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化 时评 狂言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文化多元化的特点、实质和意义

2010-08-03 08:18:48来源:《国外社会科学》    作者:

   

作者:张红霞

  提要:文化多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客观现实和历史趋势。文化多元化的内涵丰富,它具有多元共存、和而不同、融合创新、长期稳定等特点;文化多元化实质上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文化多元化有利于增强文化的生命力、保持文化的生态平衡、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化解民族冲突等。
  
  关键词:文化多元化含义

    自古以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就是多元的。自然界正是因为有数以万计的生物共存才如此丰富多彩而又生机盎然;人类社会正是因为有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同在才格外绚丽多彩。因而“多元共存”是一种理想追求。无论是孔子的“仁者爱人”,还是墨子的“尚同”和“大同境界”,还是霍布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抑或普里什文的“和谐共创”,都是以自我与他人的同时共在为前提的。21世纪的今天,文化多元共存不仅已是重大的现实,而且是必然的历史趋势,也是未来文化存在发展的方式。
  
  学术界对文化多元化的含义有多种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文化多元化指的是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共存的一种状态。即在同一时间,同一个社会、国家或民族中多种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有的学者认为,“文化多元化是指各民族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类型。有形的包括建筑、饮食、工具与民族文化相联系的历史文献。无形的包括生活方式、传统习惯、信仰意识和价值观念、思维和行为模式等”。①有的学者认为,文化多元化就是指在坚持社会主流文化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文化交织、兼容、发展的态势。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9月11日通过的《文化多样性宣言》则认为,文化多样化是指“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构成人类各群体和各个社会的独特性及其全部独特性所构成的多样化”。③这些观点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阐释了文化多元化的内涵,各具特色,都具有合理性。相比之下,“文化多元化是一种坚持主流文化前提下,允许多种文化并存、交融和共同发展的态势”的观点更能揭示文化多元化的实质。
  
  一、文化多元化的特点
  
  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已成为社会的现实背景和必然的历史趋势,并以五彩缤纷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文化多元化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多元共存。多元共存是指各种文化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和发展空间,互相之间应该平等共处、和谐发展。它是文化多元化的价值追求和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内在要求。经济全球化是文化多元化的基础和前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文化多元化已成为历史发展趋势;而信息网络时代所带来的各民族人民交往的便捷和网络特有的片面性,激发和增强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同时,每一种文化都具有稳定的特质。在全球化过程中,一种文化在另外一种文化语境中不可能完全被异质文化所同化,而只能是有选择的借鉴,通过自己的文化眼光选取所需之物,体现了一种主体选择和解读的意义,这使文化的多元共存成为可能。可见,尽管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但它却无法摆脱各国文化独立发展的合理性。文化多元共生仍是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发展的真实状态和普遍现象。另外,因为每一种民族文化都具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优势因素,因此,文化的多元共存为各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提供了条件,各种文化在彼此借鉴优势、共同发展和繁荣的过程中产生了互相依存的共生性,从而形成了多姿多彩、魅力无穷的人类文化景观。第二,和而不同。这是《论语·子路》所载孔子的一句名言。这一思想认为,世界上的各种文化和民族之间应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彼此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便于共生共长,“不同”以利于相辅相成。按照这一思想,世界各种文化应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因为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民族的基本象征,内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实质。别林斯基指出,“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①因此,文化多元主义者认为,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比其他文化更加优秀,更不能将自己的文化标准强加于其他不同的文化。②“和而不同”的理念允许彰显每一种民族文化中的优势因素,鼓励多种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创新和激荡,其目的就是用人类所积累的全部知识财富丰富当今世界的文化宝库。汤因比强调,一切文明和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平行的和同时代的,各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优长和相对的真理,应该共存发展。
  
  第三,融合创新。在文化多元化的过程中,处在同一时代、同一文化体系中的多元文化各自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各种文化彼此之间是时刻不停地进行着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的融合。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每一种文化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标准进行自主的选择,吸纳来自于异质文化的精髓,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因此,文化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变化着的系统,它的发展、壮大永远离不开与其他文化的交流、沟通和传播。多元文化在融合的过程中也会伴有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融合,而且融合本身就包含着冲突或矛盾。它们之间不是一种天然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渗透、对话、融合和竞争的关系。多元化的文化保持其生命力的途径是正视冲突,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使自身文化得以更新和发展。一种文化要想在不利于自身存在的条件下获得生存的机会和可能性,就只有通过吸收其他文化的珍贵养料取长补短,迎接挑战,而整个世界文化也是在各种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中不断繁荣创新的。
  
  第四,长期稳定。长期性和稳定性也是文化多元化的显著特征。文化多元化作为文化发展的态势,以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发展为前提。多元文化是随着不同民族的产生而形成的。每一个民族在其漫长的繁衍和发展历程中为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从一开始就生成和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即各自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全部历史的创造物,是民族生命与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它是在该民族长期的生产、实践与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在该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多种文化长期并存、交流、创新和发展的历史。因此,多元化的文化具有长期性的特征。另外,每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适应本民族的一种文化形态,而且是在本民族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种文化形态一经产生就会在该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并起作用,它具有更大的稳定性。
  

[NextPage]
  二、文化多元化的实质
  
  文化是个整体性概念,它由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即文化核心)构成,二者在文化整体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同的。诸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语言文化等构成了文化结构的表层,它们并非文化的核心。构成文化深层结构的是那些在全球性范围内将不同民族文化区别开来的文化特质,即流淌在每个民族的心灵中、体现着不同民族特征的东西,它既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同时它还包括民族信仰和价值倾向等。①它隐藏在表层文化的背后,体现着民族特性。
  
  由此可见,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每个民族都有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而每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就是蕴涵在文化深层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正是各民族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塑造了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等,从而使各民族文化保持着其独特性和稳定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化多元化实质上就是价值观、思维方式的多元化。
  
  多元化是事物发展的基本样态。世界是多元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点,人也如此。成长于不同地域、人文环境、风俗习惯、历史传统中的人,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也会存在很大差异,这符合多元发展的规律。而不同性质、特点和背景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处于同一个领域中,彼此之间也会产生冲突,这也是正常的,因为事物就是在彼此交流、冲突、融合中不断发展的。我们应该正视多元价值观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并以积极的态度接受它,允许多元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共存。这不仅是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发展的客观现实。
  
  价值多元化是时代与个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它的实质就是容纳不同的价值标准与追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保守文化和开放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等交织在一起,从而在社会各个领域同时树立了多种价值观,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与追求,并可以成为不同的价值主体,从而使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倾向。
  
  三、文化多元化的重要意义
  
  多元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重要资源,它可以造福于子孙后代。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文化多姿多彩,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因此,文化多元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民族文化带来一定冲击,但总的来说,文化多元化有利于世界民族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第一,文化多元化有利于增强文化的生命力。事物相异相合、相辅相成,不同事物聚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新事物,也就是说,多样性有利于事物取长补短,创新发展;单一性使事物没有活力,经常会导致生机窒息。文化多元化是文化创新和创造的源泉。文化创新或某种新文化的创造,在许多情况下是有赖于对不同文化元素的重新组合。一个社会已有的文化元素越多,文化多样性就越丰富,人们的选择就越多,就越能诱发人们的灵感和创造性,文化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创造、发明就越是丰富,文化的生命力就越强。这完全适用于全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文化规律。中国文化也是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如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哲学、宗教、文学和艺术的发展,而印度佛教也在中国发扬光大。可以说,古今中外许多著名舞蹈、音乐、文学、绘画、工艺等都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没有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就不可能成就今天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
  
  第二,文化多元化是维护文化生态平衡的需要。就像地球需要保持多种生物才能达到生物平衡一样,人类文化的正常发展也需要多样性的传统与智慧。人类每一种文化都是经历了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积淀而发展起来的,它们的经验和智慧、它们的信息库藏都是其他的文化所无法替代的。每一种文化都是在与异质文化交流与接触,并对异质文化作出选择过程中发展的。在现代文明迅速席卷全球的今天,每时每刻都不知道有多少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在消失。一种落后的地方传统文化的消失,谁也不会注意,谁也不会感到惋惜,但当一批文化群落消失的时候,文化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我们现在面临的是自然生态破坏、自然资源减少的问题。①因此,保持文化的多元化才能避免文化走入“特质化”道路,“保持其他族群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特性,就如保护濒临绝灭的稀有种属一样,是为了人类全体文化的永续存在而保存”。②文化多样性给文化进化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和更大的可能,而保护文化多样性是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是维护文化生态平衡的必要前提。
  [NextPage]
  第三,文化多元化是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强有力武器。当今世界的文化霸权主义是指某些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将本国文化强加于其他国家的一种做法,其实质就是维护文化一元化。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著文宣称:“虽然美国的流行文化和消费品席卷全世界,渗透到最边远和最拒斥的社会……在经济、意识形态、军事技术和文化方面居于压倒优势”,但美国“要想重新唤起较强的国家优越感,还需要战胜美国存在的崇尚多样性及多元文化主义的思想”。③他得出结论说:“如果多元文化盛行,如果与开明的民主制度的共识发生分歧,那么,美国就可能同苏联一道落入历史的垃圾堆!”为了维系这种“共识”,“增强人民之间的凝聚力,就必须制造一个假想敌”。亨廷顿清醒地看到,非西方国家(比如中国和一些亚洲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自觉意识,已日益成为西方文化之外的另一种强大力量。为此,他才提出要学会与不同于西方文化传统的非西方民族和谐相处的文化对策,并主张要尽力去辨认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之间存在的共性因素。未来世界只能是不同民族共存的世界,时代要求每个民族不得不学会与其他民族和谐相处,否则就会丧失自己的利益,不利于自己的发展。
  
  第四,坚持文化多元化是化解民族冲突的有效手段。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当今世界并不安宁,民族冲突时有发生,如阿拉伯民族与西方民族的冲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愈演愈烈。化解民族矛盾,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各个国家和民族和睦相处的重要条件,而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基础。因为每一个民族,无论其大小,都是人类大家庭的一员,都为人类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都应该是平等的。而在每个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对异质文化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而也应该得到尊重、理解和认同。
  
  ①温雪梅:《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辩证关系》,《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37页。
  
  ②杨雪英、朱凌云:《论文化的多元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6期,第60页。
  
  ③杨金玲:《如何正确认识全球化下的文化多元化》,《理论界》2007年第11期,第142页。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3.毕红梅:《全球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4.俞可平:《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5.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6.〔法〕埃德加·莫兰:《超越全球化与发展:社会世界还是帝国世界?》,南黛居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
  
  7.〔美〕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顾建光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8.〔美〕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柴方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9.孙景峰:《经济全球化对全球文化的影响———兼论中国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战线》2002年第3期。
  
  10.杨金玲:《如何正确认识全球化下的文化多元化》,《理论界》2007年第11期。
  
  11.张骥等:《网络时代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冲击与对策》,《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第4期。
  
  12.于洪卿:《论文化安全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求实》2006年第6期。
  [NextPage]
  13.杨运忠:《“新帝国论”———21世纪美国全球称霸的理论范式》,《当代亚太》2003年第1期。
  
  14.杨雪英、朱凌云:《论文化的多元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6期。
  
  15.黄可波:《论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培养》,《思想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编辑:罗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