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新作《一九四二》正在热映,这部改编自刘震云调查体小说的电影,引起各方关注。一项调查显示,有93.8%的网友表示,《一九四二》“非常优秀,超过心理期待”。有媒体报道说,这部电影让一些老人回忆起了逃荒时的悲惨往事。
电影作品固然有艺术加工的痕迹,但是这部以1942年河南大饥荒为历史背景创作的电影,却至少“从一个小切口诠释了当时的中国”。
70年前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中国?外寇入侵、国家危难、政府腐败、民不聊生,积贫积弱的国家再遇上一场大旱,河南境内300万人被活活饿死。受灾最严重的河南延津等地,出现了卖儿卖女、饿殍满地、易子而食的悲怆景象。《一九四二》让我们对70年前中国的沉重灾难有了更直观的感知。愈是感知深刻,愈是心结难平,在一个腐朽没落的国家,在一个食不果腹的年代,个体的生死显得多么卑微。
现在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中国?屹立东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更加具有国际话语权。尽管这个国家依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有着这样那样的矛盾,社会公平正义与百姓民生建设还有待解决的困难,但是这是一个丰衣足食、百姓能够有尊严地活着的中国;这是一个健康向上、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不断迈进的中国。
战乱饥馑的年代离我们渐行渐远,但是重温祖辈们的悲惨遭遇,感知中华民族沉重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到深刻的启发。其一,感恩生活,珍惜当下。对个体来说,和自己的亲人一起有尊严地活着,是一种幸福。珍惜现在的生活,就是要多一点信心,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过好先辈们以血和泪的代价换来的生活。
其二,以史为鉴,奋发图强。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今天,我们通过电影、展览、口述、史料,感知屈辱的中国近代史,就愈发憧憬“中国梦”,就愈加深刻地明白以史为鉴、奋发图强的迫切和必要。那些看完《一九四二》默默离开电影院的沉重面孔,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对历史共同的反思,对未来共同的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个目标,也正是我们的祖辈传递给我们的希望和憧憬。为此,我们务必要以史为鉴、团结一心、奋发自强,努力为国家的进步、民族的尊严而尽心竭力。
(编辑: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