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福先(1947——)江苏常熟人。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高中学历。
曾在上海热处理厂当过工人,后到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文艺科当干部。
自幼博览群书,1968年毕业于上海延安大学,后进入上海热处理厂当工人。1978年创作话剧剧本“于无声处”,这是粉碎“四人帮”后较早反映文革的文艺作品。剧本以轰动全国的四五天安门事件为背景,清洁紧凑,引人入胜,整个故事情节均发生在二十四小时之内,把一个大的历史事件浓缩在一场家庭危机之中,成功地塑造了欧阳平、何芸、梅林等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对反面人物何是非的塑造也颇见功力,没有陷入脸谱化概念化的误区。该剧上映后引起轰动,宗福先虽是艺坛新人,但娴熟利落的剧作技巧得到行家称赞,著名戏剧大师曹禺也对这位晚辈嘉奖有余。宗福先凭《于无声处》一炮打响,从此开始在文坛崛起。该剧获1979文化部、全国总工会优秀剧本奖,并在日本、西德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197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又把《于无声处》搬上银幕,再次获得多方赞誉。
宗福先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血,总是热的》。该剧本紧跟时代步伐,成功地表现了中国工业的改革情况,主人公罗心刚被塑造得有血有肉,真实感人,宗福先延袭了在《于无声处》中的创作经验,敢于触及社会中的尖锐性矛盾和实质性问题,因此再次引起广泛争议,剧末罗心刚的大段发自内心的独白饱含激情,催人泪下,罗心刚已成为反映改革的诸文艺作品中改革者的一个经典形象。剧本摄成影片后好评如潮,获得1983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宗福先1980年到上海工人文化宫搞文艺创作,1985年调入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任专业作家。作品还有短篇小说“入党”、“我的姐姐”、“似水流年”、“默默的黑瞳人”等。
宗福先的作品,通常不靠曲折的情节取胜,但一定能引起很多观众的共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不花里胡哨,但却具有艺术感染力,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主旋律作品并非一定就是《好人某某某》,但一定来自生活,一定是我们内心急切表达的话语。”
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学习,宗福先体会到:作为一个党员作家,自己的党性与先进性应当充分体现在自己的创作活动中,努力使自己的作品始终保持着关注社会、反映现实、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同时又有浓烈的理想主义激情这样一些特点。他的作品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无不给人以力量:《于无声处》中的欧阳平,他经历了是与非、善与恶的殊死较量;《血,总是热的》中热衷改革的罗心刚,在将要接受审查时,仍然坚持着要和党同心同德;《谁主沉浮》中的罗亚平,坚守道德、原则、理想、信念,始终保持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当我们面对如此人物,怎能不为之感动?
宗福先笔下这些鲜活的人物,突破了概念化描写现实的方式,积极干预生活,反映社会问题,发人深省,振聋发聩。宗福先认为无论写什么题材、写什么作品,我都不会忘记自己是一名党员,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继续坚持党性原则、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努力表达人民的愿望、人民的力量!“
《于无声处》获文化部、全国总工会特别嘉奖,电影文学剧本《血,总是热的》(合作,已拍摄发行)获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1980年——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奖、1983年全国优秀故事片奖。
(编辑:王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