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如今“练习生”培养时间越来越提前,甚至十二三岁的孩子就开始接受偶像型艺人的系统培训。练习生和偶像已经野蛮生长起来,我行业的每个环节也不能仅仅追逐着“偶像红利”,长久的规划和基于专业的培养,才是真正对艺人和观众的负责。
年轻艺人没找准自己的定位
前几日,《新笑傲江湖》里饰演令狐冲的青年演员在微博写道:“就这么被大家骂上了热搜,谢谢大家的厚爱。”配上一个混不吝的表情,不知道金庸老爷子看到会不会直摇头。
当然,这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愣头青演员,没必要过多指摘。至少他心里还清楚自己是被“骂”上热搜,或许可以认为他知道自己无论是演技还是外形都没有优势——专业功底不过硬,无论身负多少流量都无法自信起来,更何况他还远不是“流量”。
说到“流量”,国内最神奇的一个“大流量组合”TFBOYS,三位少年已经一个接一个地即将迈入成年——到了逐渐不能以“还是个孩子”为理由让观众不挑剔的年纪了。早年,在“唱跳偶像组合”这个身份下,他们接连收到春晚等全国主流舞台的邀请,站稳了“国民组合”的名号。与此同时,王俊凯和易烊千玺也收割了不少时尚资源,品牌影响力也早已超过了不少成熟艺人。而从去年底开始,三位都开始涉足艺人专业技能的竞技综艺,似乎是准备进入下一阶段的偶像道路——实力与专业化。
去年11月,已经进入了北电开始进行系统学习的王俊凯出演了“话题制造机”综艺节目《演员的诞生》,虽然演技稚嫩,但所幸仅仅是以“助演嘉宾”的身份出现,而且态度谦逊,通稿上以“期中考试”来自我定义,加之大师姐章子怡的关怀,最终的效果是褒大于贬。易烊千玺更是以“导师”的身份加入《这!就是街舞》,却因为资质的问题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节目组邀请易烊千玺,被认为为了流量而折损了专业性和竞技性。没有像《中国有嘻哈》或者当年的“好声音”这样引发关于专业的讨论,易烊千玺的“导师”之旅目前来看效果平平,《中国有嘻哈》里吴亦凡的“专业人设”似乎复制无望。
王源则在最近参加了一个配音节目的录制,虽然不少粉丝极力鼓吹偶像的实力,但客观来说,相比同场几位演员,朱亚文、王劲松等,王源的实力差得不是一点点。当然了,这么对比,自然是不公平:一边是从业多年的成熟演员,一边是还未入学的年轻偶像组合成员,根本不是“一路人”。这么一看,王源反倒可以说是勇气可嘉,节目组的“恶意对比”反而显得居心不良。而经纪公司为了艺人的曝光率,让其参与各类不同影视、综艺制作,当然是没错的,但是这回王源团队的问题在于在宣传上的处理不如之前王俊凯那次那么聪明和坦诚,加上粉丝“闭眼吹”,不仅无法塑造专业人设,而且在路人缘上打了折扣。
夸张来说,诸如TFBOYS、“归国四子”这样1%的偶像聚集了几乎99%的人气。这对于不少急功近利的制作方来说,就是一条偷懒的捷径:不需要精心打磨的剧本,不需要精雕细琢的拍摄和制作,甚至不用考虑偶像们究竟适不适合这个角色,只要和经纪公司谈妥了,偶像们的加入就等于大批的粉丝买单。制作方盆满钵满之后还会有下一部作品,观众不会记得他们拍过什么烂片,但对于年轻的偶像来说,这样“不是金刚钻就揽瓷器活”的行为无异于是用“黑”出名,是无法持续发展的。
经纪公司需规划偶像的训练和路线
以上这些并非是个别现象,而且相比于综艺节目上的露脸,不懂演戏就敢担任男主角,唱歌KTV水平就敢领音乐大奖……“偶像”的培养模式才是更要命的问题。如今“练习生”培养时间越来越提前,甚至十二三岁的孩子就开始接受偶像型艺人的系统培训,不过目前的偶像仍旧着重于唱跳方面的课程,而对于偶像人设的打造也趋于单一化,不是“甜”就是“盐”系美少年,年纪稍长之后又有一批分流到“性感”人设,因此年轻偶像在长大之后面临的升级转型问题就相对地棘手起来。
与此同时,出于包括经纪公司良莠不齐等在内的种种原因,国内偶像们两极化明显,能真正走上流量巨星的明星寥寥无几。甚至,对大多数普通观众而言,还是看了《偶像练习生》才知道会有这么多努力的男孩子正在这条路上打拼。
经纪公司在考虑维持曝光和热度的同时,应该考虑两点:一是如何让偶像接受长期的训练和教学,比如想要往戏剧方向发展的偶像就应该接受基本的演技训练,从难度较小的本色配角演起,注重演员口碑和观众缘的积累,而在音乐上更有天赋的艺人则应该花更多时间在持续进修上,毕竟“口水歌”不可能支撑偶像一辈子。
在练习生体系较为成熟的韩国,我们耳熟能详的几个偶像组合,都在成员不多成熟之后,各自开拓专长,而不是清一色地在烂剧中掺和一脚。比如成立专攻歌唱的演唱小分队,从影视剧插曲和单曲做起,挑战歌曲榜单和音乐节目现场;再比如在影视剧方面崭露头角的偶像则不断专精演技,从偶像剧的配角演到电影的主角;甚至在综艺节目效果上颇有天分的偶像,则会花时间在综艺节目的固定嘉宾上,凭借自身的口才或是搞笑魅力,维持粉丝和观众的关注热度。
而在这一切的后面,都离不开训练和路线规划。这就说到了第二点,也就是关于偶像人设的多元化问题。最近大红大紫的《偶像练习生》一下子把100位练习生放在我们面前,起初在第一集中的等级评定,看完了几个小时同质化的唱唱跳跳,能够被观众记住名字的寥寥可数,但随着之后的几次舞台,从团队作战和排练花絮中了节目刻画了选手的性格以及专长,才使得原本打扮得大同小异的练习生一下子就各自鲜明了起来。
这仿佛是关于练习生这个市场的一个比喻,因为有着海外的成功经验在先,大多数制作公司都为自己的偶像预设了人设,从言行举止到衣着打扮,都透露着一股“日韩混杂”的模仿味道,而忽视了练习生本身的特点和专长,让原本就拥挤的市场更加缺乏多样性。这直接导致艺人的可替代性太大,往往是同款竞争——这也就是为什么在2017年出现了偶像代言轮流转的现象。
近年来,关于小花小生们出演烂片的批评从未停过,大家虽然都把矛头指向了冲在最前面的演员本身,但是别忘了,他们其实也是娱乐工业体系下并没有多少选择权的员工,尤其是少年出道的偶像们,对于这个产业和未来又能有多少自己的意志呢?
既然练习生和偶像艺人已经野蛮生长起来,我们行业的每个环节不能仅仅追逐着“偶像红利”。过度的压榨会更迅速地让年轻艺人失去成长空间,没有长远的规划,只是在经纪公司和粉丝的双重裹挟下过度消耗着前行,这种模式目前看来始终难以生产优秀作品,对艺人和观众都不公平,也不负责。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