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
范部起义后,由于“二野”急于进行成都会战,无暇顾及川东,故将接收任务转交“四野”50军。
1950年2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政治部张主任任团长的工作团,接收范部并对其进行整编。对愿意回乡的20000余名官兵资遣费,根据路程远近,工作团给每个人发放三至五元(硬币)的资遣费,并给没人签发一张“解放证”,凭证回乡生产。将愿意在人民解放军中服役的官兵,编为新编师。由新委任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副军长范绍增兼任新编师师长。将不能资遣而又未编入新编师的将、校、尉级军官组成了50军教导大队,由50军军长曾泽生兼任大队长,由新任50军参谋长杨振东兼任副大队长。教导大队开赴重庆后,交西南军区教导总队组织学习之后,接着开赴湖北沙洋、天门处整训。随即开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队伍开赴前,范绍增调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室参事。50年代末,范绍增退役,调任河南省体委副主任,历任河南省政协委员、人大代表。1977年因病逝世于河南郑州,终年83岁。
由蒋介石直接安插到“挺进军”任副总司令的柏良和由军统专门安排到范部任机要室主任兼电台台长的黎典尧,由于密谋叛乱,在范通电起义后,负责接收任务的50军工作团将其押送重庆,交西南军政委员会惩处。在镇压反革命时,黎典尧成为重庆第一个被处决的叛徒特务、混入起义队伍中国谋叛乱的反革命分子。
“挺进军”副总司令范楠煊(系范绍增侄儿),在范部宣布起义后,自动离职回家,对共产党政策阳奉阴违,继续作恶,在镇压反革命时,被大竹县地方政府镇压。
“挺进军”另一副总司令孟浩然,在范部通电起义后,随队参加学习。1950年9月在重庆西南军区教导总队学习时,因思想转不过弯,自缢身亡。
“挺进军”第一纵队司令包平章,公开反对范部起义。经他识时务的时
任支队长(团长)的儿子包华仲劝说才勉强同意起义。后随队到重庆西南军区教导总队学习时潜逃。后被邻水县地方政府抓回镇压。
“挺进军”第九纵队司令庞佑玙,系“民革”成员、国军361师三团团长。范部起义前夕,曾率团在武胜县通电起义。后率部与范部汇合,编为“挺进军”第九纵队。起义后,随部入重庆西南军区教导总队学习。后在“民革”重庆市委工作至今。
警卫团长黄行伦(系范绍增外侄),为范部起义起了积极作用。全国解放后,曾任大竹县政协委员。
后记
川东北一代大山小山。前有大巴山,后有华蓥山,还有许许多多数不清的大山小山。山势陡峭,层峦叠嶂,颇有气势。俗话说,海洋使人心胸宽广,高山使人意志坚强。的确,山里的人就是这样,他们率真、直朴、敢作敢当。记得前一年在北京召开的黄埔同学会的聚会上,我认识了一位老乡。他已年过花甲,曾在国民党部队担任过少将师长。在这远离故乡的首都,又几十年未返乡里,可他仍是满口乡音。不知怎的,他陡然地使我想起同是老乡的范绍增先生。
接触有关范绍增先生的文字是在10年前。那时,这样的文字虽然很少,但偶尔看到却一下子吸引了我。不仅因为他是老乡,有亲切感,还因为他一生的传奇色彩。当时的我,便萌念将来要写写他。真没想到,事隔多年后,当时这个并不负责任的念头还真的实现了。
对于二三十年代东川一带的社会风貌、民风民俗、我一直是深含感情的,总想有机会向读者展示。它虽然充满烟土味、土匪气,却也掩盖不住它的雄浑与耿烈。它的“老荫茶”、它的“半山幺店”、它的“芝麻锅魁”、它的“背二哥”、它的“巴山民谣”都散发着醉人的气息。
一个个同样熟悉的人物总是让你牵挂。无论是刘湘、杨森,还是张佐林、罗君彤等等,犹如你眼前的人物,是爱是恨总也丢不下。
这块土地上曾经诞生过像朱德、刘伯承、张爱萍、王维舟这样的革命将帅,也产生过晏阳初这位“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也曾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大苏区——川陕苏区,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它神秘而豁达,兼融南北风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环境。
范绍增的传奇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感谢为该书写作、出版给予支持的四川人民出版社及该书的责任编辑温杰小姐;感谢在百忙之余为该书作序的席文举先生;感谢范绍增将军家乡的大竹县的父老乡亲。
该书未免有粗陋之嫌,愿能谅解。
作者
1994年岁末于川西坝寓所
(编辑:王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