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国栋
之所以说没有惊喜,没有意外,是因为我作为一个搞媒体的,作为一个卡梅隆的铁杆影迷,我觉得很矛盾,作为媒体人,我几乎会是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电影的进展,内幕,花絮等消息,但是从影迷角度的角度来讲,几乎是把我的期待抽丝剥茧,一层层剥开,看片之前,我几乎是了解了除成片以外所有的事情,这样就导致的结果就是严重影响了我看片的情绪,因为你越是期待,就越是希望看到更多的东西。
但是事实上你之前已经了解了太多的内容,所以看到电影的时候缺少了很多的惊喜,因为惊喜都在之前慢慢的被透支了,但尽管如此,我还是被震撼到了,只是这些都在我的预料之中,这是我10几年的观影生涯里第一次看到和所期待的东西是对等的。很奇妙的体验。
就像花袭人说的一样,现在很多电影被冠以“史诗”的皇冠加以宣传,但是不是脑袋太小就是脑袋畸形,导致看到电影之后心理的落差很大,人们期待看到名副其实的东西。有一个人,只有这么一个人,他说拍一部史诗,那么拍出来的就是史诗,这个人就是詹神了。
一、视效欣赏的自我修养
作为一个21世纪的影迷,我觉得我很幸运,从《黑客帝国》开始,到《指环王》、《蜘蛛侠》、《金刚》、《变形金刚》、《钢铁侠》,再到最近的《2012》,好莱坞精明的片商们,都把视觉特效作为一部电影成功的砝码,我们在经过了这么多的视觉洗礼,去感受导演和概念艺术家们想象力的同时其实也一直在透支我们自己的视觉想象力。
这是一个量变的过程,久而久之的积累,人们期待看到质变,希望看到真的能把人震的东倒西歪的东西,于是《阿凡达》出现了,詹神就是质变的关键,虽然我的时代没有《星球大战》,还好但是我的时代有《阿凡达》。
大家可能还记得约10年前的《最终幻想》电影版,可真是差点赔的索尼娘都不认得,他们希望用电影生成的角色来代替真人表演,但是由于导演的认知和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该片角色表情的呆滞,肢体语言的生硬,电影出来的效果让很多人失望。甚至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电影敢于去挑战这样的事情,直到后来《指环王》里的“咕噜”出现,再到《金刚》里的大猩猩,其动作之自然,表情之丰富和生动,让人惊叹不已。
我认为电影视觉特效的理念应该是去表现人们想象到的,但是真实世界又不可能出现的东西,你看到之后会觉得,你明明知道这东西不是真的,但是你却又不由自主的去相信它的存在,卡梅隆正是带着这样的理念去创造《阿凡达》里整个潘朵拉星球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木,让你相信这些东西真的存在于这个我们的世界上,但是却在你的认知之外。
抛开《变形金刚》的金属机械(因为金属没有生命),抛开《金刚》的大毛怪(因为它是只猴子),《阿凡达》里CGI所生成的“纳美人”,毫不夸张的说,是目前为止所看到的最令人信服的CGI“类人角色”,你也许看着看着就忘记了这些角色是电影所生成的,不同于《蜘蛛侠》《钢铁侠》或者任何一个侠,他们只敢用CGI表现“面具人”,或者快速的运动镜头,《阿凡达》敢于给你特写,敢于给你慢镜头,敢于让你看清楚每一个细节,虽然纳美人的角色也许有人会觉得明明就是一个丑陋的蓝色光皮人,但和当初最开始的概念设定比起来,已经是非常的漂亮了。
试想一下,要是把外星人设计成非常奇怪的样子,那么电影里最重要的男女主角的爱情戏就变的毫无可信度了,要是站在男主角杰克·萨利这地球人的立场,以一个地球人类的审美来衡量,我相信任何一个观众都不会想和一个未知生物有任何的爱情故事发生。我相信导演想的一定远远比我们想到的多的多。
二、从看电影到体验电影
之前《阿凡达》伦敦首映过后带来的好评如潮,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更吹牛说“电影历史将按照《阿凡达》之前和《阿凡达》之后来划分”,我一直和朋友们拿这个开玩笑,说他言过其实,但是在我看过电影后,我觉的索德伯格所言并不夸张。
在视觉特效后,好莱坞的片商们已经发现了新玩具,那就是3D电影,这几年各大片场都推出了自己的3D电影就是证明,但其实很多3D电影的理念都非常的自以为是,无非就是不停玩诸如把东西从屏幕里伸出来吓唬你、或者向你丢个东西等等之类的把戏,就跟看恐怖片一样,时不时的突然吓你一下,再配以强烈的音效,方式简单粗暴,而且这些3D电影基本都是以远近分层的形式来实现立体效果。
比如一个画面从景深上来讲,分远中近三层,远处一个人,中间一个人,近处一个人,这确实有远近关系,有层次,关键的问题来了,就某一层本生来说,它并没有立体效果,它还是平面的,就跟你看到一个立体贺年卡一样,有层次,但是每一层上的图案还是平面招贴画。[NextPage]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大多数的立体电影,他们都给了你一个既定的视觉对焦点,比如一个画面,制作电影的人把焦点集中在前景的的人物身上,那么你想看其他地方的东西,就很难受,眼睛快要爆掉,喜欢摄影的朋友们肯定了解,要是大光圈拍人,背景模糊了,你就只能看到焦点的东西。但是这是看照片,试想一下你在看一部立体电影,场景频繁切换的时候,每个场景的焦点都不一样,你要一直被动的跟着被设定好的焦点去改变自己眼睛对焦的点,眼镜对焦的生物马达会坏掉的。
《阿凡达》的出现改变了上述这样的情况,它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它让每一层都立体起来了,放眼望去,画面上有无尽的空间和美景都可以让你观赏,画面几乎是全景深的,摄影专有名词上有个词叫“泛焦”,即为没有焦点,画面全清晰,你可以任意去观赏画面里的每一个角落,我记得在此前的《冰河世纪3》的3D版里,就已经几乎达到了这样的视觉体验,但是这种美妙的体验在《阿凡达》的CGI镜头里尤为明显,并发挥到了极致(《阿凡达》里有60%的镜头是全CGI的,难以想象),虽然在少数实拍的镜头里还是有些许不适,但是相对于此前的3D电影来讲,已经是高不止两三层楼那么简单了,这就是詹姆斯·卡梅隆打出的“体验电影”口号,我们不只是从银幕上看电影,而是深入到那个美妙的世界去跟角色一起体验精彩的冒险。其中有一段男女猪脚骑着班瑟飞龙在天空翱翔的镜头,美轮美奂,棒极了。
三、细节取胜,节奏为王
我还记得看《变形金刚2》的时候的糟糕心情,迈克尔·贝就是一个粗人,我觉得他好像永远也不知道什么叫节奏控制,他的节奏就是先把东西摆出来给你看,然后你还没搞清楚是啥,他就把它炸个稀巴烂,《变形金刚2》简直毫无细节可言,一个接一个的场景走过场,特别是最后的一场大混战,完全没有交代双方状况,就记得双方猛开火,然后把镜头里出现的东西炸个粉碎。
相比之下,我觉得《第九区》的结尾大战简直精彩极了,条理清楚,且气氛渲染的也极其惨烈。另外,我觉得《2012》的导演罗兰·艾莫里奇都比迈克尔·贝好点,不过对于一个拍MV出身的人,你也不能指望他能搞出什么神作。但你要知道,詹姆斯·卡梅隆在搞电影之前可只是个加拿大的卡车司机。
我一直认为,从听故事的角度来讲,你听到什么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讲故事,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笑话,不同的人讲,笑果会大不一样,要是纵观卡梅隆所有的电影,你会发现,这些他自己写的故事身其实都不新鲜,比如《终结者》就一部关于一个人被杀手追杀的故事,《真是的谎言》就是一个特工和反恐的故事,《铁达尼》更是一个千百个人讲过的爱情故事……
关键是他能赋予这些故事一个新鲜的外壳,且他对电影细节和节奏的把握在当今好莱坞导演屈指可数。《终结者2》里液态机器人最后在炼钢厂追杀约翰·康纳的场景里,他把手放到炙热的栏杆上,立马收就和栏杆融合,还有脚踩在高温的甲板上,脚立马溶成半液态,卡梅隆的其他电影里也有很多这样细节的镜头,也许是可有可无的,但是这些镜头让我记忆深刻。
看过《阿凡达》,你也许会想到《风中奇缘》,也许会想到《与狼共舞》,也许会想到美国西部大开发……
只是《阿凡达》里加上了奇幻色彩,但最终还是一个简单的关于环保和爱情的故事,其实卡梅隆也知道这故事很俗,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用无与伦比的特效把你震翻,而且他很牛的地方就是,控制着每一步你的情绪,多长时间交代背景,多长时间铺垫,啥时候紧张,啥时候该舒缓情绪,等你差不要缓过劲了,再把你震回过来,甚至你上厕所的时间都考虑到了,虽然,你知道这都太过于好莱坞工业化,目的是掏你的腰包,但还是不得不心甘情愿的任它鱼肉,这就是《阿凡达》的魅力。但我坚信这只是詹姆斯·卡梅隆的一部技术的试验作品,所以故事这么简单,重头戏在将来的《铳梦》。
所以我会去再去看一次《阿凡达》,IMAX的,我将无限期待詹神的《铳梦》。
(实习编辑:崔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