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中国电影缺什么

2012-10-11 09:42:45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刘剑梅

   

  偶然看到著名伊朗导演马吉德·马吉迪导演的电影作品《小鞋子》(原名《天堂的孩子》),非常感慨。这部拍摄于1997年的电影如此的简单朴素,却居然得了那么多的国际电影大奖,是伊朗电影史上第一次入围奥斯卡外语片提名的影片。为什么这么一部看似普通的电影却能够超越国家地理界限而打动这么多观众的心,而资金雄厚的当代中国电影却缺乏这种力量?

  《小鞋子》的剧情非常简单:伊朗男孩阿里不小心丢失了妹妹萨拉拿去修补的鞋子,而这双鞋子又是妹妹唯一的一双鞋子,他们不敢告诉父母,因为贫穷的父母已经没有多余的钱再给他们买一双鞋子了,于是兄妹俩轮流穿着阿里破旧的球鞋去上学。为了给妹妹买一双新鞋,阿里跟着父亲到城里去打工,可是因为父亲受伤而花光了打工的钱。当阿里得知市长跑季军可以得到一双新的球鞋时,他央求体育老师让他参加比赛,想得到季军的他却得到了冠军。

  就是这样一双小小的鞋,牵动着观众的喜怒哀乐;同样它也展示了富有宗教感的伊朗底层人民勤勤恳恳、诚实朴素的生活。阿里和萨拉兄妹之间的亲情非常感人,他们小小年纪就得担负着沉重的家务,还得用功读书,兄妹间相互关怀,为了让哥哥不迟到,妹妹拼了命地在街巷间奔跑,而为了让妹妹能够得到一双新鞋,哥哥在比赛中用尽自己的气力奔跑,导演马吉德·马吉迪在奔跑的镜头中传递出温馨感人的兄妹之情,真是扣人心弦。

  在简单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邻里之间无私的相互关怀和帮助,阿里的母亲病了,就有邻里的朋友送来汤,而她一病好,就又给更加困苦的老人送去汤;萨拉的鞋掉到了河里,不认识的叔叔会好心地帮助;当萨拉发现另一个女孩穿着她丢失的鞋而跟踪到她家里时,发现那个女孩的父亲是个盲人,她和哥哥就不好意思要回她的旧鞋了。电影的主题是鞋子,可是伊朗宗教聚会时门口一大堆的鞋子,却没有任何人会去偷拿———可见在这个有宗教信仰的国家里,诚实是第一要素。

  这部电影最感人的地方是在这个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环境中,阿里、萨拉、他们的父母和邻里还能够质朴而真实地生活着,即使贫穷,他们还有信仰,还有做人的尊严,还有内在支撑他们生活下去的力量。我们在沈从文和汪曾祺的小说中,也可以看到他们对这种纯朴自然的生活方式的赞颂,比如汪曾祺小说《鉴赏家》、《岁寒三友》都描写了一种纯真的超越了世俗世界中的金钱交易和等级观念的邻里和朋友关系,一种人伦关系的纯粹的“自然美”。

  在当代中国电影中,我们在《那山那人那狗》里,还能够感受到一个普通人顽强质朴地生活的精神,一种真诚生活的态度。不过,也许是由于在我们生活的当下,物质生活变得极大丰富了,在大多数中国电影的表现上我们逐渐看不到对简单、淳朴、真诚的生活方式的赞颂,更多的是对大都市豪华生活的向往,或者对虚构的大场景的追求,其结果常常是生产出大量造作的表面浮华而精神贫乏的电影作品。

  琳琅满目的服装品牌,勾心斗角的人际关系,纠缠不清的婚外恋,瞎编乱造的历史穿越剧———这些反倒成了影视作品中雷同的表现主题。看了这些电影,不仅感受不到活着的温馨与力量,而且总是增加许多迷惘,人的无所归依感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深了。

  当一双小小的鞋子可以牵动这么多观众的心,我们不得不承认,真正好的电影不在于拥有多少雄厚的资金,动用多少资源,起用多少知名的国际演员,而是它是否拥有真诚的生活态度和对善良人性的基本关怀。当代中国电影最缺乏的,大概就是阿里和萨拉的那双天真洁净的眼睛。

  (实习编辑:郭宇)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