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谈关仁山的长篇小说《麦河》

2010-12-23 13:51:43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梁鸿鹰

   

    关仁山说他很早就想写一部关于河流、土地、庄稼和新农民的书,其实他一直都是这样做的,这次做得如何?衡量一部作品是否成功,固然应该看重其是否有创意、是否叙述完美,语言是否有感染力,但很要紧的一条,还是要看作家是否有足够诚恳的态度,换句话说,就是要看作家是否有足够的勇气使自己的写作不被卖弄聪明、炫耀技巧的冲动所左右,而以表达自己的痛切感受、真实情愫为宗旨。诚恳之所以应成为检验作家创作的试金石,因为这是决定作品质地的关键之所在。关仁山继《天高地厚》《白纸门》后,由作家出版社推出长篇小说《麦河》受到好评,首先就因为字里行间洋溢着深刻而广泛的虔诚。作家以自己的劳作对父老乡亲的劳作进行的深情礼赞,对土地的倾情关切,让人心生敬畏。

    任何打动人心的写作实际上无不是乡情的倾诉,无不承载着作家对某个地域、某段时光的深切忆念。那些闪耀在文学长河里的书写者们,总是不断通过自己的创作回到过去,用自己手中的笔为已经渐行渐远,或正在“失落的”现实重新创造一个空间,以顺利地在想象的世界中抵达过往的生活,使自己的灵魂得以安顿。正是童年在冀东乡下实实在在的生活经历,正是母亲在田里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正是奶奶反复讲过的那些神奇而质朴的故事,给了关仁山创作《麦河》的基石、底色和源泉,也构成了《麦河》的基本起点和落笔的前提。关仁山坚信“土地是物质的,同时也是精神的,让人感奋、自信、自尊,给心灵世界注入力量和勇气”。他一如既往地拒绝脱离那片热土去虚构世界,粉饰自己的人生,而是老老实实地从自己的过去、现在出发去写作。真诚面对已有经验,把心掏给读者,乃关仁山不变的秉性。“风从远方刮来,我时常碰到灵魂回家。找到根儿的灵魂都睡着了……”他无数次返回那个令他魂牵梦绕的村庄,回到故事生长的滦河两岸,回到唐山那个常年挂职的渔村,与村子里的乡亲吃喝唠嗑,故乡情结和无尽乡情为他写作所提供的不单是源泉,还是原动力和加速度。

    《麦河》是关仁山文学创作道路上的一部标志性作品。《大雪无乡》《九月还乡》也好,《天高地厚》《白纸门》也罢,只是从某些方面概括了当代农村的某些特点和趋向。但《麦河》以其对当代农村生活高密度、疾节奏、大面积的描写,体现了作家对农村现实、中国社会更深入的思考。这部关于土地壮阔而细密的诗篇,流淌着对燕赵山川、河流、田野、森林血浓于水的挚爱,标明植根现实与张扬理想的光荣胜利,昭示穿越本土经验与连接未来的非凡凯旋。美国小说家斯坦贝克曾说:“作家有义务宣告并赞美人生经过考验而形成的能力,即豁达的胸怀、崇高的精神,虽败不馁的斗志,以及勇敢、热情和仁爱。”关仁山同样服膺于台湾作家陈映真所说的话,决心以自己的写作“使绝望丧志的人重新点燃希望的火花,使扑到的人再起,使受凌辱的人找回尊严”。《麦河》通过自小在冀东平原成长的农民曹双羊、白立国等人物的塑造,概括了经过三十多年来农村、农民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歌颂了当前农村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激荡、洗涤之下,那些对土地怀有挚爱的人们,以自己的智慧,排除种种困难,争取美好生活的奋力开拓。

    当前我们固有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人情世故在接受着多重的洗礼,迅速变异、蜕化中的田园生活,以及四世同堂、长幼有序的田园胜景也在经受着考验。《麦河》通过土地变革、土地流转对乡村的影响,写出了挣扎的灵魂、奋进的力量。关仁山无意夸饰、美化乡村,而是着力以现实主义笔触,在对冀东平原进行深沉回望的同时,揭示乡村的艰难。固然,在我国新农业方式逐渐崛起的时代背景下,正在艰难突围的一些旧的耕作方式、生活方式必然地走向式微,但关仁山拒绝唱乡村的挽歌,他把握住当代农村变革的律动,艺术化地告诉我们,在这场变动中,中国农民如何付出艰辛、劳作,如何跨过沉重、痛苦,最终收获希望与欣喜,这其中的壮阔、曲折,以及所包含的历史文化意蕴,构成了作品独特的亮色。

    乡村叙事在市场化城市化不断推进过程中如何发展,是当代文学的重要课题。就在乡村叙事经受来自不同方面的考验,人们对乡村写作价值有所质疑,进而对“三农”题材作品失去阅读耐心和美学鉴赏信心的时候,《麦河》以极为丰沛的大容量文字,对乡村经验进行的全面书写堪称弥足珍贵。歌德曾经说过:“一个时代如果真伟大,它就必然走前进上升的道路,第一流以下的作品就不会起什么作用。”今天我们所呼唤的精品力作,是那种符合历史前进脉搏的出色的叙事,是有着与社会进步同呼吸的、立得住的人物形象的大作,《麦河》无疑向这个方向迈出了坚实步伐。小说塑造的曹双羊体现着时代的多种特点,他由顽童成长为乡村领头人,积极推动土地流转政策的实行,给农村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堪称新型乡间能人。而民间说书人白立国的光彩在于,他作为一个农村的盲残人,背负着沉重的负担,永远认为土地能赐予他一切,他笃信“笑脸求人,不如黑脸求土”,他用乐亭大鼓把所见证到、体悟到的世间的巨变唱出来,其内心独白几乎构成小说的另一个主体部分,一直在推动故事的发展。麦河两岸的沧桑、农民对土地的眷恋由此得到熠熠生辉的表现,使艺术性大为增强,作家的努力无疑值得肯定。

    (实习编辑:杨晔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