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群书8月11日发表长微博,回顾与郭敬明粉丝骂战经过,并称不反对拍粉丝电影,也不反对更多跨界者拍电影,但电影的成功不能“仅仅是营销”。这是电影人的第一次正面反击。
在《小时代》公映后,一些影评人、导演、微博大V获得了一个封号,“老不死的”。拍摄过《风声》《神探亨特张》等影片的高群书导演,亦在这个行列。8月8日,高群书的新片《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与《小时代2》同天上映,自此之后,“老不死的”群体又与郭敬明粉丝发生骂战。
高群书在微博上公开@郭敬明,要求郭管好自己的粉丝,并于8月11日发表长微博,回顾与郭敬明粉丝骂战经过,并称不反对拍粉丝电影,也不反对更多跨界者拍电影,但电影的成功不能“仅仅是营销”。
《小时代》的营销成功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看。浅显地看,郭敬明导演的个人号召力以及参演明星的团体号召力,为电影的票房提供了基本保证,除此之外无需任何宣传,电影都能收获不错的票房。深层次地看,《小时代》的话题衍生能力超强,围绕“拜金”“物欲”“权力崇拜”等产生的内容,只需小小的引导,便能成为全民话题,周黎明、史航、高群书等对该片的批评,可以被认为是帮助《小时代》义务宣传。商业电影最担心的不是批评,而是连批评的声音都没有。
既然明知道发声会为不喜欢的电影增加话题性,电影人为何还激流勇上?这恐怕还是两个电影创作群体在电影理念上发生了严重冲突。对于郭敬明而言,商业力量至高无上,票房就是硬道理,只要我的电影赚钱,管你天王老子。他能得到秉持同一观点的香港导演王晶的支持,就不意外了。
电影人不喜欢票房吗?他们也喜欢,不但喜欢票房,也喜欢营销,也喜欢炒作话题,他们同样可以喝二两酒蒙蒙脸,勇敢地往上冲,但有一种东西会出卖他们,这种东西的名字叫“电影情怀”。在他们看来,靠电影赚钱天经地义,但靠出卖情怀、牺牲底线来赚钱,他们怎么着都会觉得有点憋屈。
恰好在当下,受电影市场开放冲击,电影商业化、产业化达成共识,让电影理念的冲突也到达了一个临界点。同样是赚钱,有的人可以不顾传统、不顾专业、不求长远,有的人却还是要守住底线、保持平衡、追求共赢。从商业平等的角度看,他们都没错,但从电影的文化属性看,汝优汝劣,容易分辨。对于新导演,业界与市场并无排斥心理,徐峥、赵薇等新晋导演,就在票房与口碑上取得了双赢。电影事业有人接班传承,人们乐见其成,新导演为电影注入时尚元素和新鲜活力,多方都可受益。但无论是电影老炮还是刚入门的新秀,都还是要遵守一个共同的准则,即:要拍电影就好好拍,把电影拍成一个像“电影”的东西。但这恰恰也是电影界的软肋。面对着一个“闯入者”,他们发现自己对电影的一点理想一点情怀在票房上根本不堪一击。或许正是这个痛处,让他们的愤怒开始爆发。
也许这就是郭敬明这个“闯入者”的作用,他逼迫这个行业做出自己的调整。
(实习编辑: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