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高压生存状态下,《一夜迷情》这般不温不火的处理手法,倒很能让人沉浸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故事中去。不花哨浮夸,也没多少艺术上的粉饰夸张,两段不同形态的出轨演绎的很细腻,颇有嚼头。涉及到出轨,自然是遵循婚姻生活中夫妻双方的语境展开的。文艺电影,向来也都只是希望能带给那些特定的人群以代入感与共鸣感,而往往不会奢求大小通吃。为此,若是觉得片子基调沉闷腻烦,高潮又含羞隐秘,很难打起精神看完,这也完全不足为奇。从一个极端来讲,这样的效果便算是导演成功了。因为它很纯粹,不带讨好观众的性质。喜欢的,感触颇深;无爱的,昏昏欲睡。许多才情特异、叙事天马行空、思维灵动而让人捉摸不透的文艺电影,均能达到上述的观影效果。正所谓“幸福的人,相似的幸福着;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一夜迷情》的拥趸们显然属于后者。
简单地去寻思,《一夜迷情》似乎是在探讨“精神出轨”同“肉体出轨”的孰优孰劣,或者说是哪一种更能让普通人接受。实际上,影片并没有将这两种不同的出轨方式,旗帜鲜明地拿出来做一番比较。而是企图用最自然的方式去切入一个普通家庭的夫妻双方各自的私生活。所以,精神出轨的一方,是由来已久、欲罢不能的情愫;肉体出轨的一方,只是简单的由婚姻生活中产生的空虚、猜疑,渴望自我释放,寻找久违的激情,而被一个“引人入胜”的肉体所吸引。如果出发点是比较的话,那至少会统一出轨的方式。不然,很容易就会理解成精神出轨比肉体出轨更不能让人容忍。萨姆·沃辛顿饰演的丈夫,仅仅只是被一时的欲望所支配,加之妻子“无端”的怀疑在先,这种简单粗暴的肉体出轨,可能反而会使夫妻间的感情更加牢固。至少,影片在最后让丈夫回家反省,显然是有意图朝这个方向靠拢的。而再反观凯拉·奈特丽诠释的妻子一角,她至始至终在念叨那个旧日情人,甚至是疑似炮友的男人。她在影片开头,执意咬定丈夫偷腥不忠,整日沉郁找借口吵架,起初还觉得这只是小女人的醋意在作怪。直到揭示后,方才恍然大悟,原来她一直在忍耐煎熬,全然把“不出轨”当做是对自我的强化试炼。肉体上虽按兵不动,但精神上却早已心猿意马,不知所踪了。丈夫的肉体出轨,一夜;妻子的精神出轨,前前后后N年。试问,谁更可怕?
女人永远是敏感的动物,她们能洞察一切,至少自以为是这样。尽管妻子留纸条给丈夫,对自己之前的神经大条表示歉意。但是,我们不难推断,这只是表面现象而已,内心里该怎样,还是怎样的。从“大男子主义”的角度来思考,妻子对于丈夫的一夜肉体出轨,得负相当大的责任,她完全起到了唯恐天下不乱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影片用于妻子的笔墨远远多于丈夫,很显然这是因为妻子的出轨是有深厚感情积淀的。[NextPage]甚至于那位旧日情人,还有妄图拆散夫妻,而将其占为己有的潜意识冲动。就这一点而言,伊娃·门德斯处理一夜情的方式就要高尚地多得多。分析自此,能看出导演对于出轨这个话题,似乎更偏向于同情男性。另外,影片还埋下了一个隐秘的线索,那便是“孩子”在婚姻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固然,影片对于“孩子”,貌似是一笔带过的。但实际上,影片每一帧所展现的又正是没有孩子的婚姻的生存状态。孩子是婚姻最强大的粘合剂,有时候可能就是一段婚姻能否维系下去的最大诱因。有了孩子,很多情况下就不用拿酒精、尼古丁来缓冲婚姻的空虚。没有孩子,整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爱情在此也不见得对所有夫妻都能那么伟大。换句话说,孩子所起的作用就是把夫妻之间的爱情,在很大程度上都转化为对孩子的爱。而若没有孩子,单纯地耕耘一段长达几十年的爱情,这其中的难度和所要遇到的诱惑,不言而喻。
婚后的女人,容易产生危机感,总会觉得出现在自己丈夫身边的某些女人,远远强于自己。这大抵是最原始的自我保护的潜能,有利亦有弊。好处是,能让自己更加珍惜眼前的拥有,拼尽全力去经营;坏处也显而易见,这会使夫妻之间产生不和谐的音符,久而久之,一方或者双方都会崩盘。其实,《一夜迷情》所希望表达出的意图,很多都是得靠观众去联想,或者结合自身的实际去思索的。这里的留白很多,同观众的互动也很积极。片尾处,萨姆·沃辛顿的眼神聚焦到了的一双粉红色高跟鞋,凯拉·奈特莉的嘴角标准的一歪,红唇轻启,画面没有定格,戛然而止。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便既是一段故事的结局,又是另一个插曲的开始了。其中的滋味,自是让观众自己去体味。稍加回味,其实影片无形无意间更多潜台词所透露出的还是婚姻生活中的包容与理解。夫妻之间,都有自己各自的私生活,要给对方以自我放松、自我思考的空间。如果说,爱情是一匹桀骜不驯的马,需要不停地去用激情来鞭笞;那么,婚姻则是一匹温顺沉稳的马,激情褪去,之后的夙愿是平静地走完剩下的全程。不管是肉体出轨,还是精神出轨,有时候重要的不是怎样防患于未然,而是“悲剧”发生之后的宽容与自省。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编辑:杨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