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莹的《燃》让人有些吃惊,因为这几乎放弃了她自己的过去,走向了另一个我们在舞台上没看到过的她。这个冒险很刺眼,会刺痛那些对舞蹈抱有幻想的人。
旅美舞蹈家侯莹这几年不断地在中国发表作品,从《涂图》(2009年)《介》(2011年)《介2012》(2012年)到今年的《燃》,几乎每年她都为现代舞奉献一部精彩的作品。但今年的《燃》更有标志性意义。
其一,《燃》是暨她1996年第一个编舞作品《夜叉》获得第七届白俄罗斯国际现代舞大赛“表演、创作金奖”之后在中国发布的第二个独舞作品。十七年期间,侯莹这位从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堪称中国“黄金一代”的舞者,辗转现代舞中心美国,成为沈伟舞蹈团的排练总监,并被《纽约时报》评为2004年度最佳舞者,最后转变成一个优秀的编舞。期间她还在2008年参与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八分钟现代舞的编导。这十七年的跨度,并非简单的时间叠加,更多的是她对舞蹈理解不断地吸纳和转化、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燃》。《燃》是她对自己舞蹈生涯的一次回顾。
其二,在国内很多现代舞编舞创作乏力,不断向古典舞“回撤”,精神回归“佛道”,越来越依靠舞台视觉设计,甚至有些编舞退化为导演的时候,侯莹用她的接触即兴告诉观众,舞蹈可以继续往前走,现代舞的精神走向始终应该是探索身体的未知领域,表达现代精神。这种表达不在意东方性,不在意西方的猎奇,没有妥协和退让,直接指向当下中国的精神状态——抹平与创伤,颤抖与痉挛。
其三,在《燃》中,侯莹放弃了她擅长的肢体结构创编,选择了一种丑陋甚至边缘化的肢体语言。这种大胆是一种冒险,这意味着她已经找到了一种与当下中国现代舞编舞完全不同的方向,把身体语言更加精神化、内在化,而非外放和视觉化。当然这个方向是建立在她多年身体训练的基础上的,并非贸然进行的实验。
《燃》的创作灵感源于当代艺术家谭平的绘画作品。谭平是中国抽象艺术的代表人物。侯莹在一次展览中看到谭平的作品,并惊讶地看到一个画家竟然在精神上如此地与自己相通。这促使侯莹决定摒弃以往的创作方式,进行新的舞蹈探索。的确,我们在《燃》中看到的正是抽象绘画中不断打破连贯的、转向非序方式,侯莹抛弃了她擅长的结构,尝试一种意识流的、不明晰的、没有结果的表达方式,每一个动作都是独立的,它的开始便是它的结束之时, 一起一落便结束。正是因为动作与动作之间没有任何连贯性,作品不再纠缠于文学意义上的叙述,而更像世界的片段。在这片段背后唯一存在的是她那荒诞而又孤独的舞蹈气质。这气质脆弱、悲伤,但非常决绝,毫不妥协。
(实习编辑:谭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