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来自民间的微观历史构建

2014-03-06 10:54:18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

   

作者:赵瑜


张浩文 着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3年7月


《绝秦书》作者张浩文
 

  采访者:赵瑜

  受访者:张浩文

  2013年,海南作家张浩文在《中国作家》发表的长篇小说《绝秦书》,之后单行本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该长篇小说一经发表便引起广泛关注,获得第三届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大奖,并入围2013年度中国作家长篇小说排行榜。近日,该书获得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优秀作家贡献奖”。

 
  来自民间的微观历史构建
 
  赵瑜:首先贺张老师获中国作家年度大奖,我相信,关于“民国十八年”这场饥荒的文字资料一定很少。因为写历史小说,具体的人物和故事可以虚构,而小说的背景场景、文化以及物品细节等等,一定要有具体资料的,不知道您是如何搜集这些佐证小说发生年代的资料的?
 
  张浩文答:首先是自小就听到的关于这场灾难的口述历史,这是非常形象生动的。随后我又进行了很多采访,在我决定写这本小说之后,我每年都利用暑假返回家乡,有意识地访问村里老人,抢救性发掘一些资料,因为经过民国十八年大旱灾的人现在至少80多岁了,他们随时都可能离世。我前几年访问过村里一位90多岁的老人,他当年逃难去了汉中才保住了性命,《绝秦书》中一些逃难的情节就跟他有关,不幸的是,今年暑假我回家,他已经去世了。关于当年的旱灾,我这些年还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比如利用出差机会去国家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阅读民国年间的报刊杂志。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民国十八年大旱灾不像1942年河南旱灾那样留下丰富的影像和图片资料,但文字资料还是不少,后人对这场灾难的研究成果也很多,这些都给我还原历史提供了依据。
 
  赵瑜:小说创作常常会受到历史观的影响,比如当下的历史观,基本是断代史观。您在创作这部历史长篇的时候,有关历史观方面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思考?
 
  张浩文:我不太相信宏观的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我更愿意接受微观的历史,即来自民间的、以口述形式存在的某个村庄、某个地域的历史。这样的微观历史排除了功利性,而且详尽而生动,更能触摸到历史的真实面貌。微观历史是宏观历史的解毒剂,而文学恰恰以个性化和形象性构建了微观历史,这就是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说“诗比历史(着作)更富有哲学意味”的原因。具体到《绝秦书》这部小说,很多评论文章用“史诗性”来评价它,显然是用来自民间的微观历史构建的。
 
  为往昔的秦地文化留下存念
 
  赵瑜:我至今还记得有一次开会时您给我讲的一个小说细节。《绝秦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细节的饱满。您营造了一个细节丰富,让人信服的民国陕西的风情画卷。但也有一些细节仿佛和《一九四二》有些重合,比如卖媳妇的情节,就非常类同。还有,在人物设置的细节上,《绝秦书》里的人物也和《白鹿原》有着相似的地方。不知您当时创作的时候是不是受到了旧有的别人作品的影响?
 
  张浩文:先说与《一九四二》的关系。这里有一个时间差。如果说刘震云的《温顾一九四二》对我有什么影响的话,那就是它坚定我写作《绝秦书》的信心:因为这个中篇规模的采访手记对灾难的描写没有充分展开,这给同类题材留下了丰富的施展空间。至于电影《一九四二》,它其实是在《绝秦书》写完之后才公开上映的,卖媳妇之类的情节(原着《温顾一九四二》中没有)先出现在我的小说中,后出现在电影中,只不过小说由于出版周期的原因,落在了电影后面。
 
  由于《绝秦书》与《白鹿原》都写的是关中平原民国年间的乡土题材,因此很多评论文章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谈论。在切入的方式上,两部小说都采用了家族叙述模式。既然是家族,当然会有父子关系、兄弟关系的纠葛,这让很多人觉得这两部小说很相似。其实只要稍加辨识,就会看到这其中的差别,无论是周克文与白嘉轩的性格,还是周立功兄弟与白孝文兄弟的命运,都是迥然不同的,更不要说在主旨上,一个关注近代政治的翻云覆雨,一个留意自然灾害的社会成因,着眼点各有用心。
 
  把阅读当作难得的饥饿体验
 
  赵瑜:《绝秦书》里的秦地文化非常浓郁,里面有秦腔,有地方的饮食文化,更有着旧年月里陕西乡村世界的文明和规训。相比较民国时代,或者更近一些的八十年代,您评价一下,秦地文化在物质繁荣的过程中,丢失了什么?
 
  张浩文:有评论文章把《绝秦书》称作秦地“风情画”,更有读者在微博里说“我不是陕西人,可看了《绝秦书》却死心塌地地爱上了陕西”。文学被认为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其意义是多方面的,《绝秦书》作为一部以地方历史为虚构基础的长篇小说,除了它的文化的、美学的意义之外,当然还具有社会学和民俗学的意义。在《绝秦书》中我用了不少的篇幅描绘了关中地区的风俗民情,这种描写除了为作品增加一种诗意的品格之外,更重要的是,我想为我们往昔的生活方式留下一些存念,更是想让读者在这里找到自己生活的文化之根。
 
  赵瑜:作为作者,您觉得在向别人推荐这部长篇的时候,应该如何推荐他们进入《绝秦书》?他们会从小说吸收到哪些营养?
 
  张浩文:在一个盛行浅阅读的时代要让人去啃一部大部头的长篇小说,确实勉为其难,不过体验饥饿可以是一个由头。没有饥饿感就很难体会温饱带给人的幸福。《绝秦书》有很多篇幅描写饥饿对人的摧残,它把人逼成了野兽,做出极端的违背天理良心的事,比如卖亲换粮、杀亲吃肉。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文学作品是一个内模仿的过程,读者可以把阅读《绝秦书》当作是难得的获得饥饿体验的过程。
 
  (编辑:李万欣)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