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真实案件,矛头直指泰国教育制度和阶层分化问题,这样的套路并不新鲜,称之为泰国的《摔跤吧!爸爸》显然过誉。但这两部电影给我们的启示或许异曲同工——“青春片”不是只有纠缠不清的爱情和无所事事的迷茫。
并非对“作弊”进行道德审判
泰国电影《天才枪手》开头就采用倒叙手法,利用小琳、葛瑞丝、小巴、班克四人作弊被抓接受审讯的镜头设置悬疑,让观众从影片开始就陷入谁是作弊主谋以及他们能否逃脱审讯的猜测之中。
在每个人相应的审讯发言之后,利用插叙介绍角色的身份背景,而这些插叙又拥有同一完整的故事线,这使得角色始终根植于故事之上,不至于使人物介绍出现时间切片一样扁平的旁白叙述体。
而开篇作弊被抓的悬疑点引领了半部影片后,突然用小巴的尬演笑场翻转,表明接受审讯的镜头是四人为周全作弊计划进行的模拟,影片至此进入到一个新的叙事序列——真正的跨国作弊是否能成功。
悬疑的一再升级,辅以泰国与悉尼两个场景精彩的交叉剪辑,观众的神经一次比一次紧绷,相信每个经历过考试的人都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年被考试支配的恐惧。在共情上,《天才枪手》几乎做到了完美。
也正是前半部影片扎实的人物塑造,让整个影片的价值导向并不是偏向于批判作弊,因为观众清楚地看到了“作弊者”小琳和班克背后的痛楚,从而同情主角的遭遇并赞叹主角惊人的智力,这使得观众陷入“罪孽转移”手法所带来的情绪——像看超级英雄拯救世界一样等待他们完成任务凯旋,就像STIC考试最后一篇论述题目“如何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一样,我们甚至在一瞬间隐约看到了那个更好未来的影子一闪而过。
然而最后,班克作弊被发现,毁掉了他靠读书出人头地的梦想,小琳拒绝与班克继续合伙作弊,并投案自首做出了改正错误的选择。显然,这个“改邪归正”式的结局非常突兀:导演针对主角原本使用的是塑造正面角色的叙事手法,使之所做一切皆合理,此刻突然笔锋一转,给观众一个作弊没有好下场的强行教育。
这或许是导演态度的游移,但这种游移是对法律的妥协还是对道德的召唤,我们不得而知。能够解读到的是——可怜的穷人最后只剩道德的尊严可供拾取。
套着“青春片”外衣讲述不公平的人生
《天才枪手》从作弊如何成为一桩“跨国买卖”出发,借助四个身份各异的泰国中学生,挖掘出隐藏在“作弊”这个小动作背后的社会景观。
小琳,一名天才般的聪慧少女,来自一个爸爸领着微薄薪水的离异家庭;班克,一名刻苦认真的优等生,来自一个靠妈妈的洗衣店为生的贫困家庭。这两个人同样来自于经济链的低端,学习是他们改变命运的重要、甚至唯一途径,二者为了争取一个全额奖学金的名额全力以赴,而最终却因为作弊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双双出局。
阻挡了两人顺着这条狭窄的道路走下去的势力,一是道貌岸然的学校,一是代表资本的小巴等人。前者靠额外收取赞助费等赚取大笔灰色收入甚至买卖考题,后者靠雇佣小琳、班克作弊获得自己想要的成绩,而这两股势力却没有受到相应的制裁,反倒是没有靠山的小琳、班克因此付出巨大代价。
热闹刺激的感官享受之下,是扼喉般令人窒息的黑暗——作弊是穷人换取生存的赌注,却只是富人玩于鼓掌的游戏。这直接触痛了坚信“考试改变命运”的普通阶层。资本的积累导致的贫富差距已经无孔不入,使“公平”二字听起来是如此空虚,富人在考试中可走的捷径太多,而穷人即便读再多的书,也只是为他人做嫁衣,哪怕顺利接受了高等教育也可能像班克所言“坐在办公室里”为财富既得者打工。
以完美的悬疑片制作手法,套以青春片外衣,改编了一个原本真实发生的社会新闻,无论是从商业片的制作完成度,还是社会批判的勇气,都可圈可点。但这样的套路并不新鲜,称之为泰国的《摔跤吧!爸爸》显然过誉。但这两部电影给我们的启示或许异曲同工——“青春片”不是只有纠缠不清的爱情和无所事事的迷茫。我们商业电影里的青春,还在呻吟着恋爱的疼痛注射着梦想的热血时,人家已经开始讲述真实的残酷寓言。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