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北岛:摄影是相遇的过程,偶然遇到那片光,偶然路过

2012-09-28 08:35:01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 沈祎

   

  北岛的《窗户》系列拍了各种类型的窗子,他说:“我觉得‘窗户’是很有形式感的,而且往往和光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图为《零镜》展出作品,拍摄于一座老式建筑的小博物馆内,呈现的是一个窗户的影子,投在一层纱布上的景象。

  10月3日,诗人、文学家北岛的首个摄影展《零镜》将在北京798艺术区的香港当代美术馆展出,为期一个月。展览展出的12组作品(14张照片)是北岛最近十年来在摄影方面的影像积累。10月6日起,这套作品同时也在广州红专厂的香港当代美术馆(广州分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展出。北岛解释“零镜”和他最近的一幅水墨作品名一样,有着“从零开始,源起”的意思,而“镜子”则是一种见仁见智的意象。

  金斯堡嘲笑他相机太差

  人们对于北岛的印象都停留在文学的光景里,当不少人听说北岛将要举办摄影展的时候,第一反应都是:哦,是那个诗人北岛么?是那个写“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北岛么?是《时间的玫瑰》的作者北岛么?是入围诺贝尔的北岛么?……没错,确实是那位文人北岛。

  2009年,北岛一手操办的第一届香港国际诗歌节上,现场有捕捉诗人们朗诵诗歌时的各路“长枪短炮”,有人留意坐在第一排的诗人北岛和他身上挂着的嘉宾牌,却没有人留意他手上拿着的一台小数码相机。在闭幕朗诵会上,偌大的舞台背景上升起诗歌节的Logo和从观众中投射而来的人影,看起来灵动鬼魅,光影感十足。

  诗歌节后不久,早报记者把自己拍的一组诗歌节的照片发给北岛,供《今天》杂志的诗歌节专辑配图,北岛从几张照片里挑中那张“舞台”上的人影的照片并大为赞赏,末了说了一句:“当时我也想拍的,可惜相机(硬件条件)不够。”

  2010年,早报记者同样在北岛举办的一次诗歌节上遇见他,他很高兴地和记者分享:你看,我买了一台新的欧林巴斯(Olympus)相机。当时数码微单刚开始流行,北岛脖子上挂了一款刚出不久的欧林巴斯E-P1。

  这绝不是北岛的第一台欧林巴斯相机了,事实上,他的第一个微型相机就是一台欧林巴斯的胶片机,而介绍他这台相机的人,也是他传说中的第一个摄影师傅——诗人艾伦·金斯堡。1990年夏天,他们一起去首尔参加世界诗人大会。金斯堡上蹿下跳地到处拍照,一会儿拍树上的乌鸦,一会儿拍黏在胶带上的蟑螂。当时北岛也带了一个傻瓜胶片相机,却被金斯堡嘲笑“太差,完全不能靠人控制”。金斯堡把自己的全手动欧林巴斯介绍给他,金属外壳、折叠式,并强烈建议他去二手店买一台这样的二手机。并且,金斯堡像个老师一样分享了自己的摄影经验:在摄影中一定不要用闪光灯,会把所有的空间都压缩成平面,缺乏真实的氛围。

  很快,北岛在波士顿的一家二手器材店里买到了一台欧林巴斯,在数码相机出来之前,这台相机陪伴他度过了大多数的海外岁月。不过很可惜,北岛似乎并不善于保存自己的照片“底片”,即便是换上了现在的数码欧林巴斯,他也经常弄丢原来的高质量的数码文件:“我这几年偶尔会把拍摄的照片上传到‘今天’的论坛上,”他无奈地笑说,“论坛对图片大小是有限制的,我往往压缩了之后就直接覆盖了原图,再要找大图就找不到了。”所以,更别提他当年在美国时拍摄的胶片了,“可能留了一些在美国的家里,但是我也早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

[NextPage]

  曾用摄影做文学的掩护

  从第一台胶片欧林巴斯再往前追溯十余年,根据北岛的回忆,他甚至差点举办了人生“第一个”摄影展。1974年,北岛在北京六建三工区的特种钢厂工地干活,经常给师傅拍照。工地宣传科想搞一个“抓革命、促生产”的摄影展,就找到这个二十多岁、做铁匠的年轻人。但彼时,他“满脑子盘算的是怎么借这个机会完成构思中的一部中篇小说”。于是他提出要建一个暗房(事实上则是用来秘密写作),在日后的一个多月,他在这个独立的“黑匣子”里完成了中篇小说《波动》的初稿以及一些诗歌。但后来因为“出事”了,摄影展并没有办成功。但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算是北岛摄影师的一个与文学同步的起点,虽然他开玩笑地说:“(当时)我利用摄影做掩护,给自己的写作寻找便利的条件,可以说最初就动机不纯。”

  如今,北岛已经不需再利用摄影掩护什么。从2003年开始,他在各处游历期间,开始有意识地用数码相机进行摄影创作。但他一直谦虚地自嘲是“摄影爱好者”,摄影只是“旅途上打发无聊的一种方式”。

  但显然,诗人北岛在“无聊”的时候用相机拍了很多“有趣”的瞬间,影像成为他写作的另外一种方式,而且他介入摄影的角度也和普通人不一样。对于光影、符号、色块、几何这些“非纪实性”的元素,北岛有着天然的敏感度。由于拍摄的对象往往局部且抽象,朋友们在看照片时总忍不住要问及他是哪里拍的、什么东西,以及为什么要拍这张作品。对此,他总是习惯性地说:“这个画面的拍摄很‘偶然’,我是‘偶然’看到了那片光,‘偶然’地路过……”

  诗人摄影,人们常常好奇这内在的联系。北岛说:“摄影有时和写诗很像。你和你的摄影对象常常处在互相寻找的过程中。有的时候你在找它,但怎样也找不到,只有它也在找你时,你们才相遇了。这和写诗有点像,你刻意想写往往写不好。依我看,真正好的摄影作品就是一种相遇的过程。

  (编辑:李锦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