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化 时评 狂言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当前文艺批评的处境与出路

2010-02-15 16:25:46来源:文艺报    作者:

   

作者:周由强

    当前中国文艺出现了大发展大繁荣的趋势,但文艺评论滞后于文艺创作、忽视美学原则、回避热点难点问题、商业化倾向严重的现象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

  人们对当前中国文艺评论说得最多的恐怕是“缺”,缺为,缺位,缺人,缺钱,缺经典,缺大家,缺阵地,缺队伍。细究起来,文艺评论更缺的是武器——科学的文艺评论理论,是标准——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动力——有效的介入机制。文艺评论要走出当下的尴尬境地,打破“无关紧要”的“宿命”,获得应有的“尊严”和“战斗力”,那么,清醒而勇敢地直面现实,寻找全面突围的有效途径,乃是文艺评论工作者共同的责任和努力的方向。

  文艺评论缺少话语分量。近年来,文艺创作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呈现出反经济周期的特点,异常活跃和繁荣,比如,长篇小说年出版新作达1000余部,电视连续剧年拍摄量达14000多集,电影一年能生产近500部,戏剧、美术、书法、舞蹈、曲艺、杂技、摄影、民间文艺的作品和相关文艺活动更是不计其数,各艺术门类都出现“空前繁荣”的景象。然而,在文艺评论领域,无论是屡遭诟病的 “媒体评论”,还是颇受微词的“学院评论”,虽都发表了大量文章,但能影响创作、传播和观众消费倾向的重头评论文章却很少。据统计,文艺评论工作者的统计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在文艺界或者社会上声望高的批评家却很是稀少;发表文艺评论的平台比过去多了很多,但被读者、观众争相推荐的评论报刊、电台栏目、电视节目、网站论坛却是凤毛麟角;不少评论刊物、栏目、节目还都因为发行量、收视率、点击量太少,经济上难以维持。受到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出现不少丧失立场、放弃原则、胡乱吹捧的所谓“有偿评论”、“圈子评论”、“人情评论”,也出现了一些互相攻讦、主观臆断、江湖义气的“骂评”、“盲评”、“酷评”。凡此种种,都大大降低了文艺评论的公信力。

  文艺评论缺少理论“信仰”。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出现当然与整个社会文化环境有密切关系,但从文艺评论者来说,却不能全怪社会。在海量的评论中,很少出现那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文艺观的有深刻见地、富于思想高度和艺术启迪的评论作品,有的甚至还误导读者。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是文艺评论缺少了“信仰”。不得不承认,当前文艺批评存在着严重的“理论贫血”和“肠胃不适”。一些评论者紧盯西方文艺批评理论、模式和浪潮,一味复制追赶,很多评论作品的话语都是按照西方的心理分析、解构主义、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所谓的新潮理论来组织,通篇都是理论观点的堆砌,缺乏认真消化吸收、融合借鉴的真知灼见。很多评论作品,既没有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艺批评优良传统,也没有坚持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却是一味地建构自己玄而又玄的理论体系,把受众弄得一头雾水,最后连自己都不知道写了什么。这种评论最终遭到鄙弃是必然的。

  文艺评论缺少价值追求。真正的文艺评论能体现社会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能彰显社会历史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新时期文艺繁荣发展的进程中,文艺评论立下过汗马功劳,无论是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清理“左”的错误影响,还是加强文艺学科建设、构建文艺理论;无论是继承传统文化、回归现实主义创作道路,还是借鉴国外文艺发展最新成果、促进当代文艺创新与突破;无论是透视文艺现象、辨析文艺思潮,还是推出新作新人等,文艺评论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席卷而来,一些文艺评论工作者难抵诱惑、难耐寂寞,主动放弃文艺评论的精神追求和独立品格,严重脱离实际,不关注文艺作品、不关注创作现象,写出的文章既无真情实感、也无真知灼见,对外来理论生吞活剥、生搬硬套,苍白无力、空洞乏味。有的甚至把思想火花当理论创新,把媚俗当通俗,自说自话,孤芳自赏。文艺评论队伍中“报喜鸟”多了,“啄木鸟”少了,“燕雀”多了,“鸿鹄”少了。文艺评论价值追求的整体下滑,是当下文艺评论迷失和颓败的根源。

  面对如此喧嚣和功利的现实世界,文艺评论如何才能突破重围、找到出路呢?不少文艺评论工作者纷纷开出了药方,譬如,评论要坚持评论的精神品格,评论要勇于介入现实、重建批评的抵抗机制和社会有效性,要主动与创作和媒体对话,重塑批评的风骨和尊严,等等,试图努力让文艺批评走出“无关紧要“的“宿命”阴影。

  重拾评论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文艺批评的根本危机在于评论的价值危机。真正的文艺评论是用一种有生命力的语言来理解和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以对话的方式,参与文艺世界和人们精神世界的建构,昭示一种人性化存在和人类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文艺评论要勇敢地做出价值判断。当前不少文艺作品根本不知道它歌颂什么、反对什么,这看似是一种“艺术”,实则是价值导向的偏离和混乱。有的文艺作品还存在着严重的审美下滑现象。一些文艺作品在“人性解放”的名义下,继续向着感性化的方向下移,从“躲避崇高”到“痞子化”创作,从“游戏化”、“狂欢化”到“娱乐至上”,不遗余力地消解文艺审美中的人文精神,有的甚至大张旗鼓地呈现生物学意义上的感官欲望的放纵,追求动物式的官能快感。这种审美水准的滑落,显然已影响到当代文艺的价值取向和市场走向。因此,文艺评论不能“价值中立”,乃至逃避“价值判断”,不能丧失美学水准、道德底线和价值立场。而近年来的一些文艺作品,比如电视剧《潜伏》《士兵突击》、电影《集结号》《十月围城》等,尽管其艺术含量有高低,但因为它们嵌入了“坚定信仰”、“不抛弃、不放弃”、“甘愿为理想牺牲”的一些人类共通的美好价值追求,赢得了口碑,也赢得了市场。文艺评论要积极地肯定这些文艺作品,发挥推动作用。只有这样,文艺评论的独特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NextPage]

  重振评论队伍和战斗力。文艺评论的衰败与队伍建设的松散和软弱有直接关系。可以说,目前千万文艺大军中没有一支“嗷嗷叫”的文艺评论队伍,从事评论的人员大多都是“兼职”的。文艺评论队伍的几方面军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如今已经溃散了。第一方面军是文艺出版社、杂志社、报社的编辑。这些人兼编辑与评论于一身,不仅能及时对自己编辑出版的作品予以深入评论,而且能够结合文艺界的同类作品作比较,应该算是很称职的评论家。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事业单位逐渐转制为企业或者采用企业化管理,增加发行量、赚取利润成了编辑的目标,许多编辑不再兼职“评论”了,这一评论队伍的主力军散了。第二方面军是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曾经是文艺评论的重要力量,很多知名评论家都是从这个渠道出来的。现在,科研成果与职称晋升、生活待遇密切相关,并有课题经费作为后盾,真正有见地、短小精悍的评论文章很难进入评定职称的范围,从事文艺评论的兴趣和人员越来越少,有的只是爱好写点评论而已,这方面人才钝化了。第三方面军是文联、作协系统的研究室或创评室工作人员,原来他们主要是研究创作现状、文艺现象、文艺思潮,能及时发出评论声音,曾经出现过一大批有影响的评论家。但是随着体制改革,研究室或者创评室变为行政编制,人员也成为公务员,主要职能也由业务研究转变为公务处理与公文写作,也散掉了。而大量散居在社会上的评论人才却找不到组织,他们只能跟着市场的感觉走了。把这种各自为战、流失的散兵游勇式的评论队伍重新集结起来,使它成为一支思想一致、步调一致的富有战斗精神的队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值得高兴的是,目前全国近20个省市已经成立了文艺评论家协会,联络了一批理论素养比较高、艺术思维和艺术鉴赏的能力较强、比较熟悉文艺发展趋势的评论家,他们开始耕耘评论这块园地了。但这项工作只是在起步阶段,要形成直接的战斗力还有待时日。所以,通过各方努力,从组织形式、体制机制、生活待遇等一些实际问题入手,改善和创造条件,重振评论队伍的战斗力,是文艺评论能够冲破重围的必然选择。

  争取和善用话语权。话语权的大面积丧失,是当前文艺评论大受诟病的直接原因。互联网改变了文艺的传播方式,也改变了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的格局。面对新兴媒体的挑战,很多专业批评者无所适从、惊慌失措,甚至只能袖手旁观,甘当观众。有些是因为批评过于坚持原理判断而缺乏感性体验,无法引起读者、观众的情感认同和共鸣;有的是过于执著于经典标准而不能与时俱进,曲高和寡,孤芳自赏,不能与当下受众特别是成长背景、文化背景和艺术素养都完全不同的青少年读者、观众的审美趣味相契合;有的是陷入文字概念游戏而缺乏更加平易、流畅的日常表达;有的是艺术价值观保守、教条和偏见,对多样性和差异性大众趣味置若罔闻,造成的结果是,在人人都是评论者的信息时代,这些评论家的“专业优势”几乎化为乌有,而且专业评论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了明日黄花。所以,在新媒介环境下,专业批评要重回评论的主战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直面现实,转变表达方式。文艺评论需要改变过去仅以书面语言为惟一表达方式和表述渠道的现状,积极介入电台、电视、网络等新传播平台,采用博客、播客、手机、QQ、MSN、微博等形式发表自己的独特而深刻的见解。在这个娱乐的时代,评论家要直面现实,对庸俗、低俗、媚俗的东西,仗义执言,旗帜鲜明,透视大家关注的文艺热点、焦点背后所潜藏着的泛娱乐化倾向造成的精神危机,用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引领文艺潮流,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在喧嚣背后的市场价值中提炼精神价值,在文艺创作物质化和商品化汹涌浪潮中,发挥文艺批评独立潮头的引领作用,显现文艺批评高屋建瓴的气质风度,成为新媒体领域的弄潮儿。 二、坚持标准,在多元表达中求共识。在这个提倡自由的时代,尊重文艺评论的表达方式和话语方式多元化,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表达和话语多元并不等于价值多元。无论什么样的表达和话语,文艺批评的价值追求应是基本一致的,都是指向文艺对社会良知的匡扶和美好人性的反映。否则,当下文艺评论失范、失信和失效的现状仍然不会得到有效改观。三、贴近受众,展现评论思辨之美。文艺评论的目的是通过积极的思辨、活跃的思维、丰富的认识、艺术的形式,恪守真善美,清晰地去了解与把握文艺的现状,发出富于真知灼见的对作家艺术家和读者观众都有益的声音,引导文艺发展的方向和提高大众的艺术审美水平。深入浅出,简洁明快,有理有据,让受众看得懂、听得懂,从不断发展繁荣的社会生活和文艺创作的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的创新和建构,不断赋予文艺评论鲜明的时代特色、民族特色,是评论走向大众、拥抱大众、引领大众、重获尊严的现实路径。

  我国古代的大文艺理论评论家刘勰说过,“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这是包括评论在内的文艺发展规律。文艺评论离不开特定时代的社会发展水平,离不开评论工作者与这个时代和人民所创造的伟大时代,更离不开这个时代所形成的理想、信念等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社会需要体现这个时代精神追求的文艺评论。正如国内一位著名编剧所表达的那样:我们呼唤有勇气的批评,呼唤有良知的批评,呼唤有引导力的批评,呼唤有地位的批评。只要我们坚信文艺评论激浊扬清、明辨是非的力量,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客观、公正、健康、说理的评论风格,文艺评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一定会起来,文艺评论的尊严一定会回来,文艺评论繁荣发展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实习编辑:王骞)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