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化 时评 狂言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独特性的诱惑

2010-06-17 08:21:18来源: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作者:

   

作者:许知远

    该怎样理解这些“中国特殊论”和“中国模式”理论家?他们是一群全无现实感,只生活在自己臆想的理论世界里的人吗?他们看到的中国是宣传文件上的中国,如果毛泽东时代充满了“平等”与“人民”、“民主”的口号,那就是个更平等、民主的时代。

    黑五类、臭老九、十三级干部,农民没有权力决定自己的土地上种玉米还是水稻、教师不敢对学生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整个工厂不由分说地从沿海迁往深山,这样的例证被忽略不计。而现在,他们则说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避免了“资本主义危机”,“和谐社会”的政策减少了两极分化、减轻了残酷的市场行为对个人的伤害,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他们似乎完全忘记了,华尔街投资银行的贪婪令人愤慨,但中国一名地方支行行长可以挪用上亿元的资金,中国的超级国企同时享有垄断利润与低税收;中国则是一个比“西方的资本主义”更残酷的“资本主义”,普通人要面临政府权力与市场力量的双重挤压。

    他们也可能是一群全无心肝的人。他们就像卡尔·波普尔笔下的历史主义者,迷恋伟大的民族、伟大领导人、伟大的阶级、伟大的观念。他们看不到牺牲的个人,只以抽象的伟大来衡量一切。毛泽东的个人魅力,两位数经济增长,共产党的绝对权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模式”的惊人理论,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几千万人的死亡、活生生的个人悲剧,被一笔带过。

    他们也可能是一群投机分子,用混乱的学说来掩饰自身的焦虑,除去个人虚荣别无所求。像十九世纪的俄国、德国知识分子、二十世纪初日本知识分子一样,他们深陷对西方“羡恨交织”的情绪。他们在八十年代不加选择的拥抱了西方,而当他们前往这个理想国时,浪漫的泡沫破裂了。异国生活带来身份焦虑,对中国的认同显著加强。而个人焦虑和知识风尚以一种奇特的方式结合起来。

    美国大学校园中左派云集,从前他们批评资本主义、虚伪的资产阶级民主、殖民主义,幻想社会主义的美好,引用毛泽东思想;现在则是福柯、德里达、赛义德的时代,他们质疑启蒙主义的传统,这世上没有什么不变的真理,一切都是相对的,都是被权力塑造的。女权主义者、少数族裔、第三世界,所有自认弱势的群体都在其中找到了情感的呼应、智力上的启发——他们都深受主流力量的控制与迫害。

    对这些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他们与他们研究的中国,也在其中。既然一切知识都与权力相关,“自由”、“民主”、“法治”、“市场”是否只是西方控制世界的另一种手段,为了批判这个西方,他们就必须把中国塑造成另一种榜样,一条独特的中国道路。文革中成长的他们,与文化上的传统中国早已失去联系。往日的保守主义者美化中国的文化传统,把它描述成一个和谐的儒家社会,他们着重于美化毛泽东时代,一个洋溢着平等与试验精神的年代。毛泽东时代的破坏精神与这股后现代思潮也不无相似——反帝国主义的口号与后殖民理论相关,全民动员像是更彻底的民主参与,鞍山钢铁厂的管理条例中酝酿着超越福特主义的管理精神……

    中国的崛起让这些理论获得了意外的生命力。对于西方读者来说,中国总是难以作解,这些新理论告诉他们,中国很独特,它与西方的游戏规则不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理论增加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它也符合政治人物与官僚系统的期待,既然是中国的独特体制造就了它的成功,这个体制也毋须改变。

    (编辑:罗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