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激战》首日排片超过了同期所有电影时,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激动地跳起来。
我们都是跑电影的记者,之前在上海电影节期间就已看过《激战》。记得看完片吃夜宵时,有小伙伴感慨道:“很久没看到这么好看的国产片了,突然觉得这几天都变得有意义了。”
我们对好片表现得太饥渴了?呵呵,因为我们看了太多烂片。我们曾在看某些国产恐怖片的时候哈哈大笑,也曾在看某些国产煞有介事大片的时候哈哈大笑……曾有一位电影宣传人员愤愤不平地说,电影记者最喜欢挑刺,明明观众都看得下去的片子,到你们眼里就是“哈哈大笑”。对此,我的观点是:观众看电影,心里多少都抱着一点预期——想被感动,或逗乐,或震撼——这些心理暗示会让人更容易接受那些并不合理的情节。
不能说电影记者看片的心理预期就是“想看它到底怎么烂”,事实上,在经历了太多失望之后,我们比谁都更希望看到一部好片。这是一个营销的年代,我们听宣传说:“这是近期最有‘卖相’的电影!”听制片人说:“这部电影我们的票房目标是10亿!”听导演说:“相比我的电影,××的电影就是个屁!”但看完试映后的结果往往是……哈哈哈哈!
我们只相信自己的小伙伴。就像《激战》,许多人都在微信朋友圈为它吆喝:“真的好看,大家都快去看吧!”而如果大家觉得一部电影不好看,那么情况通常是:早上,广州、上海、杭州、四川的小伙伴们在朋友圈说,今天要去看某片的试映;中午,大家纷纷说起路边的奶茶真好喝,地铁里又看到穿短裙的男人……就是没人再提起这部电影。这是一种婉转的心知肚明。到了下午,一定会有电影宣传憋不住发私信:××片看了吗?是不是不喜欢?看片稿能不能手下留情?
为了节操,手下留情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的吐槽甚至吐血往往改变不了什么——小烂片也许没人去看了,但大烂片依旧“胜者为王”。原因是什么?诚意拍片的导演总是请不来大卡司,但《富春山居图》却能同时拥有刘德华和林志玲……到了最后,我和我无奈的小伙伴们便剩下一个质朴的小愿望:好片子,比如《激战》,请你一定有好票房,别让这个世界总是烂片得志。去看好片吧,这就是对中国电影最好的帮助。
(实习编辑: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