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新的视角,观众们在他们自己的生活里看待这些议题的方式也会大大的不同。”——《星际迷航》始创者金·罗丹贝利
或许你还记得《生活大爆炸》里有这样的经典一幕:吃着纸盒快餐的朋友们坐在沙发上,谢尔顿在一边鼓捣着他的亮闪闪的科学实验台,突然他兴奋地大叫让朋友们注意他的“传送器”实验开始,一阵光闪,据说是穿梭已经完成,潘妮好心说出个证据,“瞧,我手里的面条都凉了”。
显然如谢尔顿这样的高智商“宅男”的异想天开也是引经据典的:“传送器”全称是“光波传送系统”,正是《星际迷航》中一种常见的近距离旅行的方式,它能将人体或物质分解为量子,并将量子传送到终点后重新组合。传送器违反了量子物理学中的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因此在《星际迷航》后来的电视剧中,采用了一种“海森堡补偿器”来回避对现实物理原理的违背。当然,这个经典迷人的设计,传说是为了减少因拍摄太空船登陆场景节省预算而产生的。
还有更好的例子说明这部从2007年开播的风靡全球且收罗艾美奖在内几乎所有电视剧奖项的热播剧,与年长它40岁的老前辈《星际迷航》之间错综暧昧的关联。2012年“星际”传奇人物伦纳德·尼莫伊(Leonard Nimoy)在“推特”上发布了一张他与《生活大爆炸》里谢尔顿的饰演者吉姆·帕森斯(Jim Parsons)的合影。老少两代美国电视剧明星亲热地站在一起,一同举手做出了那个中指和无名指叉开的动作。同年3月29日播出的《生活大爆炸》中,尼莫伊便与谢尔顿进行了一场对话,虽然只是声音表演,但按剧中人的说法,“就好像全世界书呆子的美梦都成真了那样!”
事实上,《星际迷航》在《生活大爆炸》中屡屡被提及,而在该剧中客串的星际迷航成员包括乔治·竹井(George Takei)、威尔·惠顿(Wil Wheaton),还有扎克瑞·昆图(Zachary Quinto)的纸版画像,以及那挂在谢尔顿嘴边的“舰长”之说,《星际迷航》万岁!
星际前史
“无垠的太空,人类最后的边疆。‘星舰企业号’正在从事为期5年的探险任务——它将探索新的世界,寻找新的生命形式及文明,勇敢地驶向人类前所未至的宇宙洪荒。”
对于全世界的“星迷”而言,这段话恐怕像魔咒,从1966年开始,每一集的《星际迷航》都是在这样一段话里拉开序幕,与之相伴的还有“企业号”如流星般在银河之间纵横驶过。寇克舰长、尖耳朵史波克和老骨头麦考伊等人,在冷冰冰的太空中探索着宇宙奥秘以及人类的自我。
《星际迷航》剧集的始创者金·罗丹贝利1921年出生于美国得州艾尔帕索,念过3年警校,毕业后发现自己对航空工程学的强烈兴趣,于是通过考试获得了私人飞行执照,并于1941年进入美国陆军航空队服役,担任B-17轰炸机飞行员,军衔为少尉,曾获颁飞行优异十字勋章及航空勋章,一生热爱冒险。
50年代,罗丹贝利曾为电视台写过不少科幻剧,影响寂寥无果,因此当他写出《星际迷航》的第一个脚本后,播出机会也找得相当不顺利。1965年2月首集《龙》(The Cage)送至NBC试映,结果被拒绝,理由是“太深奥”。
如今我们已经无法得知罗丹贝利如何又争取来第二次试映机会,这一次试映的片名是《宇宙洪荒》(Where No Man Has Gone Before),也就是那段片头语的最后一句,试映会上便引起巨大轰动。罗丹贝利解释过自己的原始构想:“时间是在未来某时距离我们足够近,使得未来人物的习性和外表不会与我们相差太大。平行世界的观念是决定整个星际迷航形式的关键,它假定在与地球相似的条件下,其他世界会发展出与地球相似的社会及文化。这样我们就能使用地球上的器物表现出外形世界,从而在有限的预算内,制作出冒险动作的科幻影像。”
从1966年到2005年5月,《星际迷航》陆续制作完成了5部“星际”系列电视剧及一部动画电视剧,共公开播映了725集(不包括最初的未公开试播章节,这个试播章节之后收录在电视剧DVD中发行),30个电视季度。5个系列剧集,分别是第一系列《初代》(The Original Series)、第二系列《下一代》(The Next Generation)、第三系列《深空9号》(Deep Space Nine)、第四系列《航海家号》(Voyager)和第五系列《企业号》(Enterprise)。美国《电视指南》(TV Guide)将它评为“史上25大人文电视剧”的第一名。[NextPage]
星迷文化
不可否认,对于一个全国性的电视节目而言,《星际迷航》剧集最初的播出收视率并不理想,但重要的是一经播出,便吸引了一批坚定而忠诚的观众。《星际迷航》首先满足了人类喜爱和追求新奇未知的天性。
但对于那些超级“星迷”而言,贯穿于故事架构深处的所谓美国文化中的“边境精神”(FrontierSpirit)或许与更深层次的精神联结。《星际迷航》从来不是单向封闭的系统,电视剧制播是在“冷战”期间,剧情就会偶尔影射这个时期。比如《初代》中涉及地球文明与其他先进太空文明种族的遭遇(克林贡人与罗慕伦人),他们都同时与星际联邦进行各自的“冷战”。非常有趣的是,历史上的“冷战”在电视剧中也被清楚地刻画为“过去时”的一部分,许多人类角色的名字是俄式姓名,因而几乎是前瞻性地讨论了现实。且从《初代》开始,从整体上贯穿了60年代美国几乎所有的主要议题:性别歧视、种族主义、民族主义和全球性战争等等。
因而不难理解,即使是在1969年剧集停拍后,影迷始终热情不减。至今英语中有“Trekkie”这样一个专属名词,由科幻小说编辑亚瑟·萨哈(ArthurW.Saha)于1967年提出,便是因为在当年的第25届世界科幻大会上,那些带着尖尖耳朵的星际迷航影迷,已成为后来他接受《电视指南》采访中,描绘此次科幻盛会时不得不提及的现象。事实上,早在1967年也有星际迷航迷友杂志Fanzine出现,参与撰写阅读影迷小说FanFiction的影迷逾万人,至1968年,大大小小的星迷集结活动已遍及全美。
第一部把镜头对准《星际迷航》狂热拥趸的纪录片《星际迷航1》(TrekkiesⅠ)完成于1993年,电影以现实中的“星迷”为主要记录对象,反响巨大。因此10年后,又有《星际迷航2》(2003)完成,导演罗杰·尼嘉德(RogerNygard)越发深入发掘狂热星迷背后的情感历程,赢得了美国主流媒体的赞誉。
星迷纪录片中每个星际迷航的拥趸都有自成体系的星迷哲学,认为自己的生命正因为这部作品与更伟大的智慧发生着联结。事实上,《星际迷航》的衍生产品在过去的40年里经久不衰,从各个版本的“星际”百科全书,克林贡语词典,至少200本的“星迷”小说,到超过20套极具影响力的“星际系”电脑游戏,经久畅销的“星际系”唱片、DVD,当然还有五花八门的制服、饰品、星舰模型等等。
星际迷航电影
当然,对于派拉蒙而言,电影更是重中之重。1979年星际迷航系列电影《星际迷航·星际奇遇》上映,这部电影是直接根据星际迷航电视剧改编的,影片本身并不十分出色,却仍在1980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原著改编和最佳视觉效果等多项提名,最终结果是最佳视觉效果完败给同一年的科幻大戏《异形》。
但由于广大“星迷”的重视拥戴,影片票房成绩尚佳,尤其在上映前后仍旧造成了一股不小的文化旋风。而从1979至2003年,星际迷航系列电影共拍摄10部,成为派拉蒙公司数十年来最受欢迎的科幻题材电影。庞大的“星粉”观众群,使得每部电影都有不俗的票房表现,全球总票房逾10亿美元。
接棒第11部星际迷航电影的是有“下一个斯皮尔伯格”之称的J.J.艾布拉姆斯(Jeffrey Jacob Abrams)。J.J.出生于1966年,和斯皮尔伯格一样是犹太人,曾制作了《双面女间谍》、《迷失》、《最后的单身汉》、《危机边缘》、《六度分离》等多部或经典或热播或万众期待的新老剧集,以及《星际迷航》、《科洛弗档案》、《超级8》、《碟中谍4》等多部电影。“在好莱坞,许多人心中都会有一个伟大的想法,一部伟大的电影,但是J.J.能在一顿午饭的时间里给你提出4个伟大的想法。”ABC娱乐的总裁、《迷失》背后的财阀斯蒂芬·麦克弗森(Steven Mc Pherson)曾如此评价J.J.。
J.J.的银幕导演处女作便是由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碟中谍3》,2009年的科幻大片《星际迷航》则让大家真正认识到了他的导演功力。虽然已是第11部星际旅行系列电影,J.J.沿用了首部电视剧《初代》中的经典人物,并由新一代的年轻演员饰演。电影描述了詹姆斯·柯克(克里斯·派恩饰)与斯波克(扎卡里·昆托饰)在联邦星舰“进取号”上相遇,并协力对抗未来的罗慕伦人尼禄(Nero)的情节。这部《星际迷航》是“星际旅行”系列电影中票房最高的一部。
斗转两年后,虽然派拉蒙公司把此次J.J.的东京之行和他的《星际迷航:暗无天日》(2013)的全球先行预告活动安排在东京市区边缘一间毫不起眼的半地下电影院内,但当“星际迷航”的标牌竖起,蜂拥而至的影迷便将晨间尚未营业的电影院门口挤得水泄不通。
(编辑:么春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