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南焱
孙万帅/图
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作协七届五次全委会上,不少作家、评论家均提及,当今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作品”。这一论调并不新鲜,近几年在不同场合都能听到文艺界类似的言辞,“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作品”不绝于耳。然而,细细思索一下,为何大家都在不厌其烦地作此呼唤?是否只是一种陈词滥调,一个空洞而乏味的口号?
“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作品”
无必然关联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作品”,该论调首先基于一个前提,即当今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并可以找到无穷数的例子来证明。近几十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变化节奏之快速,波及范围之深远,令任何人都倍觉目不暇接。空前规模的城市化进程,物质生产的急剧膨胀,信息传播更迭之海量,均为以往世代所望尘莫及。另外一方面,这个时代在创造充沛物质的同时,资源被极度消耗,自然生态被破坏,人心道德水准普遍下降,各种危机仍然存在。
但这个时代好坏与否,伟大与否,由于我们离得太近,还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不厚古,不薄今,意识到当今时代的白云苍狗之急变,希望创作出作品能反映时代的变化,这种急迫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倘若只看到物质财富猛涨,国力日渐崛起,便认定是“伟大的时代”,而强行要求应有“伟大的作品”来衬托威仪,就显得过于急功近利,独与艺术价值无关。
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作品之间,并无必然的关联。伟大的作品可能出现在伟大的时代,也可能出现在不那么伟大的时代。盛唐涌现了大批诗家巨擘,他们的作品无疑是伟大的,历经千年传诵不衰,堪称伟大的时代产生了伟大的作品。《红楼梦》作为伟大的作品,产生于虚有其名的乾隆时期,其时整个社会表面虽犹繁华,其实内里早已腐朽糟烂——这样的时代并不那么伟大,反为后世中国埋下了祸根,但《红楼梦》既是集传统文化之大成者,亦是对这个传统最后的凄凉挽歌。环顾西方文明,情况亦颇相似。
伟大作品诞生于不同文明的激撞中
我们都很焦虑,为什么这些年来中国就是出不了伟大的作品(这里姑且只涉及文学作品)。有社会影响力的作品也不少,比如近二十年内的《白鹿原》、《兄弟》都引起了轰动效应,销售量也很不错,但仍然不是“伟大的作品”。其实,自上世纪至今,我们又有哪些“伟大的作品”呢?真要数起来,确实少得可怜。我们说鲁迅、沈从文写出了“伟大的作品”,但估计另一些人又不同意。对于“伟大的作品”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有一致的标准。而我们谈起二十世纪外国伟大作品时,对乔伊斯、普鲁斯特、艾略特、马尔克斯等人的创作成就却没有争议。
“伟大的作品”在我们这里便意思很含混,有点指向不明。有人认为反映时代变化的“宏大叙事”长篇小说属于这类作品,还有人认为“伟大的作品”应该体现“时代精神”。然而,“时代精神”到底是什么呢?大家都含糊其词,从表面滑过去,空话或套话居多,变成了对作家简单的道德指控。很多人现在指责作家热衷于投身市场,只求畅销不讲艺术质量。这可能并不完全符合实际,虽有很多作家越来越被商业潮流所左右,但仍有一些作家在进行严肃创作,对时代也有深入的思考,只是大众缺乏关注罢了。
时至今日,“伟大的作品”在众人眼里,似乎应像公理一样不言自明,得到一致认可。大家都迫切希望中国能马上出现这样的作品,但却不愿关心伟大作品的诞生需有培育的土壤、水和空气。伟大作品往往更易于出现在不同文明的碰撞、兼容或崩毁时期。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遭遇重创,艺术家们在极度的苦闷反思中创作出了一批杰作。又如在清末民初,西方文明涌入中国,对传统文化造成空前冲击,遂出现了一批试图贯通中西文明的文学和学术大师。而在拉丁美洲的土著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激撞中,才有《百年孤独》这种作品的问世。[NextPage]
当今时代的创作困难远超古典时代
相比之下,我们这个时代虽然变化极快,但总体上没有超越晚清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轨迹。作为后发性的现代化国家,必然要不断经历文明变革之阵痛。从新旧文明的冲撞上来说,当今时代的酷烈程度并没有超越近现代历史,能否育出伟大作品,尚未可知。同时,正因为世事沧桑,当代经验瞬息万变,各种思想和价值观亦处于变化之中,这对作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极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美学表现能力,方能使创作不成过眼烟云,造就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在一个经验碎片化的时代,如何从碎片中捕捉住瞬间而永恒的美学和思想价值,其创作困难程度要远超过稳定少变的古典时代。
从整个文化环境上来讲,则更不令人乐观。娱乐文化的兴起泛滥,严肃和精英文化日趋边缘,思想气氛的衰微,犬儒主义的盛行,压根儿不利于伟大作品的孕育。有老作家认为现在是文学创作最好的年代,因为作家写作的自由空间很大。这话固然不错,但环境的宽松或严苛,并不绝对地决定创作丰收与否。在把一切文化都试图用商业价值来加以衡量的今天,严肃创作必然面临空前的孤独感,如何克服孤独感并实现有效的书写,将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
一个可笑的悖论是:很多人一方面在呼吁“伟大的作品”,另一方面却对独异个人之创作施以挤压,用僵化的历史观和美学观来对之进行限制和批评,唯独缺乏同情的理解。伟大作品的出现,有赖于历史机缘,有赖于天才创造。而当下整个环境便不利于伟大作品的诞生,纵有萌芽也就枯萎了。伟大的作品离不开伟大的读者,正如千里马离不开伯乐。试想一下,假如《尤利西斯》这样的作品出生在当今中国,其命运恐怕只会陷入一片死寂之中。不知爱惜,光有指责,这便是我们的悲哀。
也许我们最好的态度是,诚实地面对这个时代的伟大和缺陷之处,不必硬往自己身上添加装饰,作出硕果累累的样子。俄罗斯诗人布罗茨基曾在诗中表示:“我是二流时代的公民,我骄傲地/承认,我最好的思想全是二流的,/我把它们呈献给未来的岁月,/作为与窒息进行斗争的经验。”或许时代是否伟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写出了“与窒息进行斗争的经验”,这样的作品也才称得上“伟大的作品”。
(实习编辑:罗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