充分刻画出人物性格的复杂立体多面,文字质朴、平静、生动、有趣,即使在哀痛中也透露出活泼的气息,是这部作品极为动人的特色。

  作者简介

  乔海燕,曾任凤凰网副总裁,现为高级顾问。曾做过知青、医生、记者、编辑等。他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版开设的专栏《随记光阴》,是最受欢迎的专栏之一。

  相关评论

  乔海燕的《随记光阴》,勾勒了那个陌生又熟悉的时代。它们或悲壮,或辛酸,或荒诞,或有趣。作者似在局中,又似在旁观,体现了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执著的反思精神。

  ——袁莉(《华尔街日报》中文版主编)

  当年千万知青,今天都已经到了“夕阳红”的时候了。我们都是最后的知青。更可以断言:咱们中国不会再有知青,也不能再有知青了!

  ——曹景行(资深媒体人)

  我是代表我周围的老三届同学,讲述我们的故事。

  ——乔海燕(《华尔街日报》中文版最受欢迎的专栏作者)

  这是一部好友亲历的知青故事及对知青政策、知青运动背景的梳理和分析,它不同于梁晓声们的文学虚构和艺术营造,进而更加真实、更加可信,也更加可以触摸而感同身受。换言之,这是一部反映那个断代史的亲历者实录,不仅具有田野调查式的数字和事实文本旁证,更有外人无法替代的自我思考与精神关照。

  —— 马晓霖(博联社创始人、总裁)[NextPage]

  目录

  推荐序一

  我们都是最后的知青·曹景行

  推荐序二

  无巧不成书·马晓霖

  第一章  广阔天地

  代营逸事

  “老砖头”二三事

  真假忆苦思甜

  出来人还怕雨?

  分子们

  春妮儿

  红旗飘飘学大寨

  决 算

  烙油馍

  下粉条

  打莲菜池

  第二章  知青岁月

  无悔的选择

  那些被湮灭的思想者

  三盗案

  小酒店

  那个年代的风流才子

  《梁祝》的故事

  “扒车”风波

  拉 煤

  女儿殇

  乡 恋

  交 易

  最后的知青

  第三章  戏剧人生

  爱情的故事

  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记忆深处的那支歌

  《伏尔塔瓦河》

  弱者张树森

  乞 丐

  空白档案

  我也是右派

  啼笑皆非

  梦醒时分

  总是天涯飘零人

  平同学的故事

  第四章  为医之道

  落伍者

  昙花一现的针刺麻醉

  一个麻醉医生的故事

  账 本

  换 亲

  输血队长张淮山

  后记

  (编辑:李央)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