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理论家专栏 文艺理论 百家分析 每周调查 主编瞭望 著述连载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艺术与癫狂:余论(1)

2010-09-13 10:30:32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作者:吕俊华

    多年来,我们比较重视和强调理性,强调意识和自觉性,而比较忽略情感,忽略非自觉性,忽略甚至否定潜意识。这种片面性,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造成的消极的有害的后果至今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认识和重视。

    一味强调理性和自觉性,必然忽略甚至否定人情,以及人性,而忽视人性和人情就会导致对人本身的忽视和否定,甚至使人不成其为人而发生两极分化,要么是神,要么是鬼。

    凡是人们的活动都离不开情,不可能离开也不应离开情,这本是不待证明的问题。但在过去,情却是禁区,是被“管制”、“专政”、“改造”直至消灭的对象,几乎无时无地不在理性和自觉意识的严密监督和监视之下,流弊所至,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人愈是没有人情就愈先进;而愈先进就愈要没有人情。实际上是培植、制造矫情,迫使人做违心、昧心的伪君子,像鲁迅当年批驳过的,要人们吃西瓜“也该想到我们的土地的被割碎,像这西瓜一样”,因而“连一个西瓜也不肯主张平平常常的吃下去”的违反常情的事是太多了,据说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资产阶级思想滋生,改造非无产阶级世界观。其实,人的思想感情只能有机地发展、成熟。其变化是靠潜移默化,靠熏陶渐染,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所谓“徙善远罪而不自知”,小至一个观点的产生,大至某种思想体系的形成,都要经过一个无意识的社会心理过程,存在决定意识,但意识来自无意识,并且其决定过程也是不自知的,即在不受个人意识积极干预的情况下进行的。古人早就指出,“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如此去做却不明白其当然;习惯了却不知其所以然,一生都顺着这条路走,却不明白这是什么路,这是一般的人。)“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孟子·尽心章句上》。(人们每日向好的方面发展,却不知道谁使他如此。)这完全符合实际,也完全符合心理学规律。

    杜威曾说:“我们所恃以直接理解新事物的,是我们的习惯;硬要把习惯的反应,化成有意的观念反而阻碍了它们的作用。当然旧经验中有若干因素是必须转化而为有意的认识,像植物的生长,有时是必须靠移植一样。但常常挖掘经验,也和常常挖掘树苗一样,是生长的危害,我们最容易忽略观念的自己推动力,观念一经引起,学生自会增进新观念,和树苗的发生新芽一样。”《思维与教学》第243页。杜威强调观念本身的推动力就是强调潜意识作用。他这里讲的是教学原则,当然也是一条很重要的教育原则。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太强调自觉性会使“一切徒有其表的东西都在人身上培植虚伪的性格”。并说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这种不道德的行为还有更巧妙,更隐蔽的表现——事先设计、故意生造一种教育的场景。”而当受教育者“非常准确地看穿这种矫揉造作的把戏”,“他的心灵,形象地说,便会扣上全部纽扣,整个封闭起来。”所以受教育者“愈少感到落在自己头上的教育设想”,则其“教育效果便愈大”。《教育的艺术》第31页。

    我认为如何对待人的感情涉及到对人的认识和态度问题,从根本上说乃是是否把人当做人来认识和对待的问题。有意识地以教育者的身份向人说教,设计所谓教育活动,会使人感到他是被有目的地引到什么地方去而伤害他的自尊,因为这种态度和做法本身就带侮辱意味。这种现象在艺术创作中也是非常普遍的,不能否认,我们过去的所谓艺术作品,很多是在“通过什么表现什么”这样一个公式的指导下,经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而炮制出来的。结果如何,社会效果如何,事实早已作了回答,不必我来说了。这样说,绝不意味着我们反对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只是要强调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只能间接地起作用,人的深刻的情绪体验、感情和热情是不能受直接影响的。人在任何时候也决不会根据命令、按照要求,甚至是自己的命令和要求去爱什么和不爱什么。丹麦心理学家海甫定说:“在精神生活中,惟感情与感情之争耳。吾人所谓理性与情欲战者,自心理学上视之,甚为不确,何则?此二者不能直接相争,而一思想胜一感情惟存于唤起于其他感情后故也……所谓理性与欲情之争,实不外思想与思想之争。”《心理学概论》第315页。这是说感情只能靠感情来控制。一种感情可由另一种感情克服或取代,理智是无能为力的。主义认为,人的感情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生活实践的必然的和自然的结果。最能说明问题的莫过于如何进行思想改造了,思想改造的过程当然就是感情变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不可能自觉进行的,如像我们过去所一再强调的那样。

    鲁宾斯坦深刻指出:“人们常常说,人应当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改造”,但是,这种改造,“只有作为一个环节而参加在直接为了解决对生活有意义的课题的劳动和活动中去的时候,才可能达到。”就是说,不能带着自觉的自我改造的意识去进行自我改造而只能在社会活动中无意识地进行。意志和性格的锻炼也是这样。意志和性格“不是在故意的锻炼中,而是在认真地旨在解决重大生活课题的活动中得到彻底的锻炼的”。“它们的形成不是主体的直接的、有意的目的,而是表现为它的活动的结果。如果有人把自我改造当做自己的关怀和行动的直接目的而直接来从事的话,那么,他通常是很少能够达到这个目的的。”在这方面最富有效果的是真正忘我的劳动。“人应当达到自我改造;可是他首先应当争取的不是使自己个人成为好的,而是在生活中要做出某种客观上良好的事情。”也就是“人在不是为自己而忙碌的时候,却在事实上进行着自我改造”。所以“自我改造表现为他的生活和活动的自然的结果”,而不是事先定好的目的和动机。

    (实习编辑:季贤)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