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无法独活》掀起70后80后大论战

2011-01-07 14:56:30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佚名

   

    《无法独活》的封底“建议上架”上标明:励志,以及时政。无疑,这两个很难关联起来的标签,给人足够的困惑。

    那么,《无法独活》到底是什么玩意?!

    为什么说80后“无法独活”

    很多人都奇怪《无法独活》这个书名,以及书名下面的副标题:“致喂大的年轻人”。似乎又在给当下的年轻人,尤其是此书的核心读者——众多80后贴上了几枚“很不好”的标签。但是,不得不承认,当下众多80后的生活乃至精神状态,确实是无法独活的。

    一方面,他们的生存受到挤压,他们刚毕业就失业,刚找媳妇却发现女人只想在宝马车里哭……在物质上他们是很难实现自立的,所以现在有那么多的蚁族,和蜗居分子。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他们也很难做到有独立思考及独立人格,他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被错误的认知干扰太多。另外,他们都三十而立了还不乐意长大,还不愿意直面惨淡的现实。

    总而言之,无法独活,其实是指当下年轻人生活得很卑微,另外想追求独立而不得。而喂字,左边是口,要吃,右边是畏,要怕。当下年轻人既受着溺爱,又被父母的安排和体制的约束压得喘不过气。所以,喂大的他们,无法独活。显然,《时代周报》也关注到了80后无法独活这个现象。在其第79期的时代议题《从潘晓、罗炼到富士康工人:青年的出路和这个国家的未来》中特意采访《无法独活》的主编王千马,探讨“喂大的年轻人,何以独活?”,同时,《西安晚报》在2010年5月26日也在17版头条报道:《5位70后出书犀利直言——80后“无法独活”》。《华商报》在2010年5月29日对《无法独活》的报道中,更是直指,“‘80后’玩得太多,独立性太少”。

    不能不说,《无法独活》这个书名取得真独到,也“毒”到。

    书名遭质疑

    一名激起千层浪。不得不说,《无法独活》这个书名很不讨好,让众多80后一眼看见,就开始激动,谁无法独活啦,谁喂大的啦?你无法独活,你全家都无法独活。加上此书的腰封上有很刺眼的几个大字——70后集体发言:而立之年,80后须棒喝。接着又有一行小字:80后别再沉默,你们该如何成为时代的骄傲……更是火上心头,到最后连书翻都不翻一下,就摆出一种拒绝的姿态。这种不求甚解,别人拒绝,自己也跟着拒绝的架势,却又反过来证明了80后“无法独活”。

    正如王千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80后被人骂惯了,结果一看到这种字眼,就条件反射地以为,社会上又有人在骂他们。”所以,当他们看到了《无法独活》打上了“励志”的标签,便觉得很奇怪。《中华读书报》在5月26日就以“‘有这样励志的吗?’《无法独活》引争议”为题进行报道,文章中说,“‘有这样励志的吗?又是指点又是棒喝?’有网友对书中观点提出质疑。尤其是本书腰封更是引起诸多80后反感,甚至有网友留言:‘我们80后不需要别人的无端指责’。”

    召唤“公民社会”,为80后洗刷脏水

    事实上,如果书名只是表子的话,或许在80后看来,真带有点那么批判的意味,但是抛开它来看这本书的里子,你就会发现,恰恰相反,这是一本为他们洗刷脏水的书。这也就是此书何以打上“励志”两字的原因所在。

    所谓的棒喝,也并非指责,而是在激励80后:到时候了,该想想了,世界终将是你们的。而“成为时代的骄傲”以及“如何成为时代的骄傲”则是《无法独活》所真正要传达的意图——比如说,它告诉年轻人,独立就是单腿也要站立;人人要做常识家,人人都要有尊严;幸福的花儿自己栽。在书中,其内容高度赞扬了“80后这些人,将是中国公民社会的主体力量,也将是受教育程度最高,思维意识最开放的一个群体”,他们的“行动与表达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社会未来的面貌”。同时,它还告诫80后要警惕上辈人乃至体制对他们的压制和约束,虽然不要过急地以为“父母皆祸害”,但也要勇敢地“抛父别兄”。王千马说,我们说80后无法独活,其实是因为他们有独活的希望。而50后、60后连这点希望都没有,所以我们根本都不屑于说他们无法独活了。

    《齐鲁晚报》“青未了·书坊”在2010年的头条书评中,以“谁给年轻人要个活法”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在70后看来,80后其实是有自我意识的一代人,尽管自我意识姗姗来迟,但毕竟还是来了。况且,80后的公民意识远超前人,他们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他们接触的社会面很广,他们比较以后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看得比他们的父辈甚至是70后更清楚。同时,也正因为80后在成长过程中,要比70后早接触互联网世界,更早地遇见全球化,所以世界观也要比70后更现代。

    知名消费杂志《TIMEOUT北京》也在2010年7月初刊文《在误解中成长的一代》说:如果我们相信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总能找到它正确的方向,我们就该相信80后会比70后做得更好——他们更在意自己的成长,也更关注国家命运,在他们的排头兵进入而立之年时,我们看到,他们能胜任任何岗位的工作。民族复兴或者国家强盛,完全要靠一代代的年轻人,如果对他们不抱希望,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希望?

    除此之外,《新民周刊》则在2010年6月中旬刊发文章,题目就叫:别挡住公民的阳光——《无法独活》所发出的宣言。王千马说,《无法独活》归根结底,不是对80后指三道四,而是对“公民社会”的召唤。[NextPage]

    70后在集体教训80后?

    这本书的作者除了王千马,包括夏烈、张守刚、张亦峥、吴海云(女)等人,均是70后生人。这让随后的媒体报道,依旧将70后与80后的对话放在了报道的重点。网易的博联体也在“推波助澜”,他们为此推出了一期“80后无法独活” 的专题,开篇的图片中就使用了两个虚拟的人物,在相互拔河。每个人物代表一个人群,分别是70后,以及80后。

    知名文化人韩浩月在《无法独活》刚出版不久,便在《晶报》刊发文章,标题为《70后的心灵告白》,但不久便在四处转载之中,标题改为了《听70后老大哥耳提面命》,似乎有点挑拨70后和80后之间关系,然后静观其变的意味。

    同样,知名评论人黄亚明在《文汇读书周报》也刊发文章,标题为《70后对80后的话语棒喝》,依旧将70后放在了80后的“对立面”。为此,王千马曾在其个人博客上刊文解释,《谁说70后在集体教训80后?!》,此文和随后几篇有关80后的文章都火热一时,跟贴均有数百。

    80后的反击

    然而,就在王千马拼命解释《无法独活》并非70后在集体教训80后时,80后却已开始反击。书评人于一爽在2010年5月31日于《北京青年报》发文,《80后的小心脏呀,70后别抚摸了》:70后里面倒是出了不少玩儿文学评论的,当然文学是一个入口,野心在于指点别人的人生,比如想给80后上课之类的。当然这种事儿太常见了,代代如此。60后想给70后上课,70后想给80后上课,在指日可待的将来,80后也想给90后上上课。所以这不是一代人和一代人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深圳商报》也刊出记者刘悠扬的采访报道,《王千马:70后凭什么给80后‘上课’》,文中小标题除了解释“无法独活”的一代是如何定义的,还醒目地反问:“80后”买“70后”的账吗?

    在这种情绪化的演义中,70后与80后这种大论战,在7月19日的网易微博直播室“王千马《无法独活》交流会”的直播中,碰撞出了大的火花。在《金陵晚报》于2010年7月21日的报道《“80后”是喂大的,无法独活?》中,也指出这场交流会在“一个小时的交流中,火药味弥漫”。王千马虽然一个劲地强调自己是代表70后和80后拥抱来着,不是对抗,但是他还是被硬扣上了“70后人生导师”这样一个帽子,他很无奈地说,我不是人生导师,我只是80后的兄长。

    有博友直指,“其实我觉得您跟他们一个德性,最大的特点就是好为人师。”王千马则答说,“你们最大的一个德性就是,好好给你们说话却不喜欢听,自以为是,需要当学生的时候却觉得自己不需要学习。”——似乎话不投机,到最后对呛上了。

    不过,又有人说,“80后招谁惹谁了,每每看到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滔滔不绝地奋笔疾书我就不明白。这样下去没病的人让你们也说得有病了,有一点毛病的让你们说得千疮百孔。”王千马则心平气和地对曰,“注意了,《无法独活》便是为80后出气的,呵呵。”

    70后与80后只能团结不能分裂

    如果抛去成见,冷静思考,《无法独活》的确是一本和80后求得和解之书。《劳动报》在2010年6月13日刊文说,其拒绝“单向教导”,重新开启沟通和理解之门,充满尊重与探讨、共勉互动的意味,只有同龄人更能理解同龄人,这可以说是一本想要填平代际鸿沟的宽容之作,也是献给误读了他们的长辈的一份意味深长的礼物;

    《山西晚报》在同一日也对《无法独活》提出中肯评价:对80后代际的评论,包括书和文章,虽然向来都很是不少,但大多停留在质疑、批判,或个体生活展示的层面,此书则是真正能够冷静平和同时不乏关爱理解的理性之作。

    至于80后到底是不是“无法独活”的喂一代,一些人在思考过后也开始趋向认同,并认真寻找答案。《北京晚报》在2010年7月5日专题报道,《喂大的一代如何活》,提出他们的忧虑:“独一代”又有了“独二代”,在物质优越的今天,如何不让孩子的内心世界“沙漠化”?如何反思社会转型期的一代人?如何面对未来育儿?如何开展第二次教育革命?

    2010年7月25日,《长江商报》采访了《无法独活》的五位作者,并予以专题报道。这次,他们不再仅仅着眼70后与80后之间的论战,而是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书中引用了去年仙逝的国学大师任继愈的一句话:“一个哲学家启发一个时代的历史已经过去,以后,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是,一个觉悟了的群体来推动社会。”对这里提到的“觉悟”,你们怎么理解?所谓的“觉悟了的群体”仅仅是指80后群体以及更年轻的一代么?又如:作为70后,你们自剖“一边是精英主义,一边是民间独立;一边是谄媚哲学,一边是颓废美学,分裂是一大部分70后的死结”。进一步讲,你们这一代对社会的建设性又体现在哪里……

    这篇文章的采访记者卢欢在跟王千马的采访中也表示,她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感受是,改变这个社会,70后80后都得发力,她不希望看到70后把自己说得没希望,只能靠80后及更年轻的一代了。对她来说,她更情愿把这书当做70后的一次群体发声。“我很注重的不是你们说80后怎样怎样,而是,你们代表70后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你们对社会的看法。”

    王千马说,为了改变这个社会,70后和80后不能分裂,只能团结。

    (实习编辑:杨晔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