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王西平:答《延河》青柳提问

2014-02-24 11:24:04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王西平 青柳

   

    采访人:青柳

    受访人:王西平  

    先从你的记者身份说起吧,我知道其实记者是一份苦差事,但是生活,生活有着其必然性。而在进入大众视野时你是一名诗人,诗人和记者之间肯定有着莫大的差异吧,给大家说说。

  王西平:任何人,在职业上都有他的双重性,甚至多重性。除非你只能靠一种职业就能满足欲望,或成为专业作家,被供养起来。干记者的确辛苦,而且这年头还有风险。作为诗人记者,风险的机率自然大大增加,因为你天性里的细胞要比别人活跃得多,可你所面对的残酷现实,又反过来挤压着你。

  海明威是记者,刚刚去世不久的阿根廷诗人胡安·赫尔曼也是记者,前者是作家,后者是诗人。我认为诗人与记者没什么差异,在生活中,我的百分之八十左右的角色是记者,在网络上,我也会每天花费百分之五上以上的精力转发、关注一些民生事件。这是我应该做的。就算你不干这行,从诗人的道义出发,也应该去关注一下。说到底,诗人是一个靠智力谋取诗歌的,而不是靠什么职业。诗歌它必须服从着某种天然的召唤,它恪守着诗意的“混乱”和冒险。这一点,新闻是做不到的。

  不管怎么说,我从来没有想到蒙着头把一种职业干到底,那多无趣啊。我才30几岁,人生的三分之二还需要我去开拓呢!我想,总有一天,我会将记者这个标签从我身上撕去。

  恭喜你获得了中国第二十届柔刚诗歌奖,这说明了80后诗歌创作也正在进入大众视野,正逐渐地得到了读者的肯定。我在读你柔刚诗歌奖答谢词时注意到一句话: 15岁之前的时光,基本上靠吃土豆度过。给我们讲讲你的经历吧。

  王西平:谢谢。这事都过去了,也没什么可恭喜的。中国西部相比南方沿海城市,自然要落后,但也有自身的特质,甚至不乏盛产诗人。2012年获得中国柔刚诗歌奖的三个人中,就有两位是西部人,一个青海,一个宁夏。也许是巧合,但也是否传递出一种信息呢。我出生的那个地方俗称西海固,许多中国人不知道这个地方,可外国人知道。因为太贫穷了,所以名气太大了。但是我们那里的非常适宜种植土豆,土豆的口感也非常好,而且还可以煮着吃,烤着吃,给童年增添了不少乐趣。

  我记得有人在评论你的时候,首先提到了你的不是诗歌,是小说和评论写作。而和你交流我更愿意说说诗歌,因为读你的诗歌让我读到了词语的被颠覆以及重组,读到了汉语的鲜活与多意,读到了诗艺的华丽与意向的纷繁复杂,从而使我想到隐喻、转义等诗歌修辞。其实任何一种文学形式归根结底还在于关照人的生存,探究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我很好奇是什么赋予你诗歌创作的激情,构成你精神诗学的场域是什么?

  王西平:首先提到小说和评论写作,那是因为,我最早就是写小说的,并兼顾小说评论。发表了不少,也有好几个中篇。但是自从干上记者这行后,就放弃了写小说,因为太浪费时间了,我没有整块的光阴可以挥霍了。所以沉寂了一段时间后,2009年下半年我写起了诗歌。我想,这玩意儿写一行,停一行,还间歇着抽烟喝茶,不占用我时间,挺好。就这样,一路写了下来,掐指算来也就三年时间的诗龄吧。好多人都为我不写小说惋惜,我倒没觉得。反正又不指望拿它吃饭。

  虽然每个人的写作方式是不同的,但创作的激情,都如出一辙,那就是热爱,是往死里热爱的那种热爱。写诗于我而言,就好比在噪音与灰尘里,用语言给自己码一座纯净的庙宇。很多时候,我将自己想像成一个逃离了计算机控制的人,一个沿着诗性语言的源头逆流而行的人。诗歌的特性就是纯粹,可现实中许多诗人,语言泛滥,品味低下,分不清入诗之物和非入诗之物的区别,或者说,没有很好地化解“物”就已经仓促入诗,从而导致诗歌成为了随意丢弃脏物的盛器。正如阿兰·巴丢所言,诗歌反对令人生厌的“无所不见”和“无所不言”。我不希望诗人一开始就被滥情主义缠身,他们得学会“放弃说话”,因为,“在诗歌中说话的不仅仅是语言”,还有那些长期被隐蔽却最终将要说话的事物。诗人必须遵循这样的使命:把现实带入“现在性”的语言中来,但不是镜子性的简单复制。而是掘开镜子,寻找那隐藏灵性深层的光源--真正的诗歌就是那些被光芒剔除之后的,留下来的“有效性”。我想这就是我的“精神诗学”。

  阅读就像充电,而作家就像一个永远不会饱和的电源,释放的能量的多少不仅仅在于蓄积的能量多寡,更应该还和其悟性有关。能看得出来你的阅读面很广,你的阅读应该也很复杂的吧?哪位作家影响了你的诗歌?

  王西平:我越来越觉得,阅读的重要性。以前只想着埋头写,现在我会把大量时间用在阅读上。我倒不是像你说的那样,为了“充电”去读,而是纯属个人喜好,没有功利性。但是做到有效阅读很难,成人的阅读毕竟不同于简单的识字,而是储存、消化、转化、释放,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坏了,就会前功尽弃,书也就白读了。所以为了加强我的有效阅读,我一直坚持写笔记,每字每句,每个片断,每个章节,都会记下我的思考。然后将这些思考再系统地整理,就是完整的文章。

  我的阅读相对比较广,以前小说读的多,现在很少读,除非好得不得了。但枕边常读还是社科、文学、哲学、历史类的多,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传记,随笔札记类的越来越喜欢了。倒是诗歌很少读。我是个追求诗外功夫的人,我不想受别人影响。如果说文学的启蒙,当然是阿拉伯名著《天方夜谭》了,这是我最早接触的课外读物,路遥的作品,在我中学阶段帮助我塑造了良好的人生观。就诗而言,毫无疑问海子对我影响较大,即使我现在不喜欢他。除此之外,博尔赫斯、策兰、布罗茨基、里尔克、史蒂文斯、兰波、巴列霍、海德格尔、塞尔努达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与其说影响我,还不如说我喜欢他们。同时喜欢天才诗人李贺,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魔术师,同时,我又为自己能与北岛、食指、多多、杨炼、严力、欧阳江河、宋琳等中国当代诗人处于同一个时代而荣幸。

  你办的《核诗歌》最初叫《聊斋》,为什么要改名并为诗歌加这样一个定语,是联想到核本质的威力吗?给我们介绍下这个刊物现在的情况。

  王西平:之所以最初叫《聊斋》,是因为一个开聊斋茶楼的朋友帮我出的钱,只出了一期就夭折了,不过很值得怀念,那时候,大约是2010年吧,我们就已经在国内搞诗剧表演了。后来朋友不开茶楼,改行开琴行了,这事就搁浅了。我们自己凑钱出了一期。随后由另外一个朋友赞助,改名为《核诗歌》。不过这个朋友可不是搞核武器的。我之所以选择“核”,完全是为了表达一种新生力量的聚集和释放。不算《聊斋》,《核诗歌》出了三期,最近的一期稿件都组好了,版式也排好了,但至今还没有印刷出来。最让我骄傲的,两期“后一代”诗歌大展,唐不遇、杨庆祥、肖水、阿斐、丁成、巫小茶、刘化童、厄土、吕布布、李成恩、王东东、茱萸、梅花落、方石英、胡桑、小雅、蒋峰、刀刀、徐钺、缎轻轻以及台湾的蒋阔宇、李云颢、廖亮羽、刘羽轩、崎云、谢三进等一大批80后诗人集中亮相,有一定的影响。现在这个刊物仍处于休眠状态。2011年,自从我策划筹备鸿派国际诗会,就再也没有时间打理了。希望有一天《核诗歌》能够重整旗鼓。

  “诗人诗生活”大型系列访谈几乎包括了现在诗坛所有的有名气的诗人,你在选择这些诗人时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活动最初的出发点是什么?

  王西平:这个系列采访的出发点很简单,那就是报纸的需要。2010年之前,我在宁夏当地的一家都市报干记者,领导要求我拿出个文化报道的计划,想了想,我只认识几个诗人,那就搞个当代诗人访谈吧。就这样,一访访了好几年,现在还在陆续做这个工作。我所选的诗人,不重有名与否,重要的是我要喜欢。目前,严力、陈东东、桑克、李亚伟、默默、郁葱、孙文波、苏历铭、余怒、周瑟瑟、李笠、老巢、杨小滨、潘洗尘、朵渔、李少君、梁平、春野、安琪、蔡天新、唐朝晖、蓝蓝等国内外40余位中国当代诗人接受了我的访谈,同时还有阿翔、赵卡、梦亦非、江雪、刘春、霍俊明等诗坛中坚力量。80后还没有去做,但也在考虑中。整体而言大家都很支持我,配合我。不过也有艰难的时候。有一个所谓的知名诗人,我邀请他作访谈时,对方竟然打听我采访的都是些什么诗人,我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最后对方竟然冷冷地回了一句:“都是些三流诗人,不参与!”。我觉得这位诗人,品行真不怎么样。和陈东东对话,也很吃力。可能是沟通的原因吧。再加上诗人都是很敏感的。尤其一个80后与一个60后人之间,注定都得跨越无数个“代沟”。我知道自己是甘愿承担一次冒险的文字旅行。但当真实的记录经过反复的涂改与覆盖之后,却又显得更加真实。“对所有人不满,对自己也不满……”。这就是一个用音乐和心灵写作的人,一个边写边扔,把一切交给读者去保管的人。陈东东在我看来永远是个迷。即使这样,他也是个很尊重对方劳动成果的诗人。当然了,也有一些风趣的对话,比如和李亚伟、默默等,都不那么刻板,很随意,很率真。我非常喜欢他们。就是这样。

  在我了解的范围内,有好多诗人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诗歌写作后,转而开始了其他体裁的写作,并且很多人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比如阿来,杨献平等等,有些作者在诗歌创作的同时还兼顾写小说、散文,这样的作者数不胜数,我们熟知的有博尔赫斯、雷蒙德·卡夫,赫塔?米勒等。我注意到你在诗歌写作的同时还兼顾散文诗写作,给我们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你还会涉及其他体裁的写作吗?

  王西平:兼顾写多种体裁,我觉得很正常。中国人喜欢纯粹的写作,什么是纯粹的写作呢?单一地写就是纯粹吗?我想不是吧。国外那些大师,哪个不是齐头并进四面开花呢?比如像你提到的博尔赫斯、雷蒙德?卡夫,赫塔?米勒等。就连尼采、海德格尔这些大师级的哲学家不也是诗人吗?在我看来,策兰、波德莱尔还都是哲学家呢。最近我在读黑塞,这位德国著名作家,在人生遭遇不测身陷圄囹时,却把自我救赎之路寄托在诗歌和绘画上。在他七十岁的时候,因为利用魔术诱拐一位少女而受到法庭指控。他忘掉了自己是个囚徒,在监狱里房墙壁上,画了一幅小小的风景画。然而默念着中国口决,乘坐画中的火车,遁入虚幻之境……

  散文诗写作是个意外,其实也是必然。毫不回避地说,我的好多散文诗都是2010年前后写的诗改编的。但是现在写的,就很难改造了。事实上,在诗歌写作的大家族里,没有散文诗和新诗写作的区别,比如像兰波的好多诗,并没有分行,你可以认为它是散文诗。为什么要分那么清呢?

  至于我是不是会涉及其它体裁写作,事实已经证明,我涉及了。以后不排除还会写小说的可能。现在,除了写诗歌,随笔、读书札记以及文化评论等,我都在涉猎。甚至也给报纸供专栏。

  你有没有写作的计划,你的写作是无意识的吗?你的一天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王西平:只能说,没有远计划,唯有近目标。以前写小说的时候,有好多计划。一年几个短篇,几年一个长篇,十年以内拿个矛奖,五十岁以后力争诺奖,但这都是徒劳,无用!计划订远了,好像就觉得跟自己没关系了,更何况我担心自己实现不了,或等不到实现的那一天。唯有眼前的目标,是可以触摸的,并为之奋斗,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以前我有出书的冲动,看着别人一本接一本地出,我都眼红。可现在没有了这样的激情,我担心花血本印出来的书,被别人扔进垃圾筐。甚至时间长了,连自己都不忍猝读了。再说我又不评职称,也不靠它来争荣誉,为什么要着急呢。因为没有什么宏大的计划要完成,所以我的一天过得不紧不慢。银川这个城市很好,养诗人。我每天可以步行上班,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抽空读读书,陪陪女儿,是我最重要的事。

  客观评价你的写作,你认为你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了吗?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有人说发表对于一个作家很重要,是被认可的唯一途径。这两年你在80后里很活跃。你如何看待发表这件事情?新世纪诗典被吵的火热,应该算是2012年一个诗歌大事件,按理说入选者应该高兴,而你却选择退出新世纪诗典,原因是什么?

  王西平:我说我写出了满意的作品,恐怕连我都骂自己是傻逼。没有什么作品,能说明我很优秀。另外,我很活跃吗?我对活跃这个词很敏感的。因为,在我看来这个词的潜台词是:“我发表了不少东西!”,如果真是这样,很惭愧。我承认,刚写诗那几年刚学会上网,对什么都新鲜,的确很“活跃”。但这两年来,我冷静了不少。我知道对于一个诗人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当然了,我不认为诗人以发表的数量来呈现他的价值。我认识的好多诗人,他们很优秀,在一些流行的官刊上你很难看到他们的名字。比如杨典,一个很好的朋友,在北京的时候会过他,非常棒,我称他为奇异的诗人,我渴望做他那样的诗人。还有陈均,没见过面,但我收到过他的诗集《亮光集》,读过他编较的几本古书,还有童话著作,与他有神交的冲动。

  至于你提到的新世纪诗典,我不作过多评价。事件细节,我也不再重复了。当时好多人都劝我。现在回头想想,觉得很没必要,但我并不后悔。天塌不下来,没什么的,这个世界又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撮人的。

  2012年对于中国文学界来说是该被记忆的一年:莫言获诺奖了。随后对于莫言的评论铺天盖地,但却褒贬不一,有人更是将矛头指向了政治。从我自身的角度出发,我首先是为莫言高兴的,因为莫言进一步将中国的文学推向了世界。你怎么看待莫言获奖,仅仅是文学范围内的吗?你怎么看待今天中国文坛?

  王西平:好吧。我们不谈政治。我是干记者的,我知道什么是政治。至于莫言,据说现在成了中小学生的必读,那些满篇的“我奶奶”“我爷爷”,可真难为了孩子们。可是不管你读懂读不懂,老师就是这样要求的。如果非要说莫言获奖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瞧,这就是了。你说我怎么看待今天的中国文坛?恩--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坛子呢?五味杂陈吧。

  我注意到你博客有很多和摇滚有关的链接,摇滚影响了你?它和诗歌之间对于你而言有什么内在的关系吗?

  王西平:你终于提到我的兴奋点上了。我先一一说说我喜欢的那些家伙吧。最具抗议形象的自然是鲍伯·迪伦,他就像是一颗热烫的滚石,我喜欢他“乖僻而难以归类的作品”。恐怖海峡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hBB1QThWa0/>的吉它是一流的,那才是大师水准,这当然归功于他们的核心人物马克.诺夫勒。我因为喜欢警察乐队而喜欢斯汀,或因为喜欢斯汀而喜欢警察乐队。除此之外,德国战车、皇后、U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A1MTg2NjQw.html>都是我喜欢的英伦典范,还有经典不死的老鹰乐队 <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8339164>,性感的枪花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4564061.html>,迷幻的平克 <http://www.9sky.com/music/Artist/182/>。以及粗糙不简单的重金属戴夫莱帕德乐队 <http://www.soku.com/search_video/q_戴夫莱帕德乐队>,印象中有一个独臂鼓手,那家伙真执著。但是重金属又太噪。我现在听蓝调多一些,有非洲土著生活的原汁味。在朋友的影响下,我现在也收藏了不少进口打卡光蝶,每一张都是珍宝,都是孤本,而且也不贵。我真幸运,在银川也能便捷地搞到这些玩意。

  我喜欢摇滚,不是为了写诗。但这些激发荷尔蒙的玩意儿,的确对我的诗歌造成了影响。我曾经写过几十首的“摇滚系诗”,语言很奇异,现在读来都令人惊叹,真的。哈哈。就这些,不想多说了。

  你所接受的教育对你创作起到过什么作用?你怎么看待现行教育?

  王西平:没有什么作用,它只教会了我认字,数数。你问我对现行教育怎么看待?我再重复一下刚刚答过的一个问题:莫言,据说现在,成了中小学生的必读,那些满篇的“我奶奶”“我爷爷”,可真难为了孩子们。可是不管你读懂读不懂,老师就是这样要求的。如果非要说莫言获奖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瞧,这就是了。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往死里跟风,为什么跟风,不知道。好作品不是因为它好而让孩子们读,而是因为它获奖了,才成为好作品。

  不得不承认80后是一个复杂的词组,你怎样看待今天很多80后作家的写作?后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吗?你想对80后说点什么吗?

  王西平:不得不承认,个别80后诗人自我强行入史的动机,着实让人赔笑大方。他们的行为往往体现在结营私党,内部又不断狂欢,同时为了表明这种狂欢的合法性、权威性,或为强行入史增加足够的筹码,他们又不惜代价契入外援。这期间,最为怂恿者,就是商业和权力最大享用者。写广告是为了游说和销售商品,有一些人,写诗却是为了游说别人阅读他自己和团党的作品。也有一些诗人,天生就能干,由于团体操作上过于活跃,从而使得诗人品质不断下降,以至于最终失去了生气。低劣的目的必然产生低劣的成果,这样的教训比比皆是。

  最后,感谢青柳充满智慧的提问,访谈这活不好干,我有同感,辛苦了。

  2013年4月初稿
    2014年1月较正

  (编辑:苏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